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后汉书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后汉书

作者:臊眉耷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8:54:23 来源:笔趣阁

襄阳驿舍内,刘琦专门来见了一次蔡琰。

两人在驿舍的院落亭中分席塌而坐,蔡琰一边与刘琦攀谈,一边在旁边煮茶待客。

蔡琰和以媚艳的蔡觅完全相反,与杜嫣那种纯长相美丽身材婀娜的女人亦是不同。

她给刘琦的感觉,是刘琦心目中的古典女人应有的样子。

温婉大方,动作和谈吐都很得体,似乎每一句话话都在顾忌着旁人的感受,她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

刘琦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却不仅仅是只有高情商才能做到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教养。

“上次在军营,与蔡大家匆匆一晤,未曾深谈,琦今日特来拜会。”

蔡琰轻笑道:“琰前番与公子初会,却当众止公子之行,实在惭愧,今日蒙公子亲至,琰当向公子告罪。”

刘琦摆手道:“蔡大家不必这般客气,本就是蔡中郎借书与我荆州,琦在未予以蔡中郎和蔡大家的要求以回复前,却欲妄动书册,确实颇失礼数,蔡大家制止的对。”

蔡琰用长勺为刘琦盛了茶汤,递送到了刘琦面前,道:“公子不必如此,幸有君父子二人愿在荆楚立学宫,抄经录、撰《汉史》,方使天下士人得有一方净土治学,我父女既为儒林之家,亦当支持责无旁贷。”

刘琦看着蔡琰递送到自己面前的茶汤,颇有些犹豫。

汉朝的茶汤都是煮的,里面放油放盐,那味道是说不出的怪异……

对于刘琦而言,喝汉朝的茶汤便犹如喝中药无异。

但蔡琰既然已经递了茶汤给自己,若是不喝,多少有些失礼,怎么地也要喝上一点。

刘琦端起羽觞,小心翼翼的泯了一口。

这一口下去,刘琦不由一愣。

没有那些油盐的异味,虽然是煮茶,但隐隐中却能品出一些后世的那种泡茶的原味。

至少喝在口中的是草木之气,而不是那种调味料包了。

看见刘琦端着羽觞出神,蔡琰道:“公子食不惯吧?”

刘琦回过神来,摇了摇头道:“不,只是这味道……与寻常的茶汤有异。”

蔡琰淡然一笑,解释道:“琰煮茶,不喜调味,口味偏淡,旁人却是食不惯的,严君便从不食我煮的茶汤。”

“好吃。”

刘琦冲着那羽觞吹了吹,一饮而尽,然后将羽觞递给蔡琰,道:“再食一觞。”

蔡琰没想到刘琦居然会对她做的寡淡茶汤这般捧场,颇感诧然。

但看刘琦的表情却不似作伪,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饮自己煮的‘淡茶’。

她一边给刘琦盛茶汤,一边问道:“公子居然也喜食这般的煮茶?在蔡琰印象中,男子似都口味偏重,严君平日就颇喜烈酒与盐油熏烤的肉食。”

刘琦接过蔡琰递过来的羽觞,道了声谢,道:“我也爱吃酒肉,但饮茶却不同与饮酒,饮酒在乎于酣畅,饮茶则宜乎淡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源于天地自然,得灵气而生,用心饮之,可使人清醒宁静,相比与酒之浓烈,茶当以其淡方可使人荡心涤肺、洗脱尘俗……茶中加入诸多食料,以俗味掩其出尘之香,那茶便不再是茶了,食之又有何味?”

蔡琰闻言暗自感慨。

她不喜煮茶调味,只喜清煮,但最多不过是口味喜淡。

她本身却是从未细思过刘琦说的这些。

想不到一个煮茶,竟被他说的这般深刻。

她更想不到在口味方面,与自己相通之人,居然会是一个男子。

蔡琰端起羽觞,饮了一口,闭目细品一会,遂道:“倒是真如公子所言,确是有那么些许意境了。”

刘琦放下了羽觞:“蜀人多饮茶,天下上品荈诧多出西南,然在荆楚之地,亦有一地遍生苦茶,蔡大家可知?”

