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928章:从零开始

明末黑太子 第928章:从零开始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在去年郑芝莞向北地的诸多藩国运输物资,从而赚到了上百万两银子的差价之后。

郑芝龙立刻意识到这条航线也是一条全新的发财渠道,经营得好,每年赚两三百万两银子都不成问题。

于是便又新建了一百艘大型商船,专门负责往来于北地与本土。

郑芝莞在开春之际所率的船队规模高达八百余艘,加上送给诸多藩国的小渔船,便达到了上千艘之巨。

船队装载了从江南采购的茶叶、丝布、瓷器,从京城运来的油灯、刊物、镜子、鸟铳、火炮等物资。

还有从山东沿海直接装船的海盐,总之除了既定数量的藩国子珉之外,每艘船都装得满满当当,处于满载状态。

若不是溜边北上,遇到大风大浪的天气便可靠岸停泊,在深海都容易被惊涛连人带货,全被送去喂鱼。

开春的第一趟向诸多藩国运输了约四万人口,每船五十人,八百艘船足以完成运输,还能附带装载不少藩国继续的物资。

很多船上都装载了大量的适龄女子,不过郑芝莞早已下令,未经其允许,各船的水手们不得滋扰女子,违令者严惩不怠。

实际上各船的捕盗(船长)也不愿意让女子上船,因为女人在船上很晦气,容易发生海难。

尽管只是传说,但水手们都愿意相信这个。

再者说,出海之前,全部都得向妈祖上香祈福,妈祖也是女子……

郑芝莞所谓的“严惩不怠”的具体内容也很简单,那就是核实无误的话,犯事之人就得被永久留在北地的某个藩国里!

这对手下们来说,就等同于晴天霹雳一般残酷。

因为郑氏集团基本以福建人为主,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想留在寒风刺骨的北地度过余生。

藩国里的人,多半是来自本土北地,也就是都是北方人,一个福建人倒是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可是气候与风俗都不适应,活在这种地方就会感觉很别扭。

除了极个别的傻缺之外,船队上下基本上都能遵守郑芝莞所制定的纪律,真有违规之人,甚至杀人的家伙,等靠岸之后,便可直接被留在那里,抑或是处决了。

去年返航之前,各个藩王都会向郑芝莞提交所需人口与物资的清单。

只要数量不是过多,郑芝莞基本都能满足其诉求。

像封地在堪察加半岛南部的崇王朱由樻,处于自身考虑,就要求得到两千人口。

其中还有一半是分给已经与其分家的,怀安郡王朱由札与河阳郡王朱由材的。

堪察加半岛算得上是堪比马加丹地区的,北地诸多藩国之中,环境最为恶劣之处了。

崇王朱由樻根本不敢多要人,生怕因为食物缺乏,养活不起子珉,再出现大量被饿死的情况。

凡事都讲求循序渐进,还得先过上半年以上,看看当地的资源是否足以养活既定数量的人口,再行提交申请。

这是某太子事先发给每只藩王的参考资料,就藩之后不能冲动盲目,当须实地勘察之后,计算一番,才能得到详实可靠的结论。

但是很明显,经过之前的摸索,崇王朱由樻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己封地上的大致情况。

在渔船足够多的情况下,养活上万人,大致在五万以内,这是决计没有任何问题的。

去年紧锣密鼓造了三十艘渔船,今年则计划建造至少两百艘。

原因无他,崇国周边水域的渔业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渔珉们几乎极少有空手而归的。

渔船都要足够大,小的至少要达到三丈,大的须与鸟船相仿,这样便可以抵挡风浪侵袭。

藩国的工匠很少,造船速度自然比不了本土,一艘船造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每只藩王都不会放弃在海里收庄稼的机会,在陆地上的庄稼不能收获的时候,这便是养活自己子珉们的口粮。

在没来北地之前,说世上有木盆般大的螃蟹,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但到了北地,真看到这等大家伙之后,不信也得信了。

一个壮汉吃一个螃蟹便能吃饱,兴许也只有在北地才能发生,除了没有酒来下菜,感觉一切都好。

在北地,酒算是比盐还要贵重的食材,都被控制在藩王与郡王手里,普通百姓若是寸功未立,决计是喝不到的。

酿酒需要大量粮食,岸上的粮食都得用来填饱肚子,海里的“粮食”根本不可能用来酿酒。

所有酒都须从本土运输,故而非常昂贵,诸多藩国也只有在秋收之后,收获了第一批麦子,才能想办法酿酒。

这四万人是怎么分配的?

