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你好,1983 > 第九百一十一章 开什么国际玩笑(求月票)

刘青山一行人抵达斯德哥尔摩的时候,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多。

机场有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专程接机,记者也不少,还有十几名华人,出现在欢迎的队伍之中。

另外就是使馆方面,大使先生也到场,毕竟这是国人的骄傲。

现场还有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路作家穿着板板正正的中山装,怀里捧着鲜花,在人群的簇拥下,前面闪光灯闪烁,见证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他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就像是黄土地走出来的汉子,透出坚忍和质朴,和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是如此相似。

看着这一幕,一股骄傲之情,从刘青山心中油然而生。

想必当这些照片传回国内,登上报纸的时候,举国上下,会有无数人,和刘青山产生同样的感受。

尤其是刘青山,亲手将路作家从困境中拉出来,又帮助他翻译作品,一步一步,终于走到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刘青山心中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就在他感慨之际,就听到有人在用中文侃侃而谈,刘青山一瞧,发言的居然不是路作家,而是带队的耿领导。

你说你这不是喧宾夺主吗?

甚至耿领导手里还拿着几张稿纸,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发表着热情洋溢的讲话:

“在国家的关怀和领导的鼓励下,路作家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相信他一定会戒骄戒躁,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话虽然没毛病,但是在这种场合听来,感觉十分别扭。

你跟老外讲这个,老外可不惯着你,组委会前来迎接的约翰松先生,就很不客气地打断了耿领导的讲话:

“请问这位先生,您是谁?”

耿领导听了翻译的话之后,也是一愣:“我是代表团的团长,我……”

记者们更是早就不耐烦:“我们要采访获奖者。”

耿领导只好尴尬地闪到旁边,他有点搞不明白:不应该都是领导先讲话吗?

他哪知道,老外可不惯着你什么领导不领导的,连总统讲话的时候,都敢朝总统扔鞋子。

记者们为主路作家,七嘴八舌,各种问题都抛出来。。

一名记者问道:“王先生,恭喜您获得第九十届诺奖的文学奖,据我所知,您是第一个获得诺奖的华夏人,是这样吗?”

路作家听了翻译之后,便微笑着点点头。

不料那位记者却话锋一转:“据我所知,在您之前,已经有杨、李等华人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样都是出自一个民族,为什么这些科学家在国外就可以获奖,而你们华夏国内,却没有科学工作者获奖,只能拿文学奖呢?”

在听了翻译之后,路作家不由皱起眉头:这个记者可不大友好啊。

刘青山也同样感觉到一股恶意,他对国外的记者比较熟悉,知道有些家伙,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

更有甚者,唯恐天下不乱,做出的事情更出格。

比如今年的和平奖,就颁发给了苏联的樵夫同志,还有一届的和平奖,就更不足为外人道也。

就连大使先生,也面色凝重,他从事外交工作多年,自然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只是担心路作家处理不当,引发不好的舆论。

路作家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不见,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斟酌一下,这才说道:

“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还比较落后,和国外的科学研究机构,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我们聪明智慧的中华儿女,从来不缺乏信心和努力,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种面貌。”

“并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就是我们华夏科学工作者的骄傲,胜过任何奖章。”

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是刘青山等人,在使劲鼓掌,那位耿领导,也完全没有了刚才的不快,巴掌都快拍红了。

国外的记者,也只能跟着鼓掌,他们这才意识到一個问题:

跟一位文学奖的获奖者去玩文字游戏,好像有点自不量力啊。

“各位媒体朋友,作为获奖者亲友团的一员,我要声明一点,诺奖的每一位获奖者,都值得尊重,请大家不要破坏诺贝尔先生当初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谢谢配合。”

刘青山终于发声,这种场面要是不控制一下的话,指不定后面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

毕竟去年的影响犹在,西方国家的傲慢和偏见,从来都未曾消除。

这种说话的语气是不是太强硬了一点,不会激怒那些记者吧?

耿领导的嘴唇蠕动两下,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不少记者这才发现刘青山,都不由得眼睛一亮:想不到还隐藏着这样一位大佬呢,稍后必须采访一下。

有刘青山压阵,记者们再也不敢造次,人的名树的影,这位芒廷先生,可不是好相与的。

接下来的采访,就变得友好许多,主要是提问一下文学创作以及个人情况。

毕竟对外媒来说,这些信息都是比较缺失的。

一来是这个时代沟通不畅,二来也是东西方存在着隔膜。

路作家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显示了极高的素养。

一名三十多岁的女记者,手里拿着平凡的世界的英译本,请路作家签名。

路作家取下插在上衣口袋的钢笔,欣然在扉页上签上自己的笔名。

女记者微笑致谢:“王先生,谢谢您,我很喜欢您的作品,可是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您可以帮我解答吗?”

路作家点点头,这样正常的要求,当然没问题。

“就是书里的主人公,那位孙,真的没有菜肴,只能啃馒头,难道现实中真有这么贫困的生活吗?”

如果是她第一个提出这样的问题,那路作家肯定怀疑对方是别有用心。

毕竟在西方的主流观点中,华夏是个贫穷落后甚至愚昧的地方。

但是如果仅仅是探讨书中的情节,那就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了。

路作家一脸郑重地点点头:“就像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生活状况也非常窘迫,每天几乎也就是馒头稀粥咸菜,和书里的主人公很相似。”

噢,那位女记者吃惊地捂住嘴巴,她很难想象,一位作家的生活竟然会如此的艰苦。

终于有一名记者忍不住,又开始攻击:“你们的国家实在是太穷啦!”

