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637章:采集硫磺

明末黑太子 第637章:采集硫磺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对崇王朱由樻来说,郑芝莞只能算是这里的过客加掮客,帮了是忙,赚的也是银子,而他可是要扎根在堪察加。

不为别的,就看在二尺长的鲑鱼、一手长的大虾、鲜嫩无比的贻贝肉等海产的份上,他也不愿意再返回汝宁那个周遭都是灾珉的破地方了。

原来只是钓上来了鲑鱼和巨蟹,随着大规模捕捞的展开,崇国百姓与船队的水手们发现这片海域简直就是一座海鲜宝藏,各种水产海产数量极其庞大。

大明本土有的鹿、猪、虎、熊、狼、狐等动物,此地也有,中原没有的各类海鲜,这里则是多不胜数,只是捞上来二十万斤,剩下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在京城时,太子爷曾说,只要崇国渔珉每年的捕捞量不超过一千万斤,折合也就是每天近三万斤(约十八吨),崇国在短期内便不会为海鲜减少而发愁。

不采取灭绝式捕捞,便能让海里的各种动物休养生息,而且不需要光捞鱼,还能捕鲸、抓海豹、海狮这样油脂多的猎物。

捕捞的水域也要时常更换,不能紧着一个地方往死里捞,这一大片海域方圆上千里,都归崇国所有,只要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出海,空船归航几乎不大可能。

日捕三万斤海鲜,刨去外壳与骨头起码还有两万五千斤,在扣掉一位藩王与两位郡王的提留部分,平均到崇国子珉身上,每人起码能分到两斤。

在大明本土,这决计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莫说寻常百姓,就算是府县里的地主富绅,也舍不得全家天天吃肉。

甭管男女老少,一天每人吃二斤,那还不得活活心疼死?

初来乍到,便能让自己的子珉人人都有肉吃,吃的还是在中原地区可望而不可及的海鲜,此举让崇王朱由樻极有成就感。

百姓们也纷纷跪倒在地,磕头叩谢这位英明无比的王爷,起码比本土那位强多了。不但不收税,还给自己肉吃,跟随崇王来到此地断然是正确之选。

在百姓们眼里,崇王已经上升到与太子爷差不多的地位了,完全是一位体恤珉情的好王爷,就差在帐篷里摆上香炉来供奉了……

朱由樻对百姓们这样的反应非常满意,也非常欣慰,因为在自己离行前,太子说过,若是没有外地入侵,却因移珉而亡国,那就怨不得旁人了。

对此,朱由樻深以为然,太子之前所作所为,也是出于安抚百姓的考虑,只要关内百姓不会兴风作浪,那么大明的万里江山,自然会稳如泰山。

不过此番带来的大米是有限的,若是按照人头大量发放,很快就会见底,只要粮食告罄,崇国时局便会发生摇曳之态。

对于这点,某太子早就帮朱由樻想好了对策,在登船之前,不论朱由樻给下面许下了多少粮食的承诺,到了堪察加都可以进行“代换”。

“代换”的意思就是用二斤鱼换一斤米,从重量上来说,百姓们肯定是划算的,而且肉食提供的能量肯定比粮食要高。

朱由樻也不会悉数兑换,起码会给成人每人留二十斤粮食,老人与孩童减半供应。

这样崇国朝廷不会发生粮食危机,也同时兑现了朱由樻在当初立下的承诺。

一个成人,手里有二十斤应该够吃一个月的,四个月便是八十斤。

照此计算,崇国五千人在四个月内会吃掉四十万斤粮食。

对照运来的粮食总量,加上捕获的大量海鲜的话,坚持到船队下次靠岸倒是完全可行的。

粮食不够吃也不要紧,大不了朱由樻就号召广大崇国百姓,少吃饭,多吃肉!

这类似于当年晋惠帝的英明之举是谁想出来的,你自己寻思去吧……

崇国盛产海鲜,你服也好,不服也罢,这就是实际情况!

