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执宰大明 > 第387章 兵败交趾

执宰大明 第387章 兵败交趾

作者:小黑醉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9:25:34 来源:笔趣阁

对于孙贵妃为何会给出如此丰厚的赏赐,李云天自然是心知肚明,除了孙贵妃与周雨婷私交不错外,孙贵妃肚中的孩子是关键。

倘若孙贵妃诞下皇子,那么就是宣德帝的皇长子,她当然希望宣德帝能将其立为太子。

可是现在胡皇后依然健在,依照立嫡立长的原则,要先立胡皇后的所生的皇子为太子,等到胡皇后实在生不了皇子后才能立她的儿子。

胡皇后已经给宣德帝生了两个公主,这意味着她也可能给宣德帝再生一个皇子出来,而这个皇子自然就是大明未来的太子。

虽然孙贵妃清楚以胡皇后现在的体质很难再次生育,但这却不是绝对的,万一胡皇后怀孕并且诞下皇子,那么她的儿子可就没有机会成为太子了。

况且,孙贵妃也没有时间再来等待,万一别的妃子也生了皇子,胡皇后想要将其抱养的话,她所有的希望可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大明的太子,孙贵妃现在就要为其铺路,来拉拢朝中的那些能对宣德帝产生影响的重臣。

虽然孙贵妃还不知道自己肚子里怀的是公主还是皇子,可要是等到孩子生下来后再谋划,无疑已经晚了。

在朝堂上的那些高官显贵中,孙贵妃尤为看重的就是李云天,一来她与周雨婷关系密切,而周雨婷的后面是周征,可以对朝堂上的勋贵起到很大的影响。

二来李云天是宣德帝最为倚重和信任的臣子,虽然资历不如杨士奇和杨荣这些老臣,但文武兼备,口才卓绝,关键时刻能在朝堂上为其说话。

因此,李云天自然就成为了孙贵妃最为看重的官员,而宣德帝对孙贵妃的宠爱已经表明了他在太子一事上的态度,想必李云天届时绝对不会让她失望的。

七月份,交趾终于传来了新的战报,战报的内容与昌江城和谅江城的战事有关,其中昌江城被攻陷的时间是四月初二。

早在宣德元年七月,叛首黎利为了拿下昌江城亲自率领八万叛军,聚集大量象、飞车、冲梯猛攻昌江城,当战事受阻后又令人凿地道,妄想潜入城中。

成山伯王通任命交趾都司都指挥使李任为昌江城的守将,昌江卫卫指挥使顾福辅之,负责与叛军交战。

李任何顾福发现了黎利的意图,于是让人开挖横沟与叛军所挖地洞相通,从沟中向钻进地道里的叛军发动攻击,重创叛军。

黎利见久攻不下,于是又下令调派援兵,并且增加了大象前去攻城,战况显得异常惨烈。

昌江城被黎利率领叛军围困后,王通向临近交趾的广西总兵、镇蛮将军、征远候顾兴祖求救。

可顾兴祖担忧被交趾叛军势大,竟然拥兵自保,对王通的求助视若无睹,没有发兵前去救援,使得交趾的明军孤立无援。

城破之日,李任已经与黎利周旋了九个多月,大小三十多次交战,城中将士死伤将近一半。

直到宣德二年四月份,叛军才终于攻破了昌江城的城墙,用云梯登城后抢占了城门。

李任和顾福见状亲自率领死士前去夺取城门,可惜功亏一篑,战至关键时刻叛军的象兵赶到,使得两人未能夺回城门,被叛军围困后自刎而死。

值得一提的是,昌江城的守备太监冯智和交趾都司指挥同知刘顺也在城破后先后自刎死。

据事后统计,城中军校丁及男女百姓不屈而死的达数千人。

王通见大势已去,在部下们的护卫下杀出城去,九死一生地逃出了叛军的围追堵截,进入了交趾布政使司的治所交州城。

几乎与此同时,被叛军围困了近十个月的谅江城也陷落,谅江府自此落入了叛军手中,谅江府知府刘子辅在城破时自缢而死。

黎利攻下昌江、谅江后,合兵北上,分别派遣叛军攻打交州城和清化府的治所清化城,并且攻占了交州重镇东关。

成山伯王通聚集兵力躲在交州城里闭城不出,凭借着交州城高大厚实的城墙来抵御叛军的攻击,等待柳升的援兵。

宣德帝得知昌江城和谅江城同时失陷,顿时万分震惊,没有想到叛军竟然如此凶猛,同时也恼怒顾兴祖不发兵救援,下令将其逮捕回京,投入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诏狱,并且诏令柳升率军速进。

在宣德帝的谕令下,柳升于九月抵达了交趾的宣化府,随后攻克了由叛军把守的隘留关。

此时,柳升手下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二万人,除去了七万京畿都督府的京军外,沿途还从武昌卫抽调兵士一千人,成都卫抽调兵士一千二百人。