蔡琰闻言笑了:“公子所言的,莫非便是长沙的茶陵县?槚荼茗荈,多有所出,琰甚慕之,可惜一直无缘得往。”

刘琦笑道:“这么说也不尽然……其实蔡大家很快就有机会前往长沙了。”

蔡琰奇道:“公子何出此言?”

刘琦又饮了一口淡茶,遂将刘表意在长沙建立荆南学宫,并在荆南撰写《汉记》的事情,向蔡琰说了一遍。

按照刘琦的想法,他本以为蔡琰对去荆南会有抵触,毕竟以大汉的国情来说,过了湘江后越往南走,便越是经济和人文发展落后的地域,蔡琰原籍于陈留。正是天下经济与文化的盛兴之地,她又怎么会愿意前往偏僻的荆南呢?

但是蔡琰的表现却超出了刘琦的想象。

她没有任何犹豫,反而欣然应诺。

她轻点螓首,道:“其实,琰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襄阳久居,毕竟襄阳学宫中的五业从事是仲子公与广明公,琰不过区区一介女流,又如何能与二君同宫授学?若能去往荆南,正得其便。”

刘琦试探地问她:“荆州远离繁华,乃偏僻之地,不少地方甚至还是荒蛮之所,蔡大家去那里编撰《汉记》,难道不觉的委屈吗?”

蔡琰摇了摇头,认真道:“家严与刘使君同为名士,却深陷朝中,不能如使君般治学一方设立教化,实乃生平憾事,琰身为蔡家之女,自当秉承严君之志,岂可因地域偏狭而怯?能在荆南之地推行文治,制礼作乐,典籍娱心,育人为务,使南境政治安稳,风俗淳美,文教粲然……却正是蔡琰之志。”

刘琦没想到蔡琰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心中不由升起了赞赏之情。

他冲着蔡琰拱手道:“能与蔡大家这样的女中英杰同往荆南,一展抱负,实乃刘琦平生之幸。”

蔡琰问道:“公子也要去荆南?”

刘琦一边喝茶,一边笑道:“若是刘琦不往,仅凭蔡大家一人,又如何能操持的起长沙官学?”

蔡琰细细思之,暗道确是此理。

自己虽然受了刘表五业从事的任命,但却无权调动地方资金与人夫来修筑学宫,更无能力召集士人编撰《汉记》。

有此能力者,也唯有刘表和刘琦二人而已。

但刘表身为荆州牧,自然需要坐镇襄阳总揽全局,而刘琦虽为南阳郡守,但因为宛城在袁术之手,刘琦反倒是变成了没有实务,可随意走动之人。

放在后世,蔡琰就是一个女教授。

刘琦才是执掌学校运筹的董事会成员兼校长。

“既如此,敢问公子,咱们当何时往长沙?”

刘琦微笑道:“且待严君奏往长安的奏疏得应而后,便可成行。”

……

不久之后,长安方面的诏书下达,着令荆州牧刘表,负责总筹补录《汉记》之事。

消息陆续传往各州,引得诸州的经学士子纷纷侧目。

在荆楚补录的《汉记》,自是得用上诸家学派的经史高人,而《汉记》中所记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等于大汉朝廷承认的官方史卷,而能够编撰之人所代表的的经学派系,则在无形之中,也会被社会承认为具有官方性质的正统经史之门。

诸多经学名人不由皆纷纷跃跃欲试,渴望参与到这件大工程中来。

刘表本身就是八及名士,他既然承担了补录《汉记》的职责,那便不能仅仅只能是拾人牙慧补录一些篇章那么简单。

对他而言,那只不过是追随前人的脚步而已。

针对此事,刘琦曾对刘表提了一个中肯的意见,深得刘表赞同。

荆楚在广召诸派经学英才编撰《汉记》的同时,可作延伸,继《汉记》之外,再做一套更为精准,更为庞杂,内容更为全面的纪传体断代史。

前有班固编撰《汉书》……

荆州可以在《东观汉记》和《汉书》的基础上,延伸出一部集《列传》《纪》《郡国志》等等涵盖更加多样化的——《后汉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