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执宰大明 > 第1145章 荣封亲王

执宰大明 第1145章 荣封亲王

作者:小黑醉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9:25:34 来源:笔趣阁

“太师,虽然我军赢得了西域之战,但西域的形势极其复杂,为了确保大明在西域的疆土,本王认为应确保足够的兵力以应对西域可能出现的变局。”

在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微笑着望向了张辅,“西北诸司距离西域最近,一旦西域有变那么西部的兵力将是大明的首先,故而西北之兵应成为我大明的精锐。”

张辅闻言微微皱了一下,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神色显得异常凝重,大明通过这次西域之战从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获得了大量疆土,如何守住这些疆土将成为军阁考虑的首要问题。

毕竟西域路途遥远,大明掌控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实际上大明之前连关西都没有掌控住,更何况吐鲁番地区以及更为遥远的河中地域的疆土。

倘若吐鲁番地区或者河中地域发生战事,尤其是河中地域,大明自然要从关西以及西北出兵,这样一来战争的成本将降到最小而且也更加便捷,远比调集京畿都督府等地的兵力要省事,能第一时间对战争作出应对。

张辅之所以皱眉头,是因为李云天的这番话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了其对西北诸司的规划,那就是将西北诸司的军队打造成大明的主力部队。

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即便是拿到朝堂上也无人能辩驳,可如此一来西北诸司的卫所制度将会被废除,很显然卫所军的战斗力比不上讲武堂麾下的军队。

由于双方的差距是由两种不同的军制造成的,故而即便是把讲武堂的武官调任到西北卫所部队任职也无济于事。

或许短时间内西北卫所的军队能拥有不错的战斗力,但是久而久之自然还会回到以前的老样子,即便是那些讲武堂的武官想有何建树也受困于军制而无能为力。

因此,唯有在西北诸司实行讲武堂的军制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其实。不仅西北诸司,经过西域之战后,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也都面临着改变军制的严重问题。

与西北诸司不同的是,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先前已经进行了一番改革,虽然依然是军职世袭,但士兵的操练已经向讲武堂看齐。

京畿都督府和山北军区在西域一战中受到重创,不仅兵力损失严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打了败仗,那些武官都要受到惩处,这样一来的话这两个地方的武官实际上已经空缺了出来。

至于辽东军区,其各级武官都是当年辽东之战后朝廷根据李云天上奏的功绩表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与李云天关系密切,是大明卫所中最接近武堂军制的卫所。

实际上,除了中高级武官外,辽东的基层武官都是辽东之战后从士兵中晋升的,当年辽东卫所军队伤亡惨重唯有从士兵中提拔基层武官,即便是中高级武官也有一半经历了辽东之战,曾经在李云天的手下做过事。

更何况在朝廷派出的西征军中,唯有辽东军区的部队在李云天的统领下在战争中大放异彩,所以要是在辽东军区推行讲武堂军制的话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听了李云天的那番话后,屋子里的勋贵们纷纷陷入了沉思,他们岂会听不出来李云天话来的意思,看来讲武堂的军制这次将会在西北诸司以及京畿都督府、山北军区和辽东军区进行推广。

虽然京城五军都督府一系的勋贵并不想李云天这样做,但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李云天通过十几年来的战争已经向世人证实了讲武堂的军制要优于卫所制,这次又携带西域之战的大胜而来,谁也没有理由和借口来阻止李云天。

至于卫所制是明太祖留下的祖制,看上去是挺强大的一个理由,但自永乐帝以来被打破的祖制还少吗?

究其根本,李云天现在已经拥有了推动将讲武堂的军制进行推广的实力,他在大明的勋贵中不仅有讲武堂一系的勋贵拥护,同时也有周征和张昊这样的与他关系密切的支持。

另外,这些年来不少勋贵都在战争中受到过李云天的关照,远的不说,西征军副帅白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如果不是李云天的支持那么他早就因为西征军的战败而锒铛入狱,而不像现在这样有了进封公爵的机会。

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对李云天无比信赖和倚重,因此李云天如果推动这件事情的话还真的没人能阻挡得了,也没人负得起将来西域战事战败的责任。

既然如此,廊房里的这些勋贵们自然就想着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这场军制改革,进而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很显然李云天会保障那些因此事而受到影响的勋贵的利益,关键在于如何将利益最大化。

而且一旦西北诸司推进了军制改革,那么大明其他都司也势必会相继进行改革,除非那些都司能证明他们的士兵也能有强悍的战斗力,可这怎么可能呢?

李云天感觉房间里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于是语峰一转跟张辅聊起了家常,两人很快就谈笑风生,使得压抑的氛围重新变得轻松起来。

上朝的时辰到了后,东、西千步廊的文武百官纷纷在廊坊前的走廊排好了队列,低着头鸦雀无声地前往太和殿。

虽然宫里没有传下话来,但满朝文武都清楚今天的大朝上将宣读正统帝对李云天等西域之战的有功之臣的封赏,因此各部院都知趣地把要上奏的奏章给压了下来,今天的大朝属于那些西域之战的功臣们。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张氏太皇太后牵着正统帝的手进入太和殿后,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跪下行礼,山呼万岁。

不仅太和殿的官员,太和殿广场上的文臣武官们也呼啦啦地跪了一地,看上去黑压压一片,显得颇为壮观。

“众爱卿平身!”在大殿上的龙椅落座后,正统帝双手向上虚空一抬,粗着嗓子说道,身上已经有着一丝君王的气质。

“谢万岁!”殿内众臣闻言呼啦啦地站起身来,躬身立在了那里,偌大的一个宫殿寂静无声。

“皇上有旨,有本启奏。”立在正统帝侧前方的宋大山向正统帝一躬身后,尖着嗓子高喊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有本启奏”后面的“无本退朝”被宋大山略去,很显然正统帝等会儿有圣旨要宣读。

“吏部无本!”

