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董卓妥协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一百四十三章 董卓妥协

作者:臊眉耷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8:54:23 来源:笔趣阁

典韦的话,其实并没有故意吹捧魏延的意思,他这番话确是发自肺腑的。

十余岁的年轻人,属于刚刚出道,在与人拼杀的经验严重不足,是正常事。

相比于力气不及典韦,其实对魏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在战场上的心态。

对阵时,武艺和气力或许在胜败中只占三四成,反倒是能够决定胜负的心态,足可决定六七成左右胜负。

冷静的心态事关战斗时的灵活机变,纵有千钧之力,不能保持冷静,一切也是徒然。

魏延听出了典韦话中的关切之意,心中也不免感激。

这典韦虽然粗犷了一些,但为人却也实在。

“日后,还需烦劳典君多多指点。”

典韦很是爽朗的大笑道:“小事而已,魏君若不弃我粗鄙,日后闲暇之时,某可与君,多多切磋,必令魏君大有进境。”

刘琦站在一旁,心中颇感安慰。

张任和魏延……包括在襄阳的黄叙,论及带兵的统帅能力还是武技,目下还都是处于成长的阶段。

若能由典韦、黄忠这样的人物,在各方面多指点他们,肯定可以让他们成长的更为迅速,逐步成熟。

刘琦估计,这三个年轻人,若想真正达到可堪大用的程度,怕是最少还需要五年。

但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为众人引见过典韦后,刘琦遂开始说正事。

“夏侯惇那边送来了曹操的信,言袁绍集合了王匡,张邈等人,即将率重兵抵达司隶北境,直抵雒阳!袁绍出兵钱,还联合了清河崔氏,兖州边让,太原王氏等大儒,并继续联名各郡经学名士上书,请定两朝之政,并请迁陈王率兵代镇于雒阳,袁术和陈王那边的兵马亦有所动……看来这一次,动静闹的是足够了。”

一直在仔细打量典韦的蒯越闻言,回过神来,道:“如此,我军亦当开始收拾行囊,整军北上,与袁绍等人会和驻于雒水……此番事成,我等便也可功成返回南郡了。”

刘琦笑道:“善。”

……

雒阳,相国府中。

董卓在正厅内,如同老虎圈笼一样的来回走动着。

他一向狂傲的脸上,今日愁容布面。

董卓活了六十多年,像今天这么愁苦的情况,不能说没有,但确实非常少见。

足见当下的局势对他而言,确实非常不妙。

因董卓执政一年,而情绪压抑的士人集团,终于一朝展现出了其蕴含百年的政治底蕴。

他们似乎是在向董卓强调,这汉室天下百年来都是由士人执掌,不是你想凭借一朝之功,便可为所欲为的!

以各州经学士族为首的各家学派,借各郡守的奏疏,纷纷上书于雒阳,强烈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保留雒阳朝堂的奏疏如同雪片子一样堆积在尚书台,数量之多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面对这些奏疏,尚书台还未完成拆阅、裁定、记录、转呈等流程,便有新的奏疏陆续被递至。

这架势,大有用奏疏压垮尚书台的趋势。

而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军阀,比前番联盟讨董时,展现出了更强的凝聚力,各镇兵马纷纷抵达司隶的边境——特别原先曾聚集在酸枣的兖州诸雄,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积极向前。

毫无疑问,这就是各支兵马背后各郡经学世家强力支持的结果。

更让董卓感到恼怒的,是各郡郡守为了向董卓表示不满,居然拒递计薄。

雒阳中央和地方,每郡每年要向中央上计薄,里面是地方的行政成绩,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民事,盗贼,灾荒等等,一般是在九月和十月间呈报到雒阳。

但是如今已经转年了两月,别说是上计,便按道理岁末的课郡和岁首的会课评定也应该走完流程了。

但今年,大汉百多个郡的上计薄到达中央的,竟不足十。

这就是举孝廉任地方郡守的士人们在集体对雒阳表达强烈的不满——这股力量着实空前巨大。

董卓有点懵了,各郡不上计薄,他感觉自己犹如瞎子一样,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力。

这就好像一个是公司的总裁,坐在一个百层的办公楼里,本以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可当他有一天心血来潮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去视察下层员工的工作情况时,却发现除了他的总裁办公室外,一百层的办公楼办公室集体锁门,没有他能进去的地方。

上计薄册的不足,代表着雒阳与地方严重脱节。

……

“相国,目下形势,非同小可,相国若在坚持,恐有莫大灾祸,天下士人之力,不可不慎以对。”

李儒在跟随董卓之前,是弘农王的郎中令,久居司隶,他曾在太学任五经博士,教授那些太学生,自然是非常清楚这些太学中出身的士子,一个个骨子里是多么的倔强,他们各自为政时尚好,一旦让给他们拧成一团,后果不堪设想。

董卓面色阴沉,只是‘嗯’了一声,算作答应。

西凉诸将中,以李傕为首。

他站出来道:“相国,眼下不只是袁绍,王匡,张邈之流,袁术亦是引军从鲁阳而出,孙坚、刘琦、贾龙等在阳人,便是刘虞,也携裹着数万之众抵至河内……四方强兵皆至,我军内忧外患,形势甚是不妙。”

董卓听到刘虞的名字时,表情略有所动。

“想不到刘伯安也来了……公孙瓒可在其军中?”

李傕的表情严肃,道:“公孙瓒亦随军而至。”

“唉……”

听到这,董卓少有的露出一丝懊恼,道:“公孙瓒若到,这仗却是难打了……老夫身为相国,难道也只有妥协的份?”

李儒言:“事实如此,莫可强求,眼下各州诸士一心,相国不可强与争锋,当徐图后计,待将天子和朝堂迁至长安后,再行计较不迟。”

顿了顿,李儒又道:“相国切忌焦躁,诸事不可疾行,否则,恐步王莽旧路。”

董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文优此言是也,那依当下之势,老夫该当如何?”

“保留雒阳朝堂之事,相国只能妥协,如此方可安全迁都至长安,不然以目下各州郡守之气势,相国与他们殊死一战,纵然胜了,只怕亦是惨胜。”

董卓叹息道:“也只能如此了,既如此,老夫明日廷议,便准了荀爽,蔡邕,马日磾等人的奏疏,留雒阳朝廷宗庙,迁都长安,不强迁司隶诸族,如此他们便没理由跟老夫闹了吧?”

李儒又道:“宗亲联盟的态度,亦至关重要,留雒阳事乃刘表所提,相国当派人往阳人见刘琦,与其谈判交好。”

董卓听了这话,不由长叹口气:“老夫真是后悔,当初派刘景升去了荆州担任刺史,真是眼拙!如今惹下这般祸患……罢了,不提了,尔等谁可为使,去荆州军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