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宗亲中的名士

刘琦当然相信太史慈说的是真话。

因为别人不清楚,他确是最清楚不过,以孙坚的角度而言,他当初在阳人城既然听从了自己的劝解没有去杀孔伷,那其现在也绝对不会去杀刘繇。

毕竟当年在南阳郡杀张咨的时候,孙坚已经吃过了这方面的大亏,他不可能在同一个坑里栽两次跟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琦算定孙坚一定会顺水推舟的答应自己迎接刘繇的请求,不然若是真等他打进吴县的那一天,事情还真就是不好解决了,像是刘繇那种癞皮狗,他到底是杀还是不杀呢?

既然这种事对孙坚而言属于左右为难之事,那莫不如放走了省心。

有基于此,刘琦认为这才是太史慈能够冲出吴郡的包围圈来到自己面前的最主要原因。

至于其他的过程,都是扯淡。

但这话刘琦可不能对太史慈去说。

……

黄祖命手下郡卒在郡守府最外面的院落中设置了两面箭靶,分别在院落的两个角落,距离的间隔很大,若是按正常情况来说,用单一的手法持弓去射,若是在不转动身体朝向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同时完成射击的。

只见太史慈当着众人的面,来到距离那两面箭靶的五十步外,

他自信的接过江夏郡守府中人递上的短弓,用手上下抬举了几下,试了试重量,然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遂后,却见太史慈先用左手持弓,从箭壶中取出了一支雕翎箭,捻箭羽拉硬弦,瞄准左面五十步外的那面箭靶,眯起了眼睛,凝神屏息,心中暗暗默数了三个数。

一、二、三!

接着便见太史慈的手指一松,那支雕翎箭如风雷般的射向了院落左面的靶子。

射完之后,太史慈看都不看那面箭靶,直接换了右手持弓,调转方向对着右面的箭靶子又是一箭射出,换手持弓的速度一气呵成。

待众人都转头去观看时,却见距离太史慈五十步外的箭靶上,两支利箭都已经是射中了箭靶正心,并无一箭走空落靶。

在场众人,以典韦,张任,魏延等为首的诸将官,见了太史慈的箭术,都大为惊叹,便是黄祖手下的一众将校,亦是称赞不已。

而太史慈显然是对自己的箭术极为自信,他在射完了那两支利箭之后,居然看也不看那两面箭靶,直接转身回到厅堂前的台阶下来拜见刘琦。

很显然,在太史慈的概念里,自己射出去的箭,压根就不存在射不中这一说法。

黄祖适才主观的就猜疑太史慈乃是袁军细作,对其本领也颇为质疑,听了刘琦的解释后,才知晓了其中的门道,如今见太史慈果然能够左右开弓,本领非凡,心下甚是欣赏。

他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走上前对太史慈言道:“不想君之手段竟这般高绝,果然是有猛士之姿,适才是黄某人出言孟浪了,请君勿怪。”

刘琦在一旁听的微微一愣。

接着他情不自禁的乐了。

好嘛,咱家这位黄叔父竟然也是见猎心喜,竟是打起了太史慈的主意。

当着穿越者的面挖猛士的墙角,这是不是未免也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

不过我感觉够呛能成功。

刘琦转头去打量太史慈,发现他的面色很是平静,面对黄祖的示好和招揽,这位刘繇的军司马竟然显得丝毫不为其所动。

他只是淡淡的回了四个字:“府君过赞。”

其实以正常情况分析,刘繇马上就要丢掉吴郡的地盘了,其最好的结果就是落魄奔入荆州,从此受制于人,最不好的结果就是身死殒命,

但不论刘繇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太史慈跟随他都不会有特别好的前途。

若是换成一般人,面对江夏黄氏家主、名臣黄香之后黄祖的招揽,不敢说当即纳头便拜,但也一定是极为意动的。

谁不想给自己谋个好前程?

