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你好,1983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菜篮子工程启动

你好,1983 第一百二十九章 菜篮子工程启动

作者:隐为者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11-22 03:02:14 来源:笔趣阁

生产队的大院子里,现在彻底变成了屠宰场。

吃大锅饭时候的传家宝,那口一百印的大锅,重新又派上了用场。

这口锅直径一百三十厘米,小孩子进去都能练狗刨了。

一般个人家做饭的大铁锅,也就六印或者八印,跟这个一比,那就是孙子辈儿的了。

锅里烧着热气腾腾的开水,是专门用来褪猪毛的。

锅边是一溜的案板,上边躺着一头头宰杀完的大肥猪,十几条汉子,都拿着铁刮板子,哧啦哧啦在那刮皮呢。

刮干净的猪,白白胖胖的,由张大帅领着另外一伙人,负责去头蹄,开膛,最后将猪肉分成两大扇,推到大队的仓房里面,进行冷冻。

这个就是俗称的猪肉半子了,到时候就可以直接装车拉走。

剩下还专门有人负责倒肠子的,肠子就没时间清洗了,谁买回去自个收拾吧。

把一挂大肠和心肝肺整理成一串,也单独冻上,一头猪,就算收拾利索。

刘青山瞧瞧,这一上午的时间,已经宰杀了三四十头。

一开始,大伙还从自己家里,端着大盆子来接猪血。

就算不灌血肠,还可以蒸血豆腐呢,起码也是荤腥啊。

可是到了后来,猪血实在太多了,这玩意也就是尝个鲜,谁能顿顿喝猪血啊。

最后,猪血都积攒到一个大槽子里,冻成一个大坨子。

张队长扯着嗓子开始喊:“一户领两片板油,一副头蹄下水,都赶紧来人领回去,都没地方放啦!”

还有这好事,村民哪里还会客气,家里老老小小的,全都上阵,二牤子都拎着一根猪尾巴,乐呵呵地跟在自家大人后边。

前面他爹还说呢:“小孩不能吃尾巴,吃完了怕后!”

怕后的意思,就是走夜路的时候,总会疑神疑鬼的,怀疑后边有人跟着。

二牤子一听,直接胳膊一甩,把猪尾巴扔进阳沟里。

这种行为可不能惯着,自然免不了挨上两炮脚。

一时间,孩子哭,狗子叫,好不热闹。

这一杀猪,全屯大大小小的狗全都跑来了,再不济,也能舔舔地上的猪血解解馋啊。

刘青山也把自家和爷爷家那份都领了,结果张队长又给他拿了一份,说是哑巴爷爷的。

东西可不少,挺大一堆,找了个爬犁才拽回去,顺便还舀了半盆子带着冰碴的猪血。

趁着猪肠子没冻,正好洗出来一副,这玩意得先用盐搓两遍。

母亲还从酸菜缸里舀了几瓢酸菜水,用酸菜水再清洗一遍,最后用清水投洗干净,这才开始灌血肠。

灌血肠最重要的是掌握水和血的比例,刘青山还切了些网油儿,剁碎了掺到猪血里。

网油就是肠子外面裹着的油脂,丝丝落落的,和鸡冠子油一起,通常被称为水油,以此跟成片的板油区分开。

大姐和二姐,则直接在当院的大锅熬猪油。

锅里先少倒点水,然后把板油清洗干净,切成一条条的大块儿,扔到锅里慢慢熬。

当然,也可以少放一些盐,熬出来的油滋啦更好吃。

而且盐也有防腐作用,免得到了夏天热的时候,荤油坛子里面的大油变质,俗称哈喇味儿。

这时候的荤油坛子,可是家家户户的宝贝,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这点油星儿呢。

另外还有一项功用,要是家里的孩子,老大不小的了,还找不到对象。

当父母的,就会在大年三十这一天晚上,支使这孩子去搬荤油坛子,意思是“动婚啦”。

熬了一个多小时,锅里的水分渐渐被熬干之后,油渣也变成金黄色,就可以用勺子把荤油舀出来。

这时候可千万不能直接舀进坛子里,温度太高,坛子会渗油的。

要先舀到搪瓷盆子里,晾一下,在凝固之前,倒进坛子里就行。

刘银凤又切了两棵酸菜,借着油锅,炒了个酸菜粉。

屋里那边,刘青山也把血肠煮好了,晚饭就正式开始。

血肠鲜嫩,王教授夹了一片,颤巍巍的,蘸点蒜泥,吃得他一个劲点头:“哈哈,味道正,在城里可吃不到这个味儿。”

桌上还有一盘子油滋啦,这个最解馋了,不过最好不要多吃,肚子里没油水的人,冷不丁吃多了,瞧着遭罪吧。

除了这些菜之外,还有一个黑木耳炒白菜片,也很受王教授老两口的欢迎。

尤其是黑木耳,吃起来嘎吱嘎吱的。

“城里偶尔也有黑木耳卖,不过价钱死贵死贵的,一斤要七、八块呢。。”

王奶奶嘴里念叨着,这个价格,在当时确实是高价,一个月才赚多少钱啊?

“这么贵?”