再加上南京原郑和下西洋时的精锐明军一万人,中都留守司及湖广、浙江、河南、山东、广东、福建、江西、云南、四川都司并福建、四川行都司的明军三万三千人,总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二万之众。

黎利见柳升来势汹汹,自知不可力敌,故而向柳升上书,请求立原安南国国王陈氏的后代为国王,他愿意罢兵而归。

柳升并没有启封黎利的文书,而是随即将之上报了朝廷,继续率军南下赶往交州城,准备前去救援王通。

叛军沿途据险设立关卡,明军接连将其击破,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镇夷关。

见叛军屡被击败,简直不堪一击,因此柳升不由得对叛军颇为轻视,认为其不过尔尔。

由于路途奔波,平叛大军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参赞军务的军阁次辅李庆和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不幸染病,而且病情不断加重。

随军的礼部郎中史安看出了叛军接连战败好似在诱敌,而柳升在击败了沿途的叛军后言行举止中对叛军甚为不屑。

很显然,骄满是兵家的大忌,故而史安提醒李庆,认为叛军可能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明军前行,应警示柳升,防范叛军在路上设伏。

李庆觉得事关重大,因此拖着病体前去告诫柳升,要柳升小心叛军有诈。

柳升虽然表面上答应,可私下里却毫不在意,认为叛军不过是一些尚未开化的蛮夷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为了抢在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之前抵达交州城救出被困的王通,他竟然率领着前锋部队离开了明军主力部队先行。

当柳升领着前锋部队行至昌江,在一处名叫“倒马坡”的地方过桥时,柳升一马当先,与百余名亲兵骑马先飞驰过桥,拉开了与后方部队的距离。

就在柳升过桥后不久,叛军埋伏在两侧山地的伏兵群起而攻之,柳升见状大吃了一惊,想要调转马头逃回明军大队,可惜后路被截,无奈下唯有率军继续向前狂奔,最后马匹陷在了一处泥潭中,被追来的叛军乱箭射死。

明军的先锋部队在倒马坡遇到了叛军的强力阻击,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就在这一天晚上,与明军主力一同行进的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病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梁铭病死的次日,李庆也跟着病亡。

由此一来,明军的主将就成为了右参将崔聚,崔聚派人将梁铭和李庆的尸体运回了宣化府安置,率领紧急赶往倒马坡,前去解救被叛军围困的先锋部队,于第二天终于率军赶到。

叛军的援兵也已赶到,增援的兵力超过了十万,并且调动了象兵作战,这给予了明军致命一击。

明军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大象这种体型庞大的怪物,见其长鼻獠牙,力大无穷,顿时就乱了阵脚,慌乱不堪。

叛军趁此大举进攻,明军抵挡不住全线溃败,伤亡无数,随军将领和官员大部被杀,少数逃回宣化府。

与此同时,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被叛军阻挡在了归化州水尾县,无法前往交州城。

交州城里的王通得知柳升战死、沐晟被阻后大惊失色,认为明军在交趾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叛军攻交州城,于是私下以重金利诱黎利求和,并表示愿意为黎利向宣德帝上呈谢罪表。

其实,这并不是王通第一次找黎利议和,当他被叛军围在交州城后,曾经暗中派人找黎利,许诺为黎利乞求封号,并承诺可将清化府以南之地割给黎利,希望黎利退兵。

黎利见到王通的使者后大喜过望,于是致书给王通,表示愿意罢兵,但要清化府以南的州府,双方以后井水不犯河水,化干戈为玉帛。

王通接到书信后召集交州城交趾三司官员讨论,言明叛军势大,而柳升的援兵未到,万一交州城被攻破那么明军在交趾将失去根基,因此不如与叛军议和,先保住清化府以北的州府,等柳升率军来后再平定叛军。

得知了王通的意图后,现场的官员大部分陷入了沉默,只有少部分人同意:明军在清化府以南还控制着一些地方,如此一来岂不是要白白便宜了叛军。

尤为重要的是,清化府的治所清化城依旧在明军的手中,清化城是交趾的军事重镇,叛军几次攻击都铩羽而归,要是按照黎利的议和要求,明军就要白白放弃清化城。

不过,面对着兵临城下的叛军,再加上王通态度鲜明,故而只有交趾按察使杨时习表示了异议,认为此举有辱大明声威,而且不经朝廷就与叛军议和是大罪。

可惜杨时习孤掌难鸣,遭到了王通的厉声喝叱,认为他在扰乱军心,使得众位官员皆不敢言。

然而令王通没有想到的是,清化府知府罗通在接到他的命令后不肯弃城,与清化卫指挥使打忠坚守,使得叛军望城兴叹。

黎利并不想与明庭为敌,如今他接连获胜打得交趾的明军畏战,故而接受了王通的条件,决定与明廷议和。

为此,黎利向宣德帝上了请降表,希望宣德帝能立安南国国王陈氏后裔陈暠为交趾王。

王通于是派人送黎利的使节入京向宣德帝献请降表,并进献礼物,交趾的战事走到了一个是战还是和的十字路口。!^!

du0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