光是周王就要了两万人!

周国正在“自娱自乐”,打仗不正需要人么?

没人还打甚子仗?

人越多,打仗就越热闹!

周王朱恭枵自己只要了五千人,余下一万五千都分给了三十七个郡王。

每个郡王能分到差不多四百零五人,至少能增加一百多青壮新兵,可是相当了得!

朱恭枵对“自娱自乐”极为反感,但既然自己无力阻止,郡王们又乐此不疲,那就投其所好好了。

从事这等营生还能赚取人口上的差价,一个人就赚二两银子,一万五千人便价值三万两,何乐而不为呢?

三万两看似不多,可也能买下整整一船,甚至两船的物资呢!

郡王们当初并未被厂卫查抄家产,故而为了获得人口,都愿意自掏腰包,花这笔钱。

互相之间的关系再差,也会对周王朱恭枵恭敬有加,逢年过节更是会奉上虎皮、熊掌等礼物。

用“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削弱那些听封不听调的郡国,对周王朱恭枵来说,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周国地大物博,有的是土地,一人一百亩不够,那就一人二百亩,再不行就三百亩!

作为穷苦百姓,自己能拥有一座农场,或者一片林场,在本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在周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你能保证在秋收之后上缴既定数额的粮食或肉类。

那就可以提交申请,哪怕坐拥五百亩,甚至一千亩土地都行!

没有牲畜,加之气候也不太好,拓荒耕地是非常累人的差事。

普通人分到一百亩地就很高兴了,再多的话,那真是无力管理了。

有这力气和时间,还不如去更远的地方打只鹿,或者到河里去捕鱼,收获更为便捷。

在诸多藩国里,耕地是由女子、老人,甚至小孩来负责。

青壮多半都是去狩猎或捕鱼,一个青壮分到二三十斤鹿肉或鱼肉,就足够一家人吃两天的了。

秋收的粮食都得储存起来用以过冬,北地的冬季户外零下二三十度极其常见,狩猎不易,就得靠粮食挨过漫漫寒冬。

北地的亩产,经过测算,至多也才半石,折合就是九十市斤,这还是没去壳的麦子,剥壳之后,剩下四十斤就不错了。

这与农户们的粗放式耕作分不开,好在还能施点人工肥,多少能给土地增加点营养,不然收成就更低了。

但架不住耕种的面积极大,家家都是上百亩,每家都有至少三千斤的纯收成。

精打细算的话,配合鱼肉,吃上一年也是可以的,足以坚持到来年秋收的时候了。

藩王与郡王们暂时都不会向农户们收粮征税,这些子珉不给自己添麻烦就不错了。

一亩地能有差不多半石的收成,那真是多亏了老天保佑!

各类大爷们都有自留地,自己养活自己是完全没问题的,还储存着不少郑芝莞送来的粮食。

只要子珉们不张嘴要饭,在自己的封地里又由自己说了算,每只藩王与郡王的小日子过地都会相当滋润。

每天喝着小酒,吃着海鲜,在自己的木屋里,与美丽动人的妃子们打打麻将,好不快活……

郑芝莞的船队一靠岸,贵人们的娱乐方式便以看一堆报纸、期刊为主了,尽快获得来自本土的新闻更让大家感兴趣。

粮食获得丰收之后,藩王们的底气也就更足了。

尽管亩产远远比不了本土,别说江南一带的水田,就算连北方的旱田都比不了。

但是藩国面积辽阔,每个藩国的面积,再小也跟本土的一隅之地差不太多。

可人口却少得多,数百里或数千里之内,就这上万人,甚至数千人。

人口变少了,土地却骤增,供给口粮的压力也就被大幅度地减轻了。

虽然远远落后于本土,连手工作坊都寥寥无几,更别说大规模的工厂了。

在就藩之初,还是要脚踏实地,先有立足之地,再徐徐图之。

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

头一年,先盖些小木屋。

第二年,大幅地增加小木屋的数量。

第三年,将一部分小木屋变成大木屋。

之后再琢磨盖些砖瓦房子,有条件的话,就修一圈简易城墙。

总之,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下,十年之后,藩国便会有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太子让郑芝莞全年都向北地运输人口与物资,这说明朝廷今后会持续支持诸多藩国的建设。

一年移珉十余万,十年便达上百万之巨,百年便是上千万!

