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执宰大明 > 第748章 放宽海禁

执宰大明 第748章 放宽海禁

作者:小黑醉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9:25:34 来源:笔趣阁

按照张辅等军阁阁员的提议,大明首先要荡除盘踞在小琉球岛和琼州岛的倭寇,这两个岛是大明最大的近海岛屿,也是倭寇最大同时也是最活跃的据点。

由于李云天已经组建了大明水师的三大舰队,因此这次对倭寇的作战正好可以给水师进行练兵。

按照地理位置,驻扎在浙江宁波港的海鹰舰队将负责清剿小琉球岛,驻扎在交趾多海港的海狼舰队将负责清剿琼州岛。

“镇国公,水师能否清剿小琉球和琼州的倭寇?”宣德帝见李云天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于是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其实他在这次廷议中最想听的是李云天的建议。

“皇上,倭寇乃一群乌合之众,绝对我大明水师的对手。”李云天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说道,“不过水师创建伊始,现在正在操练战法,而小琉球和琼州又远离陆地需要筹备诸多事宜,因此臣觉得明年夏季倭寇猖獗之时出海清剿为宜,可将其一网打尽。”

“明年夏天?”宣德帝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清除倭患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就依卿之所言,明年夏季出兵围剿小琉球和琼州倭寇!”

张辅、杨士奇和蹇义等人也暗自点着头,同时心中感到一阵感慨,盛怒之下的宣德帝竟然会赞同李云天明年清剿倭寇的提议,足见对李云天的信赖,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恐怕无出李云天其右者。

“皇上,臣觉得倭患一事缘由复杂,从长远来看应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从根源上清除倭寇。”见宣德帝同意明年夏季出兵,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开口说道。

“哦?”宣德帝闻言不由得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问道,“如何抚之?”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也狐疑地看向了李云天,对李云天的“以抚为主”感到有些好奇,想看看他有何解决的对策。

“皇上,据臣所知,为祸沿海的倭寇中有七成是我大明百姓,他们本是沿海的海民,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百姓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限,故而海禁令后无以谋生,在有人之心的蛊惑下干起了劫掠和走私的勾当。”

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李云天神情逐渐变得严肃,有条不紊地向宣德帝说道:

“太祖皇帝之所以禁海,一是我大明繁华富庶,勿需从海外获得所需品,但要防备市面上的紧缺品流出,再加之大明商税低微国库从中无利可图。二是张逆、方逆的残部为祸海上并与国内逆贼勾结,再加上倭寇袭扰,危害大明海疆,最终使得太祖皇帝决意禁海。”

“皇上,如今时过境迁,我大明通过与南洋诸国的海上贸易可获得超千万两白银的利润,再加之张逆和方逆残部经过太祖皇帝禁海后已然迁至南洋诸国定居,无法再袭扰大明,故而如今对我大明海疆造成危害的就剩下倭寇。”

说着,李云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禀道,“臣觉得可放开海禁,以安海民,平倭患!”

李云天话音刚落,东暖阁的众臣们就一阵骚动,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纷纷觉得李云天所言甚是。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大明物资富饶,立国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能满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没有对外贸易的必要,因为明太祖不仅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超低商税,而且对海外贸易通常不征关税或者征收具有象征意义的微薄关税。

据史料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徵其税。帝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因此,大明与海外诸国互市的时候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税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对与海外诸国了无兴趣。

另外,由于海外诸国缺少硝黄、铜和铁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明间的海商们通常走私这些被大明严令流出的物资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绝,甚至官商勾结,使得朝廷大伤脑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击败的张立诚和方国珍等元末起义军的残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带建立了众多据点,与大明内部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从元朝就不断到沿海侵扰,大明后为祸更重,这可谓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永乐年间朝廷仍数次“严私通番国之禁”,但其声势已经不如洪武年间严厉,而且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对朝贡贸易中的违禁事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明初洪武帝实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决了违禁物资外流的顽疾,并且切断了张立诚和方国珍等残部与大明内陆的联系,但却使得倭寇激增,逐渐成为了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与出海有关的产业悉数断绝,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当倭寇,从事海上走私或者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沿海的地方官府从未有过辖地内的百姓因为生活贫困而沦为倭寇的奏报,但是他很清楚李云天并非危言耸听。

很显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为了政绩同时也是害怕担责,自然不可能把百姓们因生活贫困而成为倭寇的事情上报,那样的话他们难辞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报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欲熏心加入倭寇,至于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绝口不提,否则岂不是自讨苦吃。

对于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瞒下的行为,宣德帝已经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想到沿海居民会有如此多的人沦为了倭寇。

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线成为了一道摆设,在当地人的里应外合下那些海防卫所的军士根本就无法得知倭寇的行踪。

再者说了,以海防卫所松懈的训练和低落的士气,恐怕也没人肯跟那些倭寇拼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来袭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装模作样地追杀一番。

“诸位爱卿,朕是否应该放开海禁?”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毕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头等军国大事,故而他需要征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见。

“皇上,臣也曾听闻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只剩下倭寇一项,臣觉得海禁可开。”

张辅抬头看了看周围的众人,见没人有开口的意思,于是不动声色地向宣德帝说道,遇到这种事情就需要按照官位由高到低的顺序来向宣德帝表明态度。

“倭寇屡禁不止,臣以为可放开海禁,既使得沿海居民能得以休养生息,又可调动沿海居民共同抵御倭寇,使得倭寇无所遁形。”杨士奇望了一眼蹇义,见蹇义在那里悠闲地端着一杯香茗品着,因此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说道。

作为李云天的恩师,杨士奇自然要在廷议上支持李云天,更何况他也认为海禁令过于苛刻,是时候做出调整。

“皇上,臣对沿海官府未能治理好民政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顿深感愧疚,如放开海禁能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臣认为可行。”这时,蹇义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一脸遗憾地向宣德帝说道。

“臣附议!”剩下的众人见张辅、杨士奇和蹇义已然表明了态度,因此纷纷表示了对开放海禁的赞同。

作为在宦海浮沉了数十年的文武重臣,在座的大臣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宣德帝经过李云天的劝说后有开放海禁的心意,再加上李云天提出开放海禁一事以后倘若出了什么岔子要由李云天来扛,因此众人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的宣德帝可不比登基的时候,已然掌控住了朝中的局势,身上再现了永乐帝的风采,故而朝中重臣轻易间不会去触怒他。

当年洪武帝要禁海的时候朝中虽有不少大臣反对,但敢当面进谏的可少之又少,进而使得海禁令顺利实施。

况且,随着大明与南洋乃至西夷诸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包括倭寇在内的海盗将成为大明清除的重点,众臣自然也希望能清除困扰大明已久的倭患。

“既然如此,那么就传朕旨意,放开海禁令,允许海民出海谋生,但不得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违令者斩!”宣德帝见在座的众臣都同意开放海禁,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后宏声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