但太史慈显然并没有旁人想象中的那么势利眼,他只是不咸不淡的简单回复了黄祖的招揽,语气平淡清冷,当中似有些拒绝的意味。

太史慈的表现显然是有些出乎了黄祖的预料之外。

便见这位性格耿直火爆的黄府君,面上闪出了几分不愉。

他不在说话,转头就向着厅内迈步而去。

黄府君很傲娇,见太史慈不接自己的茬,有点生气了。

刘琦在一旁冷眼观看,他大致明白了太史慈的想法。

通过适才太史慈对自己如何逃出吴郡的描述,刘琦能够感觉出他是一个聪明人,甚至是有些狡猾。

聪明人在应付这种人事关系的时候,自然与旁人表现的不太一样。

聪明人很少直来直往。

在与你交心之前,多有试探之举。

在太史慈展露本领之前,黄祖曾几番对他来江夏郡的动机表现出了质疑,虽然他这么做并没有错,但由于其态度浮于表面过于恶劣,想来是令太史慈对他这个人的性格和胸怀产生了些许质疑,

故而太史慈在展示了其本领之后,面对黄祖的招揽,便有意展现出了一些漠视的态度。

想来,太史慈也是有意想试探一下黄祖的胸襟到底适不适合为人主。

但黄祖的表现,显然是令太史慈很失望。

见黄祖自顾自的返回了正厅,太史慈心下不由暗自叹息。

江夏黄香之后,原来亦是不过尔尔么。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刘琦走到了太史慈身边,对他道:“太史君箭术高超,左右开弓的本领着实炫目,令人惊羡,我等适才对太史君此来的目地多有质疑,实在不该,但也不过是因为时局紧张,故行事较多谨慎,太史君可勿要往心里去才是。”

打从刘琦听到了太史慈的名字起,对待他的态度就一直较为温和,与颇显威严的黄祖相比,还是刘琦显得更加的平易近人。

如今的刘琦声名鹊起,可谓是整个大汉朝百多名郡守中,最年轻的的一位两千石了,

太史慈自然也是知道他名号的。

见刘琦这般客气,太史慈忙道:“刘府君如此说,却是令慈惶恐,万不敢当。”

刘琦笑着对着太史慈道:“咱们且一起进厅,好生磋商如何营救正礼公……太史君放心,正礼公乃我同宗,我必然不会对他见死不救,说什么也要将他从虎口迎至荆州来。”

刘琦的话虽然是场面话,但在太史慈听来却非常的舒服。

太史慈能够看的出来,刘琦是真心实意的想帮助刘繇的。

虽然他跟刘繇从没见过面,但仅凭宗亲之谊,就能做到这般地步……放眼整个大汉朝的士族群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委实不多。

重情重义的上位者,在某种层面上而言,是更容易得到下方人心的。

众人返回了厅堂,再度商议关于如何解救刘繇的事情,但比之适才审讯太史慈的状况而言,眼下的气氛就显的较为和睦了。

刘琦看向太史慈,道:“从吴郡前往江夏郡,则必经丹阳郡和庐江郡,如今淮南方面,二袁的势力都集中在汝南附近,九江郡的寿春则颇空虚,我们若是能够将兵马开进庐江郡,装作要攻打寿春的架势,威逼袁术军的后方,汝南和丹阳郡的袁术军必然驰兵前往寿春救援,如此一来,便不会有人去关注于东方……则正礼公要脱困于吴中而至庐江,便算不得什么难事了。”

黄祖摇了摇头,道:“问题是庐江郡守陆康,乃是高门之士,且深得庐江民心,吴中陆氏与汝南袁氏亦多有旧,他如何能相助我们,让我们在他的地盘迎刘正礼来江夏?”

太史慈亦是有些犹豫,道:“末吏闻陆季宁有义烈之名,若是对其用强,怕是也颇为不妥。”

刘琦点了点头,道:“当下这时节,我们宗亲之盟自然是要广竖盟友,少立敌人,庐江的陆府君德高望重,咱们对他自然不能用强,需要请能言善辩之士说服于他才是。”

黄叙抱着膀子,认真的琢磨道:“咱们荆楚之内,可使谁人前往游说于陆康?”

刘琦摇头道:“咱们荆楚之人是不行的,陆康既然在庐江郡经营了多年,根深蒂固,那咱们自然就要派两淮之地的名士前往游说他,才会显得有说服力。”

黄祖奇道:“贤侄心中莫不是已有了人选?”

刘琦眯起了眼睛,淡淡道:“确实有一个。”

“谁?”

“我这几日一直在想,董卓当初设计,着宗亲中的刘松为豫州刺史,刘琬为丹阳郡守,刘晔为庐江郡守……可如今刘松和刘琬皆死,唯有那刘晔不足双十年华声名卓著,且未曾年少轻狂去替陆康受任,可算是高瞻远瞩,他与我同为宗亲,若是请他帮忙,或许能够说服陆康助我联军一臂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