刘青山有点纳闷,他们县里的土产公司收购干木耳,也就两三块钱一斤。

一般说来,十斤鲜木耳,能出一斤干木耳就不错了,要是晾晒不好,还会腐烂变质。

所以山里虽然不少野生的木耳,但是大伙采摘的热情却并不高。

刘青山前几次进城,也都带点山货,想要寻找销售渠道,不过在这个国营为主的时代,渠道哪有那么好建立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黑木耳种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这个是经过证明的。

所以在吃过饭之后,刘青山就把王爷爷给拉进大棚里面。

“小山子,咱们夹皮沟的大棚,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啊。”

王教授看着大棚内郁郁葱葱的景象,也颇为欣慰。

当暑假的时候,刘士奎领着刘青山去他家,刘青山说是夹皮沟要搞塑料大棚的时候,他可想不到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等到今年入冬,我准备领着学生来夹皮沟实地考察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嘛。”

王教授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那好啊,王爷爷您啥时候来,俺们都欢迎。”

刘青山当然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而王教授所在的农学院,就是最恰当的。

他想了想,继续说道:“王爷爷,咱们现在的大棚,还很不完善,太过简陋。”

“比如这框架,可以采用金属的,还有这塑料,还是俺们自己拼接的,费时费力不说,冬天刮大风,还抽开过呢。”

“要是由农学院出面,联系相关的工厂,专门生产大棚材料,应该也是很有前途的,我们县,来年就要全力发展塑料大棚产业。”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等我回去之后,向学校反映一下情况。”

王教授点头表示同意,他也知道,以目前县级工厂的能力,还无法生产塑料大棚需要的薄膜。

这件事,刘青山也想过自己跑跑工厂,可是想想现在工厂里的僵化以及高高在上的观念,他肯定会四处碰壁,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王教授就不同了,如果农学院出面,那工厂也不敢摆架子的。

“王爷爷,塑料大棚的发展前景很广阔,俺给你看看好玩的。”

刘青山领着王教授,来到一丛黄瓜架跟前,伸手去扒拉缠绕着的黄瓜秧子。

王教授连连摆手:“刚吃得饱饱的,可吃不下黄瓜了。”

“不是黄瓜,您看!”

刘青山指着露出来的一根立柱,是支撑大棚用的。

“这是长木耳啦?”

王教授瞧着木头柱子表面黑糊糊的一朵朵木耳,也不由得来了兴趣:这大冬天的都能长木耳,感觉真的挺神奇。

“王爷爷,塑料大棚,不仅可以用来培育蔬菜瓜果,用来培养食用菌,前景也非常光明。”

王教授摘下一片木耳,感觉肉质肥厚,于是很满意地点点头:“菌类都不喜光,这个遮挡的塑料,最好也是不那么透明的。”

到底是行家,专业性毋庸置疑,一下就说到点儿上。

刘青山知道,后来培养食用菌的大棚,多是采用黑颜色的薄膜。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然后跟着王教授,一起回屋,洗手之后,坐下详谈。

刘青山说道:“王爷爷,您也知道,叫俺们上山采蘑菇木耳啥的还成,叫俺们种植,那就是俩眼一抹黑了,所以在技术方面,希望获得您和农学院的支持。”

“这件事是一举多得,农学院的学生,相当于有了一个实习基地,咱们夹皮沟,能因此发家致富,广大群众的菜篮子,也会更加丰富。”

虽然菜篮子工程,还要过上三四年才会提出来,但是目前蔬菜品种单一,数量紧缺的问题,王教授还是很清楚的。

他沉思一阵,觉得刘青山的提议很不错,思路清楚,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虽然他们农学院没培养过黑木耳和一些菌类的菌种,但是开展这样一个新课题,好像也不错。

“小山子,你能有这些想法,王爷爷真的很高兴。”

王教授先是勉励了刘青山几句,然后继续说道:“不过这件事,可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不如你利用这些天的时间,写一份材料,我带回去交给学校领导层。”

刘青山当然满口答应:“行,王爷爷,那我就写一份可行性报告吧。”

刘青山知道,人工培育黑木耳的菌种,也就是最近一两年,就会研究成功。

他有一些基础,再加上农学院的技术支持,肯定能率先搞出来。

到时候,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毕竟,只种植蔬菜,门槛太低,等到大规模铺开之后,利润空间就小了。

同样的道理,养殖业也是如此,养鸡养猪,技术含量不高,慢慢过渡到特种养殖,这才是出路。

现在就连大姐刘金凤,在刘青山的熏陶下,也开始重视那些野鸡,不再像原来那么嫌弃。

还包括今天买回来的沙半斤,也被她美滋滋地先装进笼子里,等养熟了,再撒出来。

跟王教授约定好之后,刘青山又嘿嘿两声:“王爷爷,要是只有报告的话,俺怕学校领导印象不深刻。”

看到刘青山嘴角那一丝坏笑,王教授就猜到些什么,用手点指道:“你小子,又憋着什么坏主意?”

刘青山眨眨眼:“不如等过几天,汽车厂来拉蔬菜的时候,给农学院的领导们也送些鲜菜,都尝尝鲜,印象肯定会十分深刻。”

“好你个小山子,一点也不老实,不过我看行,吃了咱们的,要是不办事,就叫他们都吐出来!”

屋子里,响起了一老一少愉快的笑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