耿领导在旁边听了,都感觉脸上发烧,心里暗暗埋怨路作家:家丑不可外扬,当着国外的记者,怎么能说这种事情呢?

路作家却浑不在意,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信念:

“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它能激发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贫穷不是耻辱,而是动力。”

周围的老外齐齐一愣,随后便发自内心地开始鼓掌,路作家的话,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刘青山也在旁边补充道:“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得连理想和信念都丢了。”

说到激动处,刘青山也使劲挥舞了一下手臂:

“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于变革之中,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都会感受到华夏力量!”

对,华夏力量!

在场的华人,都受到鼓舞,跟着一起呐喊,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却极有气势。

大使先生也使劲鼓掌,他忽然觉得,这个叫做刘青山的年轻人,更适合当一名外交官。

那些老外也都纷纷鼓掌,拥有理想和信念的人,值得尊敬。

路作家团队里面的记者,摁动相机快门,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

华夏力量,这个词语见报的话,肯定会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对路作家的采访很快结束,这几天,每一名获奖者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过记者们并没有离去,而是呼啦一下,围住刘青山,准备继续进行采访。

刘青山当然不会喧宾夺主,笑着应付几句,然后随同团队一起,乘车离开机场。

一行人入住斯德哥尔摩大酒店,这里是获奖者的住处。

在酒店大门口,刘青山四下望望,前面不远处就是一条河,对面应该就是王宫,这几天,获奖者的活动轨迹都在这附近。

路作家一行人,当然是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这是获奖者的荣耀。

酒店的大堂人来人往,以记者居多,也有些市民慕名而来,近距离接触获奖者,这方面,委员会方面并不做限制。

刘青山就看到一位女士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正在和一位老人照相,看来那位应该也是获奖者。

老人看样子已经年近七旬,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两只手各拉着一名小孩子。

那景象,就像是爷爷领着孙子和孙女。

“谢谢您,尊敬的约瑟夫先生。”

孩子的母亲鞠躬致谢,这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大概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来进行鼓励。

“他们很可爱不是吗?”那位老人笑得很是和蔼。

刘青山手上有名册,这才想起来,这位老者,就是本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约瑟夫·莫里先生。

这位是全球首个完成肾移植的专家,因而获奖。

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我活着只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活着。

这份情怀,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这时候,那位母亲看到官员们又簇拥着一个人走过来,她连忙看看手上的名录,脸上一喜,低头对那个小男孩说道:

“布洛林,你不是喜欢看小说吗,文学奖得主来啦。”

小男孩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小家伙眼睛一亮,立刻迎了上来,他刚才看过获奖者的大幅照片和简介,有点印象。

只是在西方人眼中,看东方人都差不多,这个大概就跟我们瞧老外都长得差不多是一个道理。

所以小家伙打量一下眼前的几位东方人,然后来到刘青山面前:

“先生,我可以和您合个影吗?”

刘青山笑着耸耸肩膀:“我当然很高兴,不过小家伙,你真的想要和一个不是获奖者的陌生人合影吗?”

周围的人也都露出善意的笑容,小男孩似乎也明白过来,他眨眨眼睛:

“可是先生,我真的好像在哪里见过您的面孔?”

这时候,刚才合影的老者走了过来:“布洛林,你可以先和芒廷先生合影,或许等你长大之后,芒廷先生也会是一名获奖者。”

“芒廷?噢,我想起来了,我读过您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是一本很棒的书!”

小男孩顿时一脸激动,小鼻子上的几粒雀斑,都泛着兴奋的光芒。

相对而言,这部牧羊少年,更为孩子们所喜爱。

于是刘青山又把路作家介绍给小家伙,然后两个大人,各自领着一个孩子,一起合影留念。

等照完相,刘青山这才走向刚才的老者:“您是莫里先生吧,见到您很荣幸。”

人家刚才捧了他一下,刘青山当然要想老者表达敬意。

莫里是米国人,所以对刘青山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而且这是一个很爽朗的小老头,大笑两声:

“芒廷先生,您的师父,就是那位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做出卓越成绩的老先生,他就比我更应该获得这个奖项。”

刘青山又连忙代替师父致谢:“您太谦虚了。”

不过他的心里也是一动:或许哑巴爷爷将来真的有机会摘取这项桂冠也说不定。

约瑟夫老爷子摆摆手:“芒廷,是你太谦虚了,其实我刚才说的没有错,你在文学和经济学方面,都很出色,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超越我的。”

不管这是出于客套,还是对后辈的鼓励,这个评价都很高。

刘青山还真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诺奖什么的,并不是他努力的目标。

但有时候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不觉间,刘青山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同样拥有了摘取桂冠的资格。

现在唯一限制他的,就是年龄,刘青山还太年轻。

许多获奖者,都是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高龄。

随后刘青山又把路作家介绍给约瑟夫,同为获奖者,当然要友好交流一番。

就在大家相谈甚欢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突兀的声音传过来:

“名师出高徒,芒廷先生是彼得教授的得意门生,当然有资格获奖,不过前提是,你的老师能够得奖才行,哈哈哈。”

笑声有点刺耳,明显带着几分嘲讽,刘青山转头看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外,正目光尖刻地盯着刘青山。

他挑衅地向刘青山说道:“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本届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默顿,和你老师彼得教授,是老朋友。”

老朋友这个词组,还加上了重音,显然并不是那种非常要好的朋友,反而可能是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