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182章 新鲜出炉的王县令

大宋将门 第182章 新鲜出炉的王县令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从宋辽爆发大战,一直到和谈收场,范仲淹顶着压力,支撑大局,功劳泼天。哪怕老范之前一再表示不会继续为官,甚至因为范镇的事情,已经辞去了都转运使,只是暂时主持大局而已。

无奈老范的威望太高了,这一次虽说没有完全废掉岁币,但是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很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都希望范相公能重返中枢,再浩浩荡荡,掀起一场变法革新,中兴大宋。

而这,也是所有官僚最担心的,不光是当初反对新政的那些人,甚至包括好多当年的支持者……范仲淹的威力太大了,大到官僚体系无法容纳这个人。

说来也好笑,就连最信重范仲淹的赵祯也十分为难,他是想把范仲淹召回来,可一旦老范进京,必然掀起党争,年过不惑,在皇帝之中,已经算是高寿了,赵祯承受不起……好在,范仲淹也没有让皇帝为难。

他向赵祯沥血上奏,说自己齿摇法白,老迈昏庸,三月以来,几次昏迷,衰朽之躯,不堪驱驰。如果继续为官,只是要了他的老命。

请陛下准许他辞去一切官职,专心教书,颐养天年,成全一段君臣佳话……

范仲淹说的恳切,赵祯仿佛又看到了当初范相公为了大宋呕心沥血的身影,赵祯思前想后,决定加封范仲淹兵部尚书,楚国公,判六艺学堂事。

好家伙,遍观大宋的书院学堂,还没有哪个是堂堂国公主持的,六艺学堂一炮而红,哪怕是四大书院与六艺比起来,也是差之万里。

仿佛还觉得不过瘾,钦赐范仲淹三十万贯钱,一千顷土地,另外又手书四个大字:为国育才!

这一番动作,都在昭示六艺学堂的非同一般。

当真是士林震动,好多青年才俊都背起行囊,从四面八方赶到六艺求学,风头之盛,堪称大宋书院之冠……不过这些对于一个见惯了风浪,饱尝冷暖起伏的老人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了。

范仲淹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离开清州,赶到了六艺学堂,从此开始闭门教书,不问世事,直到十年之后,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六艺的学子已经遍布天下,人才之盛,无出其右。

相比范仲淹的华丽收场,贾昌朝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他也为了河北的战局费力不少,论功行赏,加贾昌朝同平章事,出任枢密使。能重新杀回京城,让那帮攻讦自己的孙子目瞪口呆,世上还有这么快乐的事情吗?

可偏偏就有人横生枝节,文彦博对赵祯说,军务繁忙,要防备辽国撕毁盟约,又要裁军八万,枢密院的事务繁忙,因此希望多增加一位枢密使,赵祯点头了。

就这样,贾昌朝和庞籍同为枢密使,两位老臣,一样德高望重,一样手段非常,两个人又不分先后,到底谁才是说了算的?这不是玩人吗——文彦博心中暗笑,玩的就是你!

好在大宋的官制从来就不严谨,随意性非常大,有两个枢密使虽然违背常态,但是也说得过去。

贾昌朝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要吞下来,先卡位再说,他离开京城已经太久了,再待在地方上,那些老部下都被清理了,没人帮自己摇旗呐喊,当一个光杆司令有什么滋味!

姓文的,你等着,别以为靠着耍手段,就能对付老子,等着吧,我非要和你掰掰手腕!

怀着斗破苍穹,吞噬星空的心,贾相公踏上了返京之路。

贾昌朝留下来的经略安抚使,没有教给别人,而是落到了老将军王德用的头上。这个任命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双方刚刚罢战,辽国说不定会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范仲淹退了,有资格,有威望,号令各方的,就剩下王德用而已,除了他之外,谁能压得住骄兵悍将,又有谁能不在乎辽国的几十万雄兵!

