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聊天群 > 1252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崇祯聊天群 1252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9 03:01:55 来源:笔趣阁

倒不是说这些官员觊觎这个位置,想要这个官职。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只能是皇帝任命,他们就是想觊觎都没有办法。

如果要是原本那个崇祯皇帝,那倒还有可能性。廷推、抓阄手段来决定大明高级官员的任命也不是稀罕事,甚至要是不满意的官员任职高级官员,就肆无忌惮地攻击,从而影响崇祯皇帝的判断力,更是常有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的威望就摆在这里,乾坤独断,那些看似“民主”的廷推、抓阄压根就不会出现。要是敢没有证据地攻击大明高级官员,酷寒之地等着欢迎有文化的官员去充实人口。

因此,底下那些官员,其实是“有色心没色胆”,只能在私底下议论一番而已,最多是躲在自己家里画小圈圈,期盼着新任吏部尚书符合自己的“口味”。特别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官员,思想比较守旧的官员就更甚,期待着能迎来“解放”。

“你们说,皇上会选谁当吏部尚书?”

“这个不好说,圣心难测!不过再怎么选,应该也没有人会比徐大人更在乎科学技术知识了吧?”

“对,徐大人是我们大明推广科学技术知识第一人,其他人比不上,总算能松口气了!”

“你们说,会不会由礼部尚书调任?孙大人也是非常赞同科学技术知识的哦!而且从礼部尚书一职调去当吏部尚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级别上并无多大变化。”

“这个不大可能,礼部也是最为重要的衙门,皇上怕是不愿意孙大人离开礼部的!”

“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最尽心的,应该还有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应星了。不过他现在才是郎中而已,升调吏部尚书,这跨度太大,不可能。就是去接礼部尚书,也没这个可能啊!”

“……”

有关吏部尚书一职的猜测,不止在官员中传播,甚至在京师百姓中,也慢慢地流传开了。或者是因为京师百姓天然就爱关心政事,又或者是吏部尚书一职太过重要,科学技术知识影响很大,吏部尚书的人选,是否会坚持推广科学技术知识还是敷衍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对所有人的影响都大的原因,这个话题最终在京师发酵了起来。到了最后,连内阁这边都开始讨论了起来。

终于,首辅温体仁觐见崇祯皇帝时,提出了这个事情:“陛下,徐尚书久病不愈,吏部尚书一职,空悬已久,对朝廷政事已有影响。”

吏部尚书又被人称为天官,掌握中低品官员的考核升迁,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内阁里除去首辅、次辅之外,其他阁臣要是有可能,甚至都愿意不当这个辅臣,而愿意去当吏部尚书一职。七部尚书中,也只有这吏部尚书才有如此吸引力。由此可见,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性。

崇祯皇帝有厂卫为耳目,聊天群未付,不管是底下官员的私聊,还是京师百姓的舆论方向,他其实都是一清二楚。因此他点点头道:“朕知道,新任吏部尚书很快就能上任了。”

温体仁一听,稍微一愣,随后回过神来,立刻想起一人,顿时就惊讶地问道:“陛下,可是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

之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下旨,浙闽粤三省总督孙传庭,还有东南水师统领郑芝龙进京觐见。温体仁一直以为,皇帝这是要表彰他们拿下南洋的战功。因为他已经从皇帝那里听到口风,郑芝龙这次也会因功封为伯爵的。

“嗯,朕准备任命孙卿为吏部尚书!”崇祯皇帝也没有瞒着自己的首辅,当即承认道。

温体仁一听这答复,就连忙再奏道:“陛下,那谁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呢?”

浙闽粤三省总督,也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在封疆大吏中也是排在最前面几位的了。他心中一时想不透,到底谁来接任这个职位?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摇头道:“没人接任,浙闽粤三省总督是为了开海而设。这几年来,开海之事已经走上正轨,朕觉得已经无需为开海而特设浙闽粤三省总督一职。之前要不是南洋战事,朕早就调孙卿回来了。”

当然了,调回来的前提,也是要孙传庭把掠去南洋的大明百姓救回来,官复原职,这样才能免遭别人攻击。所以之前的时候,并没有调孙传庭回来的动静。

温体仁听了崇祯皇帝的答复,想了想,便点点头表示赞同。大明的总督,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官职,经常有设立又有裁撤。就比如说宣大总督一职,当蒙古人闹得厉害时,就设这一官职;而当蒙古人消停时,又会裁撤这一官职。从景泰二年开始,到大明灭亡,前后裁撤了八次。

对于温体仁本人来说,他对崇祯皇帝调孙传庭来当吏部尚书的职务,其实从心底是喜欢的。因为他这个首辅,一心拥护皇帝的任何决策,屁股就在皇帝这边,而不是在百官这边,说句实话,底下着实有官员在偷偷非议。只不过皇帝威势如日中天,是一代明君,没法糊弄。否则的话,他早已被群起而攻之,很可能就下台了。

而孙传庭,在大明官场上的口碑,比他还不如。不说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光是他那个“冷面阎王”的外号,就能知道,一旦孙传庭坐上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估计底下那些官员会被孙传庭折腾地要死。有孙传庭这个耀眼的吏部尚书在,他这个首辅都能轻松不少了。

问清楚了这个情况,温体仁满意而去。他也不说,乐得孙传庭回到京师,公布消息的那一刻,能好好地让那些期盼已久的官员吃上一惊。

相对这件事来说,郑芝龙要被封为伯爵之事,他是不关心的,反正文官又不可能封爵。当然了,这个事情,肯定会刺激那些武将。要知道,大明朝从万历七年封李成梁为宁远伯之后,就再也没有封过爵位的。

而在崇祯朝,却已经连续封了好几个侯伯爵位了。如:

