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杀不得,换句话说,是俄国人杀不得慈禧。那么,剩下的最实在的办法,就是扶植一个合适的人选,去顶替这位慈禧太后,利用合法的斗争方式,来取得最大的效益了。
谁合适呢?紫禁城里的小皇帝太小,单独肯定是扶不起来了。忠义救**中听话的不少,想拥立小皇帝,自己去做辅政大臣,光宗耀祖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可真敢硬起腰杆子,振臂高呼撤掉太后垂帘,归位于小皇帝的人,却没有几个。慈禧垂帘听政的时间虽然不长,大臣们却早已在这种制度中满足了各自的私欲,反对垂帘就是造反,他们可不干。
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苦恼了,唉,做惯了奴才的人,你真正想还他一个做人的面目,那都成了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种种的考虑,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只好把焦灼的目光,转到了眼下正无所事事的议政王奕忻的身上。
这个王朝本来就应该是您的,是咸丰抢夺了您的富贵。当然,旧话咱们就不去提了,只说后来。按照你们大清朝的惯例,先皇驾崩,幼主继位,应当设立辅政大臣,协助小皇帝管理国政,不可能会出现先皇留下遗诏,搞什么“同治”的垂帘听政。如果是这样,这岂不是把爱新觉罗家族的庞大基业,拱手让给了外人?难道你们的先皇帝就没有想到,这岂不是将要培养出第二个武则天?
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引经据典,大胆地对紫禁城里的种种耐人寻味的行为做了猜想,在奕忻的面前,一一地挥去笼罩在紫禁城上空的那点儿薄雾。他们告诉奕忻,据可靠消息,他的先皇帝死于鸦片过量。再结合后来传出来的所谓皇帝遗诏,不难看出,这一切显然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准确地讲,遗诏是伪造的,咸丰皇帝死于别有用心者的谋杀。而随后的东宫太后的死,完全证实了这一点。这些行为,显然是对爱新觉罗家族的蔑视。究其更深一层的原因,其实,这恰恰就是叶赫那拉氏唯一遗留下来的一脉继承人,对当年爱新觉罗家族对他们残酷迫害的蓄谋已久的报复行动。而且,这个行动还只是刚刚开始。
普拉雅廷凭借自己最近才由别人那里打探来的知识,告诉奕忻,当不敌努尔哈赤的联军,叶赫那拉部落最终被毁灭,就在叶赫族长吐血而亡前的那一时刻,族长曾经发下重誓:“我们叶赫部落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复仇!”
为了打动奕忻,普拉雅廷甚至还委屈异常地抱怨,紫禁城里的太后生活的实在是太过糜烂了。他是大清国的总顾问,因为国家政务,他必须更多地出入太后的宫殿。哪里想到,那位太后对他竟然心生了歹意,百般纠缠。因为太后说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为了大清国与沙皇俄国的友好,为了大清国的事业,他不得长期地忍辱负重,心灵和**上更是承受着双重的难以言表的莫大伤害。
伊格纳季耶夫最后又给奕忻上了一通国际大形势的教育课。他告诉奕忻,现在的西洋各国,虽然对南方的太平天国政府心怀不满,但是都苦于各国各有各的难处,暂时难以对他们大规模使用武力。就是沙皇俄国本国也是如此。他第一次告诉这位议政王,沙皇俄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刚刚击败了土耳其对俄国的武装侵略,无论是国家还是军队,都需要一个暂时的休养期。
而对于眼下的大清朝,同样也需要一个难得的和平阶段。
在奕忻的面前,伊格纳季耶夫不再隐晦俄**队在威海特别区所遭遇的毁灭性惨败。他坦言,沙皇的驻华派遣军长期没有经过战争,虽然其中还是不乏能战之师,可从大范围来看,不少的军队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的经验,急需一段时间的整顿。当然,他也不再避讳地表示,从一开始的时候,联军总部,乃至双方的政府,都对南方的太平天国势力缺乏一个完整、细致的认识,过于轻视了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和谈是上佳之策。沙皇的军队,大清国的忠义救**,在历次战役中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些损失,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来加以补充和恢复。
尽管直到现在,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也没有明确表示需要他具体怎么做,奕忻明白,俄国人想叫他干的是什么。
抛出再大的理由不去说,单单紫禁城里那位慈禧太后前后对自己的态度,奕忻就要一个心眼地去扳倒她。没有他,就没有那个慈禧的今天。慈禧搞得那些肮脏手段,他哪里还有不清楚之处?不过,如果不是普拉雅廷提起来当年先祖努尔哈赤对叶赫部落的那次毁灭战争,他倒是和他的兄长、那位死去的咸丰皇帝一样,早就忘记了这一切,更不会想到,叶赫族长临死前还有那么的一个重誓。
人是最怕联想的,有了联想,就有了一切的一切。
慈禧丢尽了她自己的脸,更是丢尽了大清的脸。让她撤帘,重新议定辅政大臣,决不能叫这个恶毒、龌龊的女子毁灭大清王朝,更不能毁灭爱新觉罗家族。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余下的就是相关的技术问题了。忠义救**的许多骨干分子,如李鸿章、荣禄之流,是绝对不会对慈禧的覆灭袖手旁观的。因此,京城里需要一支忠于皇上的军队,利用这支军队封锁住紫禁城,要求慈禧下罪己懿旨,交出权利。
按照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实现的意思,封锁紫禁城的这项重要任务,将由驻防在丰台的俄军来担负。可他们刚一提出来,就被奕忻断然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俄军出面,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普拉雅廷和伊格纳季耶夫心里笑了,他们知道,这里最喜欢要的是面子。
在范文瑞的帮助下,张祖光以给慈禧看病的名义,进了已经被紧紧围困起来的紫禁城。
范文瑞现在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由于一番投机钻营,尤其是协助大清朝成功推广了纸币宝钞的使用,并督促手下的安琪尔各分号带头响应户部的号召,奋勇捐献忠义救国税,把个忠义救国税的运动浪潮推动的轰轰烈烈。尽管这一切导致的是京城及其附近府县鸡飞狗跳一片的怨声,可毕竟大清捉襟见肘的户部,收到的却是雪中之炭,因此,范文瑞及其安琪尔商号名声大噪,深得慈禧的赞赏。
主动推广宝钞,慈禧丢给他一个三品的顶子,认捐忠义救国税,从二品的红顶子又戴到了头上,这位大清朝的红顶商人平步青云。从开始的忠义救**后勤襄理帮办,现在居然已经爬到了俄清联军后勤部门,成了后勤主管荣禄的副手。
在其他官员看来,这个财大气粗的范文瑞,是地地道道的太后道上的人,与太后的嫡系李鸿章、荣禄等人打得火热不说,与洋人更是好的不亦乐乎。
尽管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还是来自于议政王奕忻的赏识,可当奕忻被闲挂起来,这个范文瑞就极少再进那一年里几乎要被门前台阶磨破好几双鞋底的恭王府。不少人暗中骂他势利小人,不过,骂总归是骂,仔细想想,普天之下,又有几个宁肯失去自己到了手的荣华富贵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