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执宰大明 > 第634章 分兵征讨

执宰大明 第634章 分兵征讨

作者:小黑醉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45 来源:笔趣阁

“皇上,倘若实情真的如镇武侯所言,那么北元残部此次来势汹汹,我大明不可不防!”

李云天的一席话使得乾清宫内一派沉寂,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鞑靼和瓦剌会联手,这就使得事态变得非常严重和复杂,英国公张辅随后打破了场中的平静,开口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皇上,现在敌情未明,皇上乃万金之躯,依臣看来还是坐镇京师为好,迎敌事宜交由军阁来办即可。”听闻此言,杨士奇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宣德帝。

“皇上,龙体为重!”蹇义也跟着向宣德帝谏言。

“诸位爱卿,倘若朕放弃北征,天下人会如何看朕?”宣德帝见军阁、内阁和九卿之首皆表明了态度,不希望他此次前去北征,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在座的众臣闻言顿时对视了一眼,宣德帝御驾亲征的告示早已经贴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地府衙也都张贴出了公告,此时一旦无法成行绝对会引发各种非议和猜测,难道要向外界表明宣德帝忌惮北元残部?还是以宣德帝身体抱怨为由?

即便是以宣德帝身体不适进行推脱,那么一旦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燃起战火,外界难免会产生宣德帝畏战的流言,宣德帝的威严无疑会受到损害。

因此,宣德帝现在进退维谷,众臣们是左右为难。

“皇上,臣倒有一个办法。”迟疑了一下后,内阁次辅杨荣开口说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亲征,只不过圣驾停在万全都司的宣府镇,以策周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

军阁经请示宣德帝,批准了谭广的建议,这个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当地万全卫的名号,故而命名为万全都司。

通常来说,一个省级地方机构内三司并存,相互制衡,不过在边防重地的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故而单设都司管理。

也就是说,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实际上实行的是军屯,其所辖民众皆为军户。

纵观万全都司下辖的诸卫、所之布局,形成了一个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构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是拱卫京师北方安全的一道军事屏障。

杨荣的这个提议非常聪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时出征同时又能保护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墙后的宣府城,那么北元残部就不可能越过山西行都司抵达宣府城下。

“皇上,臣觉得杨大人此言甚好。”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上,这倒不失是一个变通的法子。”

“臣觉得此法可行。”

“臣附议!”

……

杨士奇和蹇义等人随后也纷纷表示赞同,相对于此次征讨鞑靼部,很显然宣德帝的安全最为重要,等前方的部队剿灭了进犯的敌人后宣德帝届时再启程前往大同城督战。

“诸位爱卿,你们看谁可领军驰援辽东?”宣德帝见众臣取得了一致意见,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辽东都司对鞑靼人的袭击毫无防备,极有可能一溃千里,被鞑靼人兵临辽阳城下,朝廷必须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统军之人可谓至关重要。

“皇上,臣举荐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义国公张昊统军。”行军打仗的事宜归军阁负责,张辅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个人选。

在大明勋贵中有领兵资格的人不少,但是论到威望和能力张昊仅次于张辅和周征,故而他是此次率军增援辽东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张昊是周征的好友,周征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紧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议!”随着两人表态,剩余的军阁阁员们也相继表示认同。

“太师,你觉得义国公这次率军多少增援为好?”宣德帝见状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我军在辽东都司尚有近十万之众,现在事态紧急,臣觉得义国公此次率五万京畿都督府精锐之师前往增援足矣。”张辅沉吟了一下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即便辽东都司的兵额有水分,但加上五万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十万,对付那些鞑靼人应该不在话下。

“准,具体事宜交军阁拟定,明天出征前上报于朕。”宣德帝点了一下头,将此事定了下来,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

“皇上,辽东地处关外,物资供应道路艰难,臣恳请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支援我军军资。”就当众人认为此次议事即将结束,李云天忽然开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鲜王国。

朝鲜半岛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称为高丽王朝,国王为王颛。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井请封号。明太祖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这一年,高丽参加会试的有三人,其中金涛及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后因不通汉语,回到高丽。

洪武五年高丽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因遇海难,溺死三十九人。“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李仁人拥立权臣辛肫之子辛禑为王,遣使来明入贡,明太祖却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加给辛禑高丽国王封号,并追谥王颛为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次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王颛之后王瑶(恭让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国号“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明太祖选取新国号为“朝鲜”,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檀君朝鲜),所以后世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来明,贡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赐纻丝绵布等近二万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逊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两年后芳果亦因病让位于五子芳远(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遣使朝贡。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朝鲜十四岁的世子提得到明朝允准,作为进表使率各级官员五十余人,至明京师南京。次年正月到达南京,进贡马匹金银器物。

成祖数次召见,厚加赏赐,“赐织金文绮。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永乐十六年,朝鲜太宗李芳远以年老逊位,废世子禔,传位于第三子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为朝鲜国王。

大明迁都后,史料记载“已迁北都,朝鲜益近,而事大之礼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礼,他国不敢望也”。

由于朝鲜国与辽东都司相邻,故而从朝鲜国运送后勤物资更加安全,倘若从京师把物资运往辽东,不仅路途遥远艰难而且中途极易被偷袭。

因此,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合情合理,从朝鲜国运送物资可以确保辽东地区的物资供应。

“皇上,朝鲜国贫瘠,恐其无力负担大军物资。”就在众臣对李云天的这个提议小声议论着的时候,杨士奇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道,“依臣看来,我军可以花钱从朝鲜国买粮,既可以保障我辽东将士的军需,也彰显我大明对朝鲜国的恩典。”

“皇上,杨大人所言甚是,臣附议。”听闻此言,蹇义向宣德帝一拱手,躬身说道。

“臣等附议!”现场的众臣随后纷纷对这个办法表示赞同,在众人看来大明乃天朝上国,岂会占朝鲜国这等附庸小国的便宜?

“买粮之事就交由户部,郭大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耽搁。”宣德帝也觉得此法甚好,可以省去辽东将士后勤之扰,于是沉声向户部尚书郭资说道。

本来,随着大明税局的建立,此次前往朝鲜国买粮的事宜应该交由税局和户部共同办理,不过大明税局此时连架子都没有搭起来,因此也就由户部来处置此事。

“皇上放心,臣立刻就办此事。”郭资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回答,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军需事宜他可不敢有丝毫怠慢。

“朝鲜国贫弱,粮价之上不要斤斤计较,尽可能给与其优惠,使它能感受到我大明的恩泽。”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想起了什么,开口沉声嘱咐道。

“臣遵旨。”郭资明白宣德帝是体谅朝鲜国的百姓,于是郑重其事地回答。

李云天闻言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又舒展开来,此次从朝鲜国购买的军需物资数量巨大,肯定会有人趁机上下其手从中捞油水,希望不会因此影响到了辽东的战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