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607章:后方紧吃

明末黑太子 第607章:后方紧吃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除此之外,多铎还遣人向尚可爱要来了隶属于天助军的八百包衣阿哈,加上前线的人马,右路的进攻兵力重新超过万人以上。

其中八旗大兵便达六千人,不论从质量还是从数量上,决计可以进攻盘踞在山顶妄图继续负隅顽抗的狗蛮子。

然而多铎得到的战报是带有极大的水分的,因为损失太过严重,前线的统兵将领都不敢如实上报情况。

只能期待再突破蛮子一道防线,再向豫亲王报告实情,好将功折罪,否则直接说出来,不挨鞭子才怪。

正在山岭里整顿休息的八旗兵算上驰援过来的援军,合计仅为不到四千,其余都多半负伤,与狗蛮子鏖战了一个多时辰,现在身上是又累又疼。

本来就是夏季,是役还是攻山行动,在身披双层乃至三层甲衣的情况下,跑了几里山路又拼杀了数番的八旗兵都会加速体内的水分流失,进而透支体力。

比起驻守在阵地上以守株待兔的“明军”,一直处于仰攻与追击阶段的清军士兵的体力就与其相差太多了。

每个八旗兵都是弓马娴熟,上马能驰骋,下马能厮杀,以前八旗各部的战术都是绕行环射,待发现明军的破绽之后,再行结队冲阵。

最糟糕的时候也是策马冲至阵前,再下马与明军拼杀一番。这样可以节省八旗兵大部分体力,以用于白刃战。

可是在老铁山地区,这招就完全行不通了,因为老铁山东西两侧的平原地带都是滨海的。

一旦靠近海边,那就意味着会遭到海上数百艘战船的猛烈炮击。

八旗兵的本事再大,纵有成千上万,也难敌对面的数千门火炮。

想要避开海上的炮击来攻山,唯一的办法就是下马步战上山。

其实策马上山也是可以的,但是只要明军用火炮等武器炸伤马匹,那后面徒步攻山的八旗兵就要遭殃了。

而且山上本身就躺满天助军士兵的尸体,几乎遍地都是障碍物,走路都很困难,策马上山几乎不大可能成功。

为了避免伤及己方士兵,不论是多尔衮还是代善等人,都下令己方的八旗兵都要下马步战。

在平原上,身披重甲的八旗兵凭借强悍的身体素质与坚韧的毅力,还能坚持两个多时辰,但是到了山地作战时,也就能坚持一个半时辰就得缓上大半天时间。

数番攻击都没能得手,镶白旗的八旗兵只能折返到已经占据的山岭上休息,再想冲杀也要等到上午来临的时候。

清军还不知道,比起一次冲杀二百米远,做五次二十米折返跑要累的多,而他们此前就是再用这种打法在攻击“明军”的阵地。

冲上去,被打回来!

再冲上去,又被打回来!

每次折返的单程距离超过五十步!

体力再充沛的八旗兵,连续做这么数次之后,也会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意起来了。

更让清军无奈的是,此处的山上没有水源,再喝光了自身携带的水之后,一群人都只能指望让包衣阿哈们送水上山。

没有水,哪还有体力作战?

身强力壮的八旗兵也扛不住没水的情况。

身处前线的八旗将领们已经遣人向豫亲王多铎请求,给予他们足够水、食物、火药与大炮,外加援兵。

满足这些条件才有希望攻取对面的被“明军”霸占的山岭,否则即便是用人命来填,也难有战而胜之的把握。

这里虽然属于大清国的地盘,但是对此地的了解程度,手握合订本地图的倭军要比对手清楚得多。

老铁山的第二道山岭呈木梳状,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山岭之下,是七道南北走向的从山岭。

而且是西低东高,所有海拔高的山岭仍然控制在倭军的手中,忙活了好半天,也仅仅打下来西侧一些地势较低的山岭而已。

联通第一道山岭的地方海拔相对较高,也就是清军一直妄图夺取的目标,可倭军也知晓这里的重要性。

在得到了及时汇报之后,阿部重次将固守此地的兵力增加到了五千之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清军从侧翼迂回到己方防线的后方,避免出现全线崩溃的情况发生。

