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九百九十一章 子明,公明?

雒阳城,太仓。

“启禀陛下,这是今年的粮收账目,请陛下查看。”

新任的大司农刘先,命人将简牍一盘又一盘的端到了刘琦的面前。

刘琦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之后就摇了摇头:“不必看了,朕今日来此,也不过是为了巡视一下太仓而已,至于这当中的具体数目,大理寺署下面刚刚成立了专门的审计署,那里有精通数术的干吏,让他们定期检验就是了,朕没必要亲自清点。”

“是,臣明白了。”

刘琦举目望去,太仓之中视力所及的地方,到处都堆满了稻米,同时还有一些贵重的物资等等。

“雒阳的太仓,眼下共有几处?”刘琦一边在太仓中来回巡视,一边问刘先道:“回禀陛下,算上陛下如今看到的这一处,共计四十一处。”

“还够用么?”

“回禀陛下,暂时还是够用的,不过依老臣推断,若是我朝继续休养生息,再过三年……哦,不应该是两年不到,这太仓怕是就不够用的。”

“那就再修建一些吧……不过不要光在雒阳修建,包括长安,成都,汉中,襄阳,长沙,江陵这些地方,都要修建由朝廷直属的仓禀,用以充实中枢可控物资,以备随时调用。”

“诺。”

“回头朕还会落时新的分税制度,地方和中央的税务分配,要重新进行调配,地方的郡署和县署,只留下一些固定税种进行维护,其余的由中枢统一运筹……这事尚书台自会拟定。”

刘先跟在刘琦身后,闻言道:“陛下,臣有一点比较担心。”

“何事?”

“陛下将大部税种,全部收缴于朝廷中枢,此乃富国之策……只是臣看过陛下草定的分税,地方所能使用的税赋是不是有些太少?只是占了三成多一些……地方每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啊,包括练兵,修葺,农桑,治水诸事。”

“地方缺钱,让各地郡守直接上表问朝廷要,朕又不是舍不得给?真要是办实事,朕一个子不少全部给地方拨!要钱要物要粮,想要多少都可以。”

刘先有些疑虑地道:“先是每年大费人力的收缴到朝廷,然后再大费周章的再下发下去……陛下,这不是有些过于虚耗了?”

“没错,是有些虚耗。”刘琦坦言道:“但是比起朝廷绝对权威的养成,这点虚耗也值得的。”

刘先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是当他看到了刘琦不容置疑的表情之后,最终还是将嘴闭上了。

想想刘琦为了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在登基后所做的那些事情,倒也是能够理解了。

两人在太仓中转了一圈后,一起走出。

随后,刘琦又着人带他去巡览尚书台。

如今的尚书台诸事已经走向正轨,以诸葛亮为首一众青年才俊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尚书台支撑了起来,运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起原先不遑多让,甚至还隐隐有超越之势。

而诸葛亮等人的能力,则是在随同刘琦处理各项政务的时候,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陛下,刘都护那边传来消息,说是交州的士燮请旨,希望能够举族迁往荆南居住,刘都护特差人来问,允许还是不允。”

刘琦闻言,哑然失笑。

所谓的刘都护,指的是镇南将军,长沙郡守刘磐,他也是刘琦登基之后,唯一一名持假节的将军。

刘琦虽然人在雒阳,但他的主要根基还是在荆州,荆州那边一定要有嫡系的将军镇守,刘磐自然是当之无二的人选。

而讨虏将军黄叙和虎威将军魏延,依旧是南郡太守和江夏太守,只不过两个人都得了将军之位,同时又都封了亭侯。

李典则是搬移到了宛城,迁中郎将,南阳太守。

四个人一同在荆南坐镇,保护刘琦最重要的基业。

而荆州南面的交州,则是在与周瑜交手前就被黄叙讨平,士燮举族归顺,不过当时刘琦为了维护南境的统治,依旧让士燮在交趾执政。

但很显然,如今刘琦的势力愈发巩固,特别是他一手除掉了雒阳的诸多与他不同道的公卿,此举虽然引起了许多士族的不满,但同时也让很多士族群体心惊胆寒。

而士燮,毫无疑问就是这心惊胆寒的一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士燮都觉得,他不应该继续担任交趾太守了。

时间长了,真的很容易被刘琦清算。

孙坚还在江东做他南天王的美梦,但士燮已经认清形势,主动要求交权迁移了。

根据刘琦对待‘自己人’的宽仁,士燮相信刘琦一定会善待他一族的。

当然,士燮之所以如此懂事,想来也是这段时间,刘磐不断派人前往交趾对他进行‘规劝。’

“士公既有北归之意,你等就代朕写一封书信给他,就说……他是有功之臣,既想回来,那这襄阳,成都,汉中,宛城,长安,长沙,江陵诸地,他想在哪安居,那朕就准许他在哪安居……地方由他选就是了。”

“诺。”

诸葛亮当即领命,不过他随后似乎又反应过味来,奇道:“陛下适才所言的那些地方,怎么却不包含雒阳?”

“嗨!”刘琦摆了摆手,道:“人家主动请旨北归了,朕若是将他们一家都弄到雒阳来,岂不是好像朕信不着他们似的……再说了,人家士公全族北归放下兵权,诚意满满,也就是想求个安稳,朕将他们全族迁到雒阳,人家会不自在的。”

诸葛亮恍然:“陛下真是心胸宽广。”

就在这个时候,庞统急匆匆地走过来,对刘琦施礼道:“陛下。”

“士元有何要事?”

庞统双手持一份简牍,呈给刘琦:“此乃从叔特意写给陛下的书信,说是有要事请陛下处置。”

“恩师?”听了是庞德公的书信,刘琦不敢怠慢急忙接过。

当他看过内容之后,不由哈哈大笑,然后瞅向诸葛亮。

“师弟,又一年将至,你也是十八虚岁的人了,虽然尚不足双十,但恩师之意,你如今在朝中为官,总管尚书台,所谓事急从权,早些就早些吧,也是时候该冠礼行表字了……就如同士元一样。”

庞统去年被庞德公赐了表字,他虽也不满双十,但很多大家族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为了防止一些特殊事件(如游学,入仕,离家,父母病逝等多种原因),都会先行取好表字,用作备用。

至于这个表字谁取……

在这个时代,相比于父辈,恩师或是族长为徒弟取表字的情形更多,宗法社会的‘孝’,并不仅仅止于父母。

师族之长的地位,有时候乃至于超越父母。

诸葛亮忙道:“既是恩师之意,亮自当遵从,只是不知恩师给亮取了什么表字?”

刘琦继续看着手中的那份简牍,道:“庞老师和德操先生,在荆州时都有授业于你,于情于理都算是你的恩师,两位恩师各有一个主意,恩师尚长公意为你取表字‘子明’,而德操先生则更倾向于为你取表字为‘公明’……你喜欢哪一个?”

“这个……”诸葛亮有些犹豫了。

子明……公明?

刘琦继续道:“你的名中一个‘亮’字,自有取光照耀之意,所谓‘照临四方曰明’,两位老师给你的表字中,有这一个‘明’字,却是正与你本名相合……关键就是在另外一字。”

“子字为尊乃自古之理……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公’字历来都显方正之道,这两个字,倒是都挺合适的。你喜欢哪个?”

诸葛亮犹豫了一下:“不知陛下对此有何高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