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执宰大明 > 第182章 惊天平反

执宰大明 第182章 惊天平反

作者:小黑醉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1:53 来源:笔趣阁

元宵节后,太和殿举行了洪熙元年的第一次朝会,李云天与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同上朝,站在了左侧文官队列的中部。更新最快最稳定追小说哪里快去

监察御史品级虽低,但由于职责重大,与六科给事中一样是大明的言官,故而在太和殿占有一席之地,足见皇上对言官的重视。

洪熙帝登基后,派遣了大量监察御史去地方巡察地方官员,再加上一些监察御史在太和殿外值守,故而算上在殿内值守的人,到场的监察御史并不多一共才二十多个而已。

除了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外,洪熙帝还进行了多项行政改革措施,例如:削汰冗官,京城各大部院可有可无的官职被撤销;年过七十的官员被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被降职,有突出才干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监察百官的言行风纪,同时也是鼓励进谏,洪熙帝特意刻制了印有“绳愆纠缪”的小银印,先授予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后来又授予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可以凭印直接向洪熙帝进谏,以及揭露百官的贪污腐化。

在李云天看来,此举是洪熙帝为了加强内阁的权威,给予杨士奇、杨荣和金幼孜督察百官的权力,后来为了安抚京城各大部院这才又给夏原吉授印。

永乐帝时期多次对外用兵,导致国库空虚,民生疾苦,洪熙帝故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赈济灾民,鼓励农耕,使得大明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另外,洪熙帝还终止了耗费颇巨的宝船下西洋;取消了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用一种公平的交易制度来活得那样物品;停止了在云南和安南的珠宝采办;下诏让交不起赋税逃亡者返回故里,免除他们所欠的赋税,并且回归后免除两年赋税和劳役。

永乐后期,大明频繁发生百姓逃往的事件,正是由赋税和皇家的各种征用引发,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国家丧失了不菲的收入。

永乐帝在外征战期间由洪熙帝负责监国,这使得洪熙帝对国家的状况一清二楚,故而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本,发展民生,为大明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足见其治理国家的才华。

等待洪熙帝驾临的时候,李云天敏锐地感觉太和殿内的气息有些压抑,隐隐约约预感到今天会有大事发生,忍不住抬头望了一眼立在队列前方的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堂官。

内阁与六部之间的争斗已经越演越烈,双方的矛盾涉及权力之争已经不可调和,年前的时候双方还比较克制,只是在朝堂之上争吵不休。

而经过新年假期的酝酿后,内阁和六部的较量绝对会变得更加激烈,难保会开始相互倾轧,攻讦对方阵营中的官员。

李云天在人群中扫视了一眼,他现在还不知道等下哪个倒霉蛋要被人围攻,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冷眼旁观。

“皇上驾到!”随着礼仪官的一声高喝,大殿内小声议论着的文武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都躬身,迎接洪熙帝上朝。

“诸位爱卿,今日朝会之前,朕有诏要下!”等大殿内众臣叩拜完毕后,在龙椅上就座的洪熙帝神情威严地环视了一眼众人,沉声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文诸臣,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辈,皆忠臣,已蒙显戮,诏从宽典。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钦此!”

高台上,一名早已经准备好圣旨的内侍官快步走到洪熙帝的左前方,打开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

太和殿上寂静无声,无论文臣还是勋贵,乃至皇族,都被洪熙帝的这道圣旨给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洪熙帝竟然会给辈永乐帝定为奸臣的方孝孺等人平反。

靖难之时,永乐帝杀人无数,罚奴无数,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辈定为奸臣,此事已然板上钉钉,应该断无更改之理。

谁能料到昔日那个看起来那个胆怯懦弱的太子,如今竟有如此大魄力,继位不到半年就平反了建文时期获罪的旧臣,赦免了其亲属。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里“家属籍在官者”,并不是指在朝廷为官,而是指那些被罚为官奴官婢的人,使得他们成为良民。

李云天身为洪熙帝信赖的庶吉士,时常被招至身边拟写圣旨和谕令,自然清楚洪熙帝早有平反建文旧臣的念头。

昔日,永乐帝为了登基不得不杀了那些死忠于建文帝的朝臣,由此以来也使得天下的读书人寒心,心中对永乐帝产生了不小的芥蒂。

说到底,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朝臣忠于的不是建文帝个人,而是大明的正统,也就是大明的皇权,永乐帝当然清楚这一点,不过事关大明江山,他肯定不能对那些大臣手软。

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踪,又没有子嗣,而洪熙帝已然成为了大明的正统,也不用担心建文帝回来跟自己争皇位。

