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952章: 三桂出走

明末黑太子 第952章: 三桂出走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特别感谢“龙之牙”与“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两位同学的打赏!

非常感谢“万物生510”、“红颜青年”、“zgy907”、“bazooka”、“龙之牙”、“书友20190531080700862”、“⊙四眼田鸡⊙”、“毒gu九贱”、“河有鱼”等同学的月票,过年期间,大家还坚持投月票,差不多快200了,真是太赞了!

还要感谢“ljhljh”、“我真的很想醉”、“性情中人”、“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素日琉念”、“荷塘雾夜”、“舞飘乱影”、“晓看浣花”、“北贾亭”、“书友20170612133316636”、“居之无倦”、“书友20180622114550323”、“月夜屠龙”、“南北鲸落”、“吃不饱的货”、“qiuguhan”、“曾华”、“东皇太始”、“毒gu九贱”、“华夏联邦皇帝”、“五湖山人”、“浩宸”、“翠沼殘花片”等同学们的推荐票!

顺便感谢粉丝总榜TOP29

1读者20210209155108226016058

2斗气风暴

3书友20200516002708423

4铁马冰河入梦来99

5书友20181129045010994

6书友20200323200157799

7最爱可

8书友20200121131244620

9书友20190531080700862

10书友160720013132353

11书友20191115073055945

12浅语轻鸣

13读者20210125154715149592983

14书友20181210130128046

15书友20180209233838332

16书友091017214457640

17zgy907

18书友20180126175105862

19书友20190523192118079

20河有鱼

如有遗漏,敬请见谅,跪谢大家的投票与订阅!

******************************************************

没有人口,尤其是经过数番大战,八旗勇士战殁甚多,如何补充本就人口不足的旗丁,对皇太鸡来说,这个天大的问题。

哪怕现在开始生育,直至长大成人,也须十五年以上的时间,在皇太鸡年过花甲之际,方才可能完成。

宁完我建议利用蛮明各部人马均在龟缩防御,将辽西一带的蛮明百姓悉数迁往大清后方,使其前去开荒种地,可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尤其要让宁远城彻底被大清王师控制住,勇顺王吴三桂留在宁远,总是让大清上下感到心神不宁。

尽管之前已经答应吴三桂不会将其部与麾下百姓迁往他地,但今时不同往昔,切不可同日而语。

大清有了粮食,后方还有异常肥沃之土地,与炮火纷飞的辽西战场完全没有可比性,在后方无忧无虑的耕作,对百姓来说也是件大好事。

范文程补充说,只要提供优惠待遇便可,譬如头一年完全免税,从第二年至往后五十年,朝廷只收一半的粮食作为税费及土地出让费。

凡耕作满十年,百姓所耕之地,皆可永久拥有,朝廷不会索取一两银子的费用,还会办法土地凭证。

适龄成人,每人三十亩,老人与孩童,每人十亩,在此基础上,可随意耕作,开垦面积不设上限。

皇太鸡觉得这个建议倒是不错,至少对大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说地是合情合理,于朝廷于百姓皆有好处。