进攻这里只有眼前这宽十步都不到的一条路而已,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一直顺着侧向山岭向南迂回。

在靠近海边的位置再折返回来,等于要绕四五里山路。

这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这条路上不知道还藏匿着多少等待伏击他们的“明军”。

此地实施围山不攻,迫使“明军”因缺水而哗变、投降、主动进攻的可能都没有。

山岭南坡末端就是大海,只要明军水师还在,便可以随时炮击和驰援山上的守军。

倭军在从复州迅速南撤之后,就收缩在老铁山,什么事情都没干,几万人都在挖坑。

这次挖的坑不同于前番,全都是连通的,将整片山岭的顶部都挖设了战壕用来坚守。

面对纵横交错的“战壕群”,清军攻陷某一处或某几处也根本夺取不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采用堑壕战术之后,躲在壕沟里偷袭对方的倭军的伤亡数字更是直线下降。

通过现场用肉眼数数的方式,加上各部的汇总结果。

阿部重次大概得知己方的战损比约为五,也就是说,每打死五个敌兵,才会损失一个己方士兵。

这就意味着这种新奇的战术不但可行,而且回来令己方收获极大,对倭军上下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更重要的是,倭军只要不是当场战殁或者重伤不治之人,都可以用特效药进行救治,而清军就不大可能了。

只要在火炮、铁炮乃至弓弩的射程之内,不管什么程度的敌军伤兵,都会被武士和足轻射杀殆尽。

阿部重次认为第一天毙敌数量约为三千,昨日到今晨为两千,合计五千,折现之后就是一百万两白银。

这位“征虏将军”只是对如何兑换尚存疑虑,因为大部分战果都无法进行清点,只能有请明国官员进行肉眼核对。

核对的数量当然是估算,不可能准确无误。

阿部重次倒是坦然,因为倭军决计没有作假。

战果就躺在那里,不论是己方还是对方,都无法拖走。

为了增加战果的可靠性,阿部重次还让明国太子派来的摄像师特意拍了一堆现场照片作为凭证。

这个比任何官吏的奏报都具有说服力,阿部重次认为己方起码可以兑现七八成的既定数额。

如果明国方面答应的兑换数额太低的话,难免会影响到双方今后的合作,一切都要等明国太子与朝廷的商议结果。

倭军当下的任务就是死死固守住自己能守住的防区,即便一些地方已经被敌军攻占也无关紧要。

阿部重次担心的并不是倭军的士气、伤亡、战斗力,甚至将来要兑现的白银数额,而是一样物件——手榴弹!

为了阻止清军的攻山行动,一线倭军在战斗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弹,目前各部倭军都在恳求获得这种武器用以继续固守。

可是阿部重次手里仅存两千颗手榴弹而已,这是最后的库存,一旦下拨出去,那就再也没有了。

他也不知道明国太子是否可以及时再行派船运输手榴弹过来,哪怕只有数千颗也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在得到陆战吃紧的报告之后,茅元仪与郑芝豹都从自己的水师里调拨出上百门虎蹲炮、百子铳,还有上千支鸟铳,以及相应的火药,送到了岸上。

虽然双方分工明确,但这两位统帅水师的将领也很明白,只要倭军多停留在岸上一天,就能多杀伤数百甚至上千清兵。

这是他们非常乐意看到的结果,倭军所取得的胜利便是大明所取得的胜利,多打死一个鞑子,大明便多能获得一分获胜的希望。

郑氏与某太子的合作是长期且深入的,登莱水师更是指望朝廷大力建设水师,更多拨发银两。想到这里,两位将领便不遗余力地支援岸上的倭军。

一同被送上岸的还有成筐的海鲜,鱼、虾、贝、蟹、螺,以及大量的海带,外加成桶的淡水。

仗打到这个地步,倭军仍旧保持着较高的士气和战斗力,与强有力的后勤支援密不可分。

战场的就餐标准是,足轻每人每餐半斤海带、一斤饭团、一袋水,海鲜视捕捞情况而定,在不足的时候用二两熏肉补足。

供给的饭团数量很大,是因为很多足轻宁愿做个“饱死鬼”,也不愿意饿着肚子打仗,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就能继续坚守在阵地上。