说到底,建文帝没有遵从洪武帝的遗诏执意削藩,这才导致了永乐帝的靖难,深究起来永乐帝靖难也并非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故而,洪熙帝自然要肯定建文旧臣忠于建文帝的行为,也是希望满朝文武能以此为表率,效忠皇权,忠于洪熙帝。

与此同时,此举也消除了大明士子的一块心病,进而赢得读书人的拥护,巩固了大明的文臣基础。

“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趁着满朝文武惊愕的时候,洪熙帝不动声色地问道。

众臣面面相觑,齐泰和黄子澄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当年家人皆受重刑,谁还清楚两人后代的事情。

“启禀皇上,齐泰有一子,当年年仅六岁,故而先帝开恩,免除一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有一子改姓逃脱,不知所踪。”就在朝臣们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杨士奇冲着洪熙帝一拱手,宏声禀道。

现场众人闻言不由得纷纷望向了杨士奇,谁也没有杨士奇竟然知道齐泰和黄子澄后裔的事情。

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死笑意,很显然日理万机的杨士奇不可能记得这些琐事,无疑事前已经做好了功课。

“赦免齐泰、黄子澄之子,发还宅院、田地。”洪熙帝闻言微微颔首,随后再度环视了一眼殿内众臣,宏声问道,“方孝孺可有后代?”

这一下,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顿时目瞪口呆,方孝孺被永乐帝灭了十族,十族都灭了,哪里还可能有后代?

“启禀皇上,方孝孺已无后代,但是有一亲戚尚在。”就在朝臣们神色茫然的时候,吏部尚书骞义打破了现场的平静,高声说道,“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有一弟名为方克家,方克家有子方孝复,乃方孝孺之堂兄,当年被罚充军戍边。”

听闻此言,太和殿内顿时一阵骚动,几乎没人知道方孝孺竟然还有一个堂哥健在。

“让其归家,发还房屋田产。”洪熙帝沉吟了一下,朗声说道。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骞义闻言一撩袍角,冲着洪熙帝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顿时回过神来,纷纷跪了下去,文臣个个情绪激动,而勋贵们的脸色显得有些沉重。

不过,圣旨已下,洪熙帝金口玉言,一些勋贵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着,否则的话用不着洪熙帝开口,那些文臣就会群起而攻之。

李云天心中暗叹洪熙帝此举之高,不仅一举收复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使得文臣们心生感激,同时也在勋贵面前树立了威信。

由于洪熙帝的这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朝会波澜不惊地结束了,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都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向对方发难。

不过,李云天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权宜而已,内阁和六部的争斗已经是箭在弦上,该来的迟早要来。

于是,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大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突然弹劾大理寺寺卿虞谦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意思是虞谦把大理寺审查的案子的信息透露给外人,进而干扰了案子的审办。

随着刘观的发难,不仅都察院的御史群起而攻之,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左侍郎白远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各大部院堂也官蜂拥而上,纷纷弹劾虞谦。

这使得洪熙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将虞谦从大理寺寺卿降为了少卿,寺卿一职空缺,择良员委任之。

按理说,大理寺与六部、都察院和通政司合在一起号称京城九大衙门,如今通政司由内阁大学士黄淮执掌,故而虞谦应该是六部联合起来对付内阁的对象。

不过,虞谦私下里与杨士奇关系甚密,虞谦本来巡抚浙江,后来是杨士奇的推荐,他才回到京城担任了大理寺卿,故而与内阁走得非常近,自然成为了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眼中钉,务必要将其除之而后快。

其实,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员在对抗内阁的态度上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原因很简单,有些官员与内阁五位大学士交往密切,不是好友就是学生,自然要跟着内阁走。

另外,还有一些官员夹杂在内阁和六部之间,采取了中立的态度。

例如吏部尚书骞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堪称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领袖,不过两人是洪熙帝的近臣,清楚洪熙帝的用意,自然也就不会率领京城各大部院对抗内阁。

骞义和夏原吉都是大明四朝元老,门生故旧遍布朝廷,在朝中威望甚高,两人组成了内阁和六部争斗的缓冲地带,每当双方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就会出来调和,作用至关重要。

故而,京城各大部院在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的率领下对抗内阁。

杨士奇和金幼孜虽然兼任了礼部和户部的侍郎,不过两人在部院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无法在礼部和户部施展影响力。

目前,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门中,大体上来说,内阁与通政司、大理寺在同一个阵营,六部和都察院是另外一个阵营,每个阵营中又都有对方的人,派系如果细分的话非常复杂。

至于京城其他的衙门则明哲保身,成为了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支持哪边。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