范文程还提醒皇太鸡,若是在秋收之前,那魔童派兵在辽西登陆。

从锦州至山海关这一条狭长的区域内,出兵上百路来放火焚烧庄稼。

届时大清王师根本无法及时救援,等于被蛮明给牵制住了。

于是下旨遣人送往宁远,吴三桂可选择率部继续驻守宁远,不过为防止蛮明出兵在秋收之前焚烧庄稼,毁坏田地,附近百里之内的百姓,均需迁往大清后方。

实际上,土地在耕作多年之后,肥力早已尽失,只能依靠不断施肥来使作物生长成熟。

开垦荒地得来的新地远比旧地的肥力高,无非是开荒比较费力而已。

从锦州至山海关,在辽西地区遍布无数大小堡垒,这些堡垒便是当初孙承宗的杰作。

看似星罗棋布,在战时,特别是明军丧失野战能力的情况下,就是一个个小型孤岛。

大清王师不是没能力打下这些地方,调集上百门红衣大炮,没一座堡垒能扛得住。

只是觉得费时费力,打下来的地方还得不到多少值钱的战利品。

有这工夫,莫不如直接出兵入塞作战,打下一座济南这样的大城,那就啥都有了。

在后方开垦大量荒地,并且证实此法可行之后,大清王师也就不会急于在入秋之际叩关了。

以往都是缺粮才会叩关,从今年开始就不必如此了。

只要有源源不断地人口输送到后方去,往后便会获得上千万人都吃不完的粮食。

而且鉴于足智多谋的十四弟都没有讨得便宜,王师又亟需养精蓄锐,皇太鸡在今冬便不打算派兵入塞作战了。

但并不意味着大清王师会吃饱喝足干待着,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

一来是继续围困锦州,不能让祖大寿所部轻易获得蛮明援军的供给。

二来是要护送辽西百姓迁往大清腹地,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粮食产量。

三来是要将位于辽西地区,诸多还打算负隅顽抗的堡垒悉数清除掉。

在辽西这里做文章,大清所付出的代价远比在关内作战低得多。

若能迁走十万百姓,便等于还能在后方开垦出百万亩荒地,等于在腹地重建了一个辽西。

大清后方有的是土地,百姓们可以随便开垦,开得越多,收益便越高。

接到圣旨的吴三桂没想到皇太鸡出尔反尔,而且反悔的速度如此之快。

心里顿时感到很是愠恼,可又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身边又有杜度监视,完全没有自行选择的权力。

离开宁远,去往他地,吴三桂害怕自己连兵权都会丧失掉。

尽管皇太鸡在圣旨中保证了吴三桂的兵权,可谁又能保证皇太鸡不会再次反悔呢?

朱慈烺的所作所为很是讨厌,可起码说话算数,轻易不会反悔。

连父亲吴襄都被毫发无损地送过来了,吴三桂可是感动不已。

皇太鸡这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做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说好不迁走百姓,结果这才多长时间?

自己手下皆为辽兵,也就是土兵,这些百姓可全都是士卒们的亲属。

往后将士们在宁远作战,而亲属则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如此一来,亲属岂不成了皇太鸡手里的人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遵旨照搬,迁走百姓。

要么杀掉杜度,消灭城内的清军,然后高举反正的大旗,重新投靠大明。

问题在于城内有数千清军精锐,城外还有上万人马。

若是大明那边不相信自己所为,届时自己与麾下将士又该当如何?

辽西总督王在晋想要置自己于死地,太子将父亲送来,便意味着恩断义绝。

自己这时候不事先与大明那边联系,便先行反正,结果未必会得偿所愿。

想了三天,经过反复思量,吴三桂作出了一个让杜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

不但遵旨照搬,而且将守军也一并带走,宁远一带的二十余万军珉悉数迁往大清后方!

杜度感到又惊又喜,与张存仁商量了半晌,似乎觉得吴三桂未必会言行一致,故而让城内清军保持高度戒备,防止事情有变。

然而吴三桂这边却大模大样地将各种物件大包装箱,由于己部车辆不足,还向杜度及周边清军各部借来了大量的车辆与马匹。

杜度见状也不好拒绝,只能面带微笑地同意,而且还帮吴三桂调集了大量车马,用来装运行囊与粮食。

放弃老巢宁远是个痛苦的决定,但能避免未来给皇太鸡充当马前卒,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你不是想给我来个釜底抽薪么?

好说!

我全都被你抽走!

吴三桂的目的地让皇太鸡闻讯都大吃一惊……

这算甚子对策???

赌气出走?

宁远倒是被杜度所部完全掌控住了,可吴三桂此举未免也太任性了吧?

范文程、宁完我、希福、刚林等人知晓之后也是一头雾水,完全猜不出吴三桂的心思。

豪格更是进言,要趁吴三桂前来觐见之际,直接将其根除,以免后患无穷。

皇太鸡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好不容易招降了一员蛮明悍将,还给宰了,往后还有谁敢投靠大清?

等见到吴三桂,尽管皇太鸡出言挽留,并开出了一系列的优厚条件,譬如吴三桂所部都可以无须与蛮明交战,也没有挽留住大清勇顺王。

通过大明太子释放父亲,与皇太鸡的出尔反尔,对比之后,吴三桂在心里认定皇太鸡靠不住,往后只能靠自己。

既然下了这个定论,那就一定要保存己部,轻易莫要与敌人接战。

这就要找个没有敌人的好地方,连皇太鸡派人找自己都困难。

去哪?

吴三桂之前可是看着地图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

以前赵宋的徽钦二宗便来到此地游玩,那么想必自己也能有幸前去追忆一番。

这就是前朝金国的都城上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便在此地开朝!

大清太祖不是说后金国号便源自金国的传承么?

这正好,自己前去开荒,也算是顺便祭祖了!

上京一带是大清国的后方的后方,正二八经的大后方!

别说明军,连清军都没几个!

这一带在废弃之后,又少有人定居,多半都是荒地,刚好利于开垦。

唯一的问题是必须在开春之前,连渡松花江与纳邻河,否则就得在松花江上游的南岸落脚。

从宁远到上京,足有一千五百里之遥,每天走三十里路,也要走近两个月方可到达。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征途,可比起留在皇太鸡身边,要安全许多。

为了今后自己不再被皇太鸡坑害,吴三桂也会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

往后你随便下旨,老子远在上京,就是听封不听调,你又能奈我如何?