至于河东路转运使,落到了余靖的头上,谈判之时,余靖和王德用珠联璧合,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余靖本身也是干吏,河北的灾情还没有完全解决,要多仰仗河北地方的豪强势力,余靖恰恰人脉非常广,是不二人选。

再有,欧阳修被调入京城,接掌翰林院,这也是之前范仲淹和晏殊一起做的布局,有醉翁在,就有人能和皇帝说上话,免得再受欺负。

这些人事调度,也都算预料之中,只是有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却也合情合理,那就是包黑子。

咱们的包大人已经很久没有露头了,他可是一点也不轻松,有灾民要安置,还要张罗军饷,供应粮草,几个月下来,都瘦成一把骨头了。

朝廷正式下诏,把瀛洲府改为河间府,领十县二州,包拯出任河间知府,别看是原地踏步,却和之前大不相同。

当初包拯是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知瀛洲府事,实际官职才区区七品而已。而这一次呢,包拯的头衔可就多了,被后事广为知晓的龙图阁学士终于加到了包拯身上,他的官职正式称呼为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知河间府。

这个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他的学历,享受三品待遇,尚书省分为左右司,下面共有六部二十四司,郎中主管一司,地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之后……当然这个是包拯的寄禄官,只是用来铨叙,升迁,确定他老先生俸禄待遇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从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河间府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来,这还是王宁安的功劳,他浑水摸鱼,羚羊挂角,先上车,后买票……各种明的,暗的手段齐出,竟然帮着沧州弄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一个市舶司,一个榷场,加上几十万人口的大城,还有捕鲸港……种种加在一起,沧州的潜力不可限量,河间府也随着沧州的地位提升,水涨船高。

这不,包黑子刚刚升官,就急匆匆赶到了沧州,河间府的未来都落在沧州头上,咱们包大人迫切要去拜会沧州的新任地头蛇。

没错,就是王宁安,他刚刚得到赵祯破格提拔,捞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只是这个县空有二十几万的民众,却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前面提到了文官们全都升官加爵,武将们也没有亏待,不管怎么说,大宋对待臣子,还是不吝赏赐的。哪怕是武将,也要先喂饱了,之后再蹂躏!

要是连一点官职赏赐都舍不得,那还不把人逼疯了。

折继闵和种诂都捞到了一大堆好处,不光他们,就连家里的三亲六故都跟着当官,当然了对他们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土皇帝来说,官职都是浮云,比较看重实际的好处。

两家都各自增加了二十万贯的粮饷,朝廷在原有铸铁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份额,可以铸造更多的兵器铠甲。折继闵和种诂都赚了钵满盆满,在家里欢天喜地庆贺。

狄青也得到了太子太保的加衔,依旧出任彰化军节度使。

说了一大堆,总算轮到了王家。

说起来王良璟在阵前的功劳,丝毫不比别人差,而王宁安更是鞍前马后,运筹帷幄,甚至亲自上阵,和辽国使者谈判,能圆满收场,他居功厥伟。

奈何王家父子起点太低了,赵祯也不好揠苗助长,只是把王良璟从敦武郎提拔到了拱卫郎,正八品提高到了从七品。

貌似只提了一级,幅度不算大,可是熟悉宋代官制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宋代官员普遍偏低,从太尉算起,武臣一共分为53阶,敦武郎排在第43,狄青第一次授予官制,只是得到了最低级的三班差使,无品无极,王良璟第一次就拿到了敦武郎,一来是他立有战功,二来也是照顾王家先人,一下子越过十级,幅度不可谓不惊人。

大家都琢磨着下一次就会收敛了——不,幅度更大!

拱卫郎排在第32,相比上一次,又进步了十级以上,不少人都在暗暗琢磨,要不了几年,只怕王良璟就会步入高级武将的行列。

当然了,你羡慕也没有用,人家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敢跑到辽国境内,大杀大砍,宰了好几万人,就凭这个,哪怕给的官职再高,也无话可说。

当然了,相比起王良璟的火箭升官速度,他的宝贝儿子更胜一筹。

原来王宁安就有正九品保义郎的官职,只领俸禄不干活的那种,为了和辽国谈判,王宁安又得到了一个录事参军的临时职位,本以为和谈结束,赵祯就会收回,谁知皇帝陛下铁了心要提拔王宁安。

给他升到了大理评事,知平县,兼提领沧州榷场。

这个任命下来,王良璟吓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升到了从七品,不然就压不住儿子了,这小子一下子弄了个八品官,按照惯例,中进士之后,才会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知县,而且头两年还要加一个“权知”,说白了就是署理,还不算正式任职。

王宁安没参加过科举,直接升任知县不说,还兼着提领榷场,不知道打破了多少惯例,让多少人眼红难受。

对这些红眼病人,王宁安只想说一句:来吧,你们谁敢坐,我保证退位让贤,有本事就来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