根据某太子编写的《堪察加半岛指南》介绍,半岛南部的冬季长达近一百四十天,折合就是四个半月。

但气温并不算太低,甚至还不到零下十度,对比中原地区动辄零下十几甚至二十度,这已经算是较为暖和的地方了。

就是气温上限不大高,岸边高于零上二十度的时候也就半个月不到,内陆可以长达将近两个月。

朱由樻并不打算搬到内陆去,因为在岸边定居的话,一来便于得到船队的补给,二来也方便将土特产搬到船上去,方便贸易往来。

此行带来的牲畜寥寥无几,大部分时候都要靠人背肩扛,故而朱由樻恨不得将自己的王府都修在岸边才好。

朱由樻选择的登陆场就是靠近堪察加半岛最南端的一座活火山(坎巴利纳亚火山)附近,但并非是火山脚下,而是隔了一段距离。

主要就是害怕这座火山一个不高兴再喷了,自己好不容易建起来的崇高城,届时非得被火山灰给埋了不可。

太子爷说堪察加半岛的大部分活火山都处于休眠状态,也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它们只冒热气,不喷发。

为了以防万一,朱由樻便决定在半岛的最南端安营扎寨。

一旦有事,往北,可以去内陆躲避。

往南,能撑船抵达对岸的千岛群岛。

只要渡过第一千岛海峡,便可以抵达对岸的岛屿了。

那里是朱由樻的备选治所,只要人没事,等火山生完气,他还能卷土重来。

为什么堪察加半岛看似冰天雪地,其实气温并不太低?

就是因为整座半岛都遍布着活火山,这些火山就犹如一大群火炉,在给半岛提供热能。

这也是一些崇国百姓急切盼望得到土地的原因,火山脚下的土地实在是太过肥沃了。

由于火山灰本身就是肥料,火山附近的土地根本无须施肥,植物便能茁壮成长。

朱由樻在带着一行人员实地考察过之后,决定在明年大规模播种土豆。

从土地肥沃程度上来推测,一亩地少说也能收获五十斤!

这只是保守估计,谁也不知道具体能收获多少。

不过根据大明本土的田产标准来衡量的话,距离火山最近的一圈土地,毫无疑问都是上等田地,一亩地起码价值二十两银子。

此等也需十两,最差还能价值五两。考虑到连岛上的火山都归自己所有,朱由樻也就不会在圈地的事情上与百姓们斤斤计较了。

凡事有利有弊,靠近火山的土地虽然异常肥沃,可是耕种的危险也非常之大,此事一定要在分地之前向众人说明。

一旦火山大爷不高兴,你根本就没地方说理去。

不把你活埋了,那就算你运气好!

不过这里的土地真的十分肥沃,连某太子都吩咐过郑芝莞,若是发现不了硫磺,便将火山灰运回去,也能套现,好在不算是空船返航。

火山灰就是最好的纯天然化肥,就是远距离运输,运费太高,对于大明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已。

由于郑芝莞的船队不可能长时间在崇国海岸停靠,在海捕丰收,大排宴筵之后的翌日,朱由樻便御驾亲征火山采矿了。

根据太子给出的标注,距离崇高城最近的这座火山海拔高度不及三千尺,非常适合攀爬与开采硫磺。

至于有没有硫磺,那就要看这座火山是活火山还是死火山。

如何判断?

肉眼辨别!

冒热气的就是活的,没气的自然就凉凉了……

万幸!

这座火山仍然在冒气,虽然气息微弱,可终究还算是苟活着。

常年开采或许不大可能,但若是发现足够的硫磺的话,装满一支船队应该可以。

硫磺!