即使向北地移珉上千万,由于这里幅员辽阔,也完全养活得了这些人。

纵使总数高达三四千万,想来也是没甚子问题的,因为内陆还完全没被探索过。

北地的总面积相当于大明本土的两倍大小,且只大不小,养活几千万人自然不太困难。

往后有了足够多的人口,藩国也是一方霸主。

真要是嫌弃气候恶劣,还可以去万里之外的东地。

那边被北地更往南,算得上气候宜人之处了。

现在北地的诸多藩王都很满足眼下衣食无忧的生活,没人考虑跑去万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留守京城的诸多等待去往“南地”的藩王,对于真正的王道乐土——夏威夷,也不敢轻易尝试。

就一条原因,在万里之外,距离本土实在是太过遥远,补给船队一年才能过去一次。

船队去北地每年可以达到三次,频率已经不算高了。

每年只去一次封地的话,那可真是望眼欲穿了……

然而只要吕宋与巽他群岛还分别在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手里,就藩南地的藩王们就得一直在京城等着。

荷属东印度公司丢了东番到南部,还吃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败仗,从巴达维亚出发的支援舰队被郑氏舰队打得屁股尿流。

由于支援舰队司令普特曼斯向公司报告敌军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武器,可以掠海飞行,进而击中己方的战舰,从而焚毁整艘战舰。

东印度公司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并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这种海战利器,不管是实物还是图纸,只要送过去,都可以得到高额的赏金。

但东印度公司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只能于崇祯十三年六月,派出以与郑芝龙有一面之缘的普特曼斯为首的谈判团队,来到厦门,开启新一轮的和谈。

普特曼斯向郑芝龙告知了公司的要求,要么归还东番岛南部,即前公司属地。要么大明要开放诸多港口,且允许荷兰商船进入,并展开全方位的贸易合作。

否则,东印度公司将击沉所有去往南洋的明国商船,自然也包括郑氏所辖的舰船。

之前没这么干,就是忌惮郑芝龙手里的海战利器,以及为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

真将郑芝龙的船队给击沉了,随后还如何跟郑芝龙谈判?

惹恼了这名前海盗头目,东印度公司的舰队还打不过对方。

在没弄清楚郑芝龙收留的海战利器之前,东印度公司很明智地选择了隐忍不发。

对于这次谈判,郑芝龙则直接将普特曼斯带到了京城。

太子爷会全权与其进行沟通的,并且还能顾全郑氏的利益。

与荷兰人的合作,某太子还是乐意的,毕竟这就是正规的出口贸易。

郑芝龙可以继续垄断与倭国的海上贸易,这与朝廷跟东印度公司的合作并不矛盾。

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主要负责从大明本土运货去往欧洲,赚取丰厚的差价。

这也是某太子的初衷,大明并不需要欧陆的土特产,但需要欧陆的雇佣兵。

所以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在返航时并不会空船,而且还能赚一大笔钱。

但要活着的雇佣兵,半道若是死了,那东印度公司就自行赔付人家好了。

大明将会开放若干港口,用来进行对外贸易。

广东为广州,福建为厦门,浙江为杭州,南直隶为南都。

但南都港须与崇祯皇帝再行商谈,这主要是某孝子想让某父皇也跟着赚钱。

北方地区,冬季渤海结冰,便以山东的登州为贸易港,夏季则便为天津。

看到京城的繁华之后,普特曼斯一行人便来到了千奇百货商店。

由于对玲琅满目的商品极为喜欢,每个人都打算花掉身上最后一个银币。

所购的商品只要运抵欧陆,至少能够赚到三四倍以上的差价。

其间,某太子还不忘对这些欧洲来的二货进行饥饿营销。

因为北地、倭国、郑氏、草原、南方的订单都已安排下去,荷兰人要尽快提货,那就得立即下单才行。

预付款是必须交的,不然双方首次合作,所谓的诚信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之前东番与厦门、澎湖的事情,双方一笔勾销,算是从零开始。

某太子打算从荷兰人身上赚银子,荷兰人则打算卖到欧洲去赚银子,这便是互利互惠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