皇太鸡没有将百姓迁离宁远之事,吴三桂也不会率部负气出走。

到了上京,修缮或重建一座城池,还可以继续做大清国的勇顺王,一点不耽误!

明清两边接着打,吴三桂大可以坐山观虎斗!

皇太鸡赢了,吴三桂依然是大清国的勇顺王。

朱慈烺赢了,吴三桂便可直接反正,同时献上百万亩良田……

除了位置“稍微”偏僻一些之外,这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吴三桂当然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嘴上还是要为皇上开荒种地。

为避免今后与各旗在开荒界限上发生冲突,故而才会想要去往上京一带。

皇太鸡见留不住吴三桂,又不能将其扣押或杀掉,便只能应允放行,还很是关心地提供了大量的种子,又送了些牲畜作为耕作之用。

吴三桂没要其他贵重物品,只要了一堆铁镐、铁锹、斧子、铁钉、焦炭、帐篷、药材等,目的就是要在落脚点尽快砍树造木屋,不然百姓都得被活活冻死。

豪格怀疑吴三桂去上京是要倒斗挖龙脉……

皇太鸡听罢觉得自己应趁春秋鼎盛,应该多生几个儿子!

倒是希福担心吴三桂或许到了上京,稍作停留便还会继续北上,率部进入大清以北的蛮明诸多藩国境内。

皇太鸡倒是觉得此言有理,可看过地图之后,又认为即便到了上京,距离蛮明藩国仍有千里之遥。

吴三桂若是不想活活拖死所携带的百姓,便不会如此疯狂,在上京安家落户,已经很是不错了。

真若是前去投靠蛮明的藩王,只怕真到了目的地,也不剩下多少兵马与百姓了。

赵宋的岳飞曾立志率部北伐,直捣上京,救出被金军安置在此地的徽钦二宗。

可只要用脑子想想,便会觉得可笑。

从两淮一路北上,纵横三千里,深入塞外作战,尤其是滴水成冰的冬天,水土不服的宋军还有多少战力可言?

金军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善于在严寒中生活与作战,宋军就值得怀疑了……

十万宋军从两淮发兵,要保证每战必胜,且不会折损太多人马,方可实现如此目标。

除此之外,还要在冬季渡过松花江与纳邻河,再在开春之前折返。

皇太鸡认为宋军出征十万,最后能剩下一万返回就相当不错了。

若是换成稳扎稳打,一点一点向北推进,不知何年何月可以打到上京城下了!

吴三桂以为如此便可远走高飞了?

之前索伦部酋长博穆博果尔发动叛乱,大清早已派兵前去弹压。

如今博穆博果尔兵败身死,但大清还有一个甲喇的八旗兵,以及不少于三个甲喇的仆从兵留在当地负责镇抚。

尽管或许无法与吴三桂所部相抗衡,但多少会起到监视的作用。

皇太鸡已经猜出吴三桂的心思,鉴于大清已经有了增收粮食之策,也不会在此时与其斤斤计较,等以后得了天下,再行算账亦不迟。

正好可以让鲍承先顺便请吴三桂所部看看开荒屯垦出来的成果,也好使其将法子照搬到上京那边去。

吴三桂真能如鲍承先一般能干,带着手下百姓为大清开垦出百万亩的良田,也算是变相立功了。

有了足够多的良田,就会有足够多的粮食,如此便可养活足够多的兵马。

皇太鸡期望大清王师拥有十五万骑兵,十五万到二十万步兵,含炮队。

总兵力至少要达到三十万,另有十万团练用来屯垦与训练,战事吃紧便可投入战斗。

大明能组建团练,大清自然也可以。

但新入士兵的武器与甲衣如何置办,成了个大问题。

尤其是在冶铁方面,大清远远落后于蛮明。

范文程进言,说鞍山一带自战国时期便有冶铁,不如开出悬赏,让附近百姓四处探矿。

对关内那个四处开矿的魔童眼红不已的皇太鸡欣然应允,只要能发现巨型铁矿,赏银封侯都可以。

大清国幅员辽阔,没有金矿银矿,总有铁矿吧?

总不能连铁矿都无比稀缺吧?

不出三个月,在鞍山一带遍地挖洞的百姓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之前大家总以为鞍山一带只有数座小型铁矿,包括皇太鸡在内也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行悬赏。

没想到不挖不要紧,深挖下去,随着土坑面积的扩大,铁矿的面积也跟着扩大了。

目前预估矿脉宽数里、长达数十里之巨,往后大清国完成无须为铁矿以及甲衣发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