“户部无本!”

“礼部无本!”

“刑部无本!”

“工部无本!”

“农部无本!”

……

宋大山的话音落后,各部院主官有条不紊地按照顺序依次出列,声音洪宏亮地躬身向正统帝说道。

今天就是有天大的事情也要拖到明天,否则就冲撞了李云天和周征等关西之战有功之臣的封赏,那样的话无疑就是脑子里面进水了。

为此,各部院主官早就特意叮嘱下属的文武官员不要在今天捅出什么篓子来,要不然的话那些堂官绝对不会放过惹祸之人。

“禀皇上,无本启奏。”等各部院主官禀报完后,宋大山转向正统帝躬身说道。

“诸位爱卿,西域一役我军大获全胜,不仅助东察合台复国还一举歼灭了宿敌北元,并令西察合台割地求和、上表称臣,开创了我大明自立国后的一大盛举,功莫大焉!”

正统帝闻言环视了一眼大殿上的众臣,沉吟了一下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传朕旨意,封赏西域一役有功之臣,以彰其功。”

“忠武王、忠国公、义国公、安平侯、安勇侯接旨!”宋大山闻言从一旁的内侍手里拿过早已经准备好的圣旨,尖声喊道。

“臣接旨!”李云天、周征、张昊、牛世豪和白安连忙从勋贵队列中走出,并排跪在了殿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忠武王临危受命,于西域一役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其绩居功至伟,其心忠义无双。”

宋大山见状打开了手里的圣旨,望了一眼李云天后高声念道,“故,朕依祖制,以开疆拓土之功进其为大明忠王,世袭罔替,并进太子太师衔,赏黄金万两,良田千顷。”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岁!”虽然早就知道自己会被进封为亲王,但当圣旨真的下达后,李云天心中还是感到有些激动,向正统帝行了一个跪礼后宏声谢恩。

大殿上的众臣望向李云天的眼神中顿时充满了羡慕和嫉妒,李云天不仅成为大明第一个在世之时封王的勋贵,而且还成了大明第一个亲王,可谓破了大明的天荒。

不过,毕竟李云天是异性王爷,要与大明皇室的亲王有所区别,故而得了一个“忠”字,而不是像皇室亲王一样按照其所在地域为封号,例如燕王、宁王等等。

从李云天的封号上可以看出,张氏太皇太后给与了李云天如此大的恩典,希望永远效忠于大明。

“忠国公阻敌于西北使其无法越雷池一步,嘉峪一战更是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故进为太傅衔,赏金万两,良田百顷。”

等李云天谢恩后,宋大山继续高声宣读着圣旨,周征因为在西北镇守有功故而功绩排在了第二位。

“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岁!”周征闻言向正统帝行了一个跪礼,在兴奋之余心中还感到有些许的失落,为未能进封王爵感到遗憾,毕竟他在西域一役中的战功仅次于李云天,也可以说是为大明“开疆拓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大明的王爵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封的,按照大明祖制非开疆拓土和挽难救国两个功绩不得进封。

值得一提的是,开疆拓土和挽难救国只是进封王爵的前提条件,并不意味着立下这两个功劳的人就一定要进封王爵,当年张辅等人打下交趾的时候只是被进爵而已,并没有封王。

李云天之所以进封为王爵是宣德帝驾崩前才降下的恩典,除了彰显李云天以往的功绩外还有托孤的意味,这才有幸进封为王爵,否则宣德帝也不会这样做,顶多给李云天进一个加衔而已。

再者说了,既然李云天已经因为西域之战的功绩而进封为了亲王,那么周征等人作为李云天的副手自然也就失去了进封王爵的机会。

“义国公、安平侯千里奔袭漠北,一举荡平北元王庭,并阻敌于关西赤沙城,血战连连,可歌可泣。”

见周征领旨谢恩,宋大山于是望了一眼跪在那里的张昊和牛世豪,高声宣读接下来的圣旨,“故,义国公进太保衔,赏金万两,良田百顷;安平侯进封安国公,进太子太傅衔,赏金万两,良田百顷。”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张昊和牛世豪异口同声的向正统帝磕头谢恩,尤其是牛世豪,由于激动脸色涨得有些发红,他盼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成为了国公,弥补了几年前北征失利的遗憾。

“安勇侯不远千里率军护送东察合台王室入关,闯大漠,战敦煌,功勋可嘉。”

随后,正统帝的封赏轮到了白安,宋大山抑扬顿挫地高声宣读道,“故,进封安勇侯为勇国公,进太子太保衔。”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白安闻言顿时喜气洋洋地跪谢领旨,在西征军的将领中他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一个,不仅因为没有受到西征军战败的牵连,而且还得以加官进爵,实在是幸运之至。

时至今日,武国公宋海和成宁侯杨三宇依然下落不明,生死未知,无论帖木儿帝国还是北元都不清楚两人的下落。

黑水城和蓝叶城两战结束后帖木儿帝国和北元的将领特意让士兵们搜查过两人的踪迹,毕竟两人是明军的主将,可惜一无所获,没人知道两人在哪里。

白安的进封意味着朝廷承认了西征军在西域之战中立下的功劳,这使得西征军挽回了不少的颜面,也令幸存西征军的将士感到不少安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