满桂,守护京师之功封忠勇伯;

秦良玉,勤王之功加铲除通虏晋商等功,封忠烈伯;

曹变蛟,新军统领,灭辽东建虏,封勇武伯;

秦良玉,南征北战,征服洞吾,镇压南方诸多土司,加封为忠烈侯。

这就意味着,在崇祯皇帝这边,只要立下足够多的战功,他是不吝赏赐爵位的。郑芝龙要是再封为伯爵的话,绝对会让人眼红了。

果不其然,崇祯八年九月,郑芝龙奉旨赶到京师之后,就立刻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表彰他统领水师在南洋的战功,封为南洋伯。

这个旨意一出,很多人都很诧异,特别是在武将中,都议论开了。

“郑芝龙当年只是一个海贼而已,没想到陛下对他如此厚待,真是太让人意外了!”

“是啊,一个水师统领而已,竟然还能封爵,实在是没想到!”

“……”

在这样的讨论声中,也有一些能想通的。

“也不能这么说,如今南洋已经是大明内海了,这份功劳,确实是够大的,要说封爵的话,好像也没有那么让人意外!”

“对啊,看当今皇上封爵的几位,战功确实没得说。灭国之战,确实足以封爵了!“

“这也要看皇上的意思,不过很显然,皇上对于立下足够战功的武将,是很慷慨地,对吧?”

“……”

讨论出这样的结果之后,就有很多武将不甘心了,比如吴三桂,他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比曹变蛟差,想当年,他都比曹变蛟更早一步当了大帅。还有曹文诏也是,如今是自己侄儿的手下,也不甘心啊!

不止是他们,还有好多人,确切地说,只要是武将,就没有想着不想封爵。只是很可惜,放眼天下,大明似乎再没有敌人,让他们没有了立战功的机会。不得不说,他们这些武将心中肯定是很后悔的,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拼命一些,说不定就能封爵呢!

在武将们的惋惜后悔声中,崇祯皇帝忽然又下了一份旨意,把没什么念想的吃瓜官员,也就是那些文官们给震惊了。皇帝任命孙传庭为吏部尚书,取消浙闽粤三省总督一职。

“你们听说了么?新的吏部尚书出来了!”

“谁,是谁当新的天官?最好是好说话,最好是有关系,那就太好了!”

“想得美!新任吏部尚书乃是冷面阎王!冷面阎王知道不?听说过不?还想着有关系,呵呵!”

“什么?竟然是冷面阎王!完了完了,那还不如徐老天官呢!”

“谁说不是呢!呀,这些天都白白期盼了!”

“……”

孙传庭虽然是南方三省总督,可他那冷面阎王的名声,却已经传遍了大明。更为关键的是,所有人都知道,皇帝很欣赏他,护着他,这让孙传庭更是肆无忌惮,谁得面子都不给!

以前的话,最多祸害南方三省,如今倒好,当了吏部尚书,管着大明所有的中低品官员。想着这些,几乎所有中低品文官都自觉做事,不敢有半点错漏被孙传庭掌握。

和这些中低品文官的心情完全不同的是,孙传庭在自己的府里,开怀畅饮,面无表情的脸上,难得露出了开心地笑容。

想当年,他可是记得非常清楚,当初自己还没有上任,却和当时的延绥巡抚洪承畴煮酒论英雄。

“这世上多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徒。唯你我二人,皆有真才实学,国之栋梁,他日定能一起入阁辅政。”

这个话,孙传庭到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还有,之后自己更是意气风发,曾对洪承畴说过:“孙某推断,皇上调孙某前往福建,必有大事。亨九在延绥,亦要图谋草原。你我一南一北,一起用心,看谁早日立下功勋,谁先进内阁,如何?”

当年的场景,真是历历在目啊!

孙传庭回想当年,不由得心中很是感慨。这几年来,自己一直在努力,遇到了圣明天子,如今,自己就任大明吏部尚书。而洪承畴还在担任归化总督而已,还有战功赫赫的卢象升,也还只是总督而已。就如今的官位来说,自己明显要比他们都快一步!

这些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孙传庭心中想着,杯中酒一饮而尽。而后杯子倒扣,遥望明月,心中暗自下定了决心:“我等三人,看谁先任首辅之位!”

几天之后,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开御前会议,司礼监和内阁并七部尚书参会。

见礼之后,崇祯皇帝便对底下臣子说道:“火车的运力,相信诸卿在这个月里都已经见识了吧?”

京师到通州的火车,分货运和客运,有的时候,又是货运和客运的车厢都一起拉。在这一个月里面,火车的运力,只要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比起马车什么的,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因此,听到崇祯皇帝这么问,首辅温体仁便先出列奏道:“臣等算是开了眼界,这火车确乃交通之神器也!”

“陛下之发明,利国利民,前所未有。”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立刻出列奏道,“奴婢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火车的好处,得到了公认。崇祯皇帝微笑着点点头,而后继续说道:“如此,朕决定把京师到通州的铁路延长,一直修到辽东去。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辽东乃是酷寒之地!”温体仁听了一愣,随后连忙提醒道:“修这路段,还不如修通往南方的铁路……”

崇祯皇帝听了,笑着摆摆手,阻止了温体仁继续说下去,而后自己说道:“温卿切莫小看了辽东。那里不但是酷寒之地,而且还是一个聚宝盆!”

“……”文华殿内的这些官员,听到这话,都不由得无语。

就辽东那鸟不拉屎的酷寒之地,还能是聚宝盆?要真是这样,建虏也不会”穷“地灭国为止。

他们虽然都不会把心中所想表露出来,可崇祯皇帝想都不想用,就能把他们心中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他也不在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