由于半岛附近洋流涌动,带来很多微生物,可以供鱼类生存繁衍,此地海产不但数量庞大,种类也非常丰富。

倭军对于主菜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从海里捞上来的,不论形状、颜色,甚至生熟,都可以用来下饭。

明国太子说带壳的海鲜里有很多寄生虫,食用必要煮熟才行,否则会引起腹泻,导致士兵虚脱。

阿部重次便命令全军不可生吃,而且煮熟之后味道更佳,也更便于运送到前线。

旅顺外海的海鲜极多,譬如最为常见的就是鲅鱼、鲈鱼、带鱼、平鱼、鲳鱼、梭鱼、黄花鱼、大头鱼。

光是捕捞上来的鱼类便可以基本满足大部分倭军足轻的需求了,大名以及武士可以尝到口感更好的海参、海螺、蛤蜊、蛏子、牡蛎、章鱼、皮皮虾、梭子蟹等海鲜。

从山东沿海被征调过来渔珉们起初是很不乐意随军出征的,但是看到了捕捞上来的海鲜上岸便可以称重折现之后,大家这才踊跃地卖力干活。

茅元仪已经告诉众人,不管大伙从海里捞上来甚子物件,哪怕是一筐海带,运到岸上都能立刻兑换现银或者铜钱。

根据某太子的激烈措施,只要渔珉在旅顺外海作业一天,根据人头,成人每天可领两斤大米,少年可领一斤,男女不论!

眼下旅顺外海风平浪静,而且水温正处于最佳时期,下水捕捞也毫无问题可言,附近还有水师战舰加以保护,故而每船的渔珉都使出浑身解数在赚银子。

根据目前的情况,战事最多也就能持续半个月而已,等双方拼到两败俱伤,也就打不下去了,数万倭军便可以衣锦还乡了。

在随军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从登莱过来的渔珉们也耽误不了自家那边的事情,更何况在这边忙活一个月所赚的银子,等于山东那边捕捞三个月以上。

旅顺周边地区的人口并不多,使得附近海域的捕捞量非常低,即便现在实施大规模捕捞作业,每天捞上来的海鲜也高达数千筐之多。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经过郑芝豹与茅元仪的同意,部分无事可做的明军中小型战舰也加入了捕捞大军的行列。

每艘战舰其实都带有不少的鱼网,因为渔船不可能跟着战舰去往任何海域,战舰在既定海域完成作战任务之后,很多时候也不会迅速返回。

就地休整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带着的鱼网就有大用处了,每艘战舰上的水手们都不会愿意在海上休息的时候还吃跟柴火差不多的肉干。

根据事先商定好的战场规定,所有明军战舰都要自行捕捞自己所需的海鲜,不能拖累给倭军送货的渔船。

所以不论是清军派出的侦骑,还是山顶的倭军,都能看到海面上高达千艘舰船一起捕捞海鲜的盛况。

大清的左右两翼水师都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一堆的小破船也不敢主动过来招惹规模庞大的明军舰队。

这使得明军这边的任何舰船都可以在毫无威胁的情况下来捕捞海鲜,每船的捕盗甚至可以躺在甲板上晒太阳。

就餐的地方就是滩头,双方分工明确,哪怕前方倭军全线吃紧,也不耽误明军水师官兵在后方紧吃……

登莱水师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明知道清军就在距离他们不足三里地的位置上进攻倭军,他们也会在滩头摆上一堆“烧烤盛宴”。

狗鞑子敢骑马冲杀过来,“欢迎”他们的就不是各种海鲜了,而是数百门各型火炮!

茅元仪已经料定,即便清军也装备了数十门红夷大炮,多半会用来炮击山顶,决计不会将这种宝贵的武器用以轰击他的水师。

红夷大炮打水师不是不可以,只是登莱水师也装备了不少的红夷大炮,完全可以远距离还击。

狗鞑子的大员都是奸佞之辈,断然不会干出这种舍本逐末的傻事,故而登莱水师上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在沙滩上就餐。

茅元仪心里甚至有些盼望狗鞑子能派些人过来打他们,这样的话,登莱水师战舰上的一堆大炮就有的放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