按照字面意思,便是黄色之物。

属于火山喷发的副产品,尤其盛产于准喷发状态的火山(只流岩浆,不喷发)。

崇国的一位藩王加上两位郡王,召集了近两千百姓,前来寻找硫磺,可谓是兴师动众。

怀安郡王朱由札与河阳郡王朱由材在率部去往自己的新地盘之前,也要学习一下如何找矿。

有火山的地方不一定有硫磺矿,但有硫磺矿就意味着能够套现真金白银了,故而此物对两位郡王的吸引力极大。

由于还未下雪,火山远处被植被所覆盖,靠近火山口的位置则布满了火山灰,仅凭双眼实难发现硫磺的踪影。

好在百姓们都携带了锹、镐、榔、锄等工具,由于这里是崇王的地盘,在得到崇王的允许之后,便可遍地开挖了。

但是忙活了一个时辰,甚子玩意都没发现,刨得倒是遍地是坑,非常影响火山周边的风景,也不知道这里的土地爷会不会因此而动怒……

由于整个船队,包括郑芝莞都在等着,迫不得已,朱由樻只得下令让家丁组成探险队,去往极度危险的火山口。

据太子上的册子所写,越是靠近火山口的位置,就越能发现硫磺,因为液态的硫磺接近血色,而半凝固状态的硫磺将会冷却为橙色,固态后的硫磺才是浅黄色。

一旦发现有色差变换,那就可以肯定是硫磺了,因为岩浆遇冷就直接变黑了。

听说火山口附近会有毒气,探险队成员都戴上了口罩,挡住口鼻,上面还用水沾湿了。

一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成员身上绑着绳子,脑袋上顶着头盔,手里拿着榔头,在不断地试探周边的地貌。

若是能敲出大量的硫磺,那就无需靠近火山口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大伙也只能硬着头皮勇闯火山口了。

在他们看来,这种差事要比进山打老虎还要危险,天知道此举会不会惹恼山神,进而发生火山爆发。

但是王爷下令,没人敢不从,万一发现了硫磺矿,不但可以保住性命,还能领到一笔赏钱。

直到爬到环形山顶,可以往下看到波绿如画的湖面,众人已然是心旷神怡了,没想到火山口的景色居然是由此的优美。

往下也不是很陡峭,众人便向冒热气的地方前进,直至发现了湖边有一些固化的块状物,感到非常奇怪。

用榔头敲开之后,便发现了他们一直期望得到的黄色物质——硫磺!

众人在欢呼之余,急忙向环顾四周,只见到处都是类似的物件。

将其逐一敲开,无一例外,里面都是呈块状的硫磺。

这么一大片得有多少,大家都算不清楚。

不过用搬运后称量的方式,就应该可以计算出来了。

这些都是在酸性火山湖边冷却下来的硫磺,只不过被灰尘包裹后风干了,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了。

甚至连他们脚下的土地都是由固化的硫磺所组成的,就等同于一群人站在由银子铺成的地面上一样,因为硫磺就可以套现。

队长立刻遣人发出烟花向王爷报喜,派人过去再返回来那就需要太长时间了,还是用信号弹最为便捷。

崇王朱由樻见到从山顶发出的信号,立刻大喜过望,此地看似荒芜凄凉,实则资源丰富,不论是陆地还是海里,都能给他带来天大的惊喜。

朱由樻立刻派了五百人跑上山顶进行开采,其余的人则守候在半山腰与山脚下,用来搬运与装船。

此前朱由樻都做好了运气不佳的准备,打算在此地搜寻无果之后,再与郑芝莞一道乘船北上,去其他火山进行探查。

没想到最近的一座火山就有收获,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座火山就在海边不远处,装船非常便捷。

由于火山上的植被不多,表面较为光滑,故而在山顶开采出来的硫磺只要直接往下扔,便可以滚出很远的距离,节省了很大的人力。

当然也不是随便瞎扔,根据作业了流程,每一刻钟才能将积攒起来的硫磺往下扔一次,这样才能让下面的人安全采集。

每船就算装载一千斤,七百船总计也达七十万斤,算上一些大船,不下一百万斤,开采难度当然很大。

不过既然发现了硫磺矿,郑芝莞也不忙着走了,有钱不赚,那才是傻子呢。

更何况闲来无事还可以让手下去捕鱼捞虾,水手们也乐意免费在此地大吃大喝。

买硫磺的银子,郑芝莞已经带来了,因为他也知道太子说堪察加半岛盛产此物。

不过由于他赚得是大头,在产地采购硫磺,价钱自然非常便宜。

纵使装满了一百万斤,所需支付的银子也不过一万两而已。

运抵天津,朝廷就会拿出五万两银子来买进。

然后郑芝莞再用赚来的这笔钱去采购藩国所需的各种物件,等运抵周国与崇国,那便可以得到价值超过十万两的土特产了。

一年之内,用一万两的本钱,赚到十倍于此的银子,只怕大哥郑芝龙知晓之后,也会对郑芝莞刮目相看的。

真要是做大生意,说不定今后与“北地”诸多藩国的海上贸易,将会是郑氏的一项新业务,总额不下上百万两银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