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517章:戒急用忍

明末黑太子 第517章:戒急用忍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既然如此,北伐何须十数年之久?十年之内,便可收复辽东失地!”

崇祯认为若是在兵力与粮饷皆已充足之后,王师定能一战而定,收复失地更本就不需要逆子所说的如此长的时间,这分明是在怯敌而畏惧。

“儿臣不知父皇以为王师北伐目标何在?是收复失地还是消灭东虏?”

某太子一听甩锅爹的说辞,就知道这货又开始进入想当然的模式了,二货皇帝对军事方面完全是一窍不通,连半吊子的能力都达不到。

“失地须收复,东虏更须消灭!”

崇祯理直气壮地回答了逆子的问题,他认为自己这么说是决计无错的,这不但是他的希望,更是皇兄、父皇、神宗爷爷的夙愿,只是之前没能实现而已。

“父皇,粮草可以在三年之内筹措妥当,但王师集结五十万大军可是殊为不易,只有在南方剿寇得胜之后,主力方可调至北方集结待命。再者说,朝廷需要准备出大致两千万两银子,作为专用的出兵费用,这是一笔单项开支,绝对不能被挪作他用,以朝廷当下的状况,每年攒四百万两都困难,乐观地说,只恐五年才能凑出这笔钱。父皇可是看过辽东地图?辽南地区还好,以平原为主。但到了多山的辽北地区,大军的战车部队便不易展开,而战车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旦王师在植被茂密的山区遭到埋伏在此的东虏的伏击,难免不会遭遇第二个萨尔浒之役。若想在山区战胜东虏,还需让秦良玉老将军多多招募擅长翻山越岭的土著步兵,起码要达到五万才能确保王师在山区作战的安全。辽北山区拥有众多的山寨堡垒,老酋当年在出兵东虏他部之后,便将其悉数据为己有。若是皇太鸡在辽南败北之后,以此为据点,便会对王师刚刚收复的沈阳、辽阳、抚顺等地造成严重威胁。王师在夏季进剿,在山区推进缓慢,又容易遭遇伏击。冬季大雪封山,王师又将束手无策,朝廷还得养活北伐的数十万大军,每年的开销都得在上千万两以上。即便可以王师不计伤亡代价,能够攻克东虏在辽北山区的众多山寨,东虏依然可以向北退至海西女真的活动地区,譬如亦迷河卫、塔山卫等地,继续负隅顽抗。届时,王师继续北上,补给线便会拉大到两千里之遥,东虏出动大量马卒频繁骚扰我军辎重部队,王师便会首尾难顾了。若是王师仅仅固守辽北,只要主力南撤,东虏便会卷土重来,再次攻陷辽北地区的诸多军事重镇。若是朝廷在辽北地区驻扎三十万大军,光是每年的饷银便会高达一千万两银子,这笔军费对朝廷自然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甩锅爹真是要让某太子再给他上一课,让他明白北伐东虏绝对不是想来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的麻烦事多得很呢。

钱、粮、兵这三样都得凑齐,还要制定较为实际的作战计划,每个步骤都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才行,哪怕只差一项都会影响全局得失。

最要命的是,皇太鸡与多尔衮又不傻,一旦辫子在野战中失利,便不会死守他们的老窝沈扬了,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将主力撤退到辽北的山区伺机而动。

明军想要进攻山区,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恐怕五十万大军都难以消灭辫子的主力,搞不好就要重蹈覆辙。

即便明军还能获胜,辫子也还有两条退路,其一是继续向北撤退,退至黑、吉两地继续负隅顽抗。其二是向东退至面积更大的长白山脉,依托有利地形,偷袭前来进剿的明军。

对明军来说,顺着这两条路追击辫子都是凶多吉少的事情。

前一条路的补给线过长,明军辎重部队随时都会遭到辫子游骑兵的袭击,保护不当的话,就等于在给辫子送大礼包了。

后一条路比前一条路还难走,长白山脉比辽北的山区地形更为复杂,进剿起来堪比噩梦,而明军主力又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在山里驻扎。

只要几十万大军一撤,辫子必定是死灰复燃,海西女真各部的青壮起码还有上万人,让皇太鸡获得,又能组建起两个旗左右的山地步兵了。

“……”

被逆子这么详细一说,崇祯听的感觉自己的头都大了一圈,这些事情是他从未想过,却好像的确存在的问题。

“儿臣以为收复辽东代价虽高,但所需的时间较短,十年便可以做到。要重创乃至歼灭东虏主力,只怕需要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时间方可做到。因为只要朝廷一日不能完全控制奴尔干司全境,东虏便能以此地为跳板,持续威胁大明辽北地区的安全。儿臣让若干藩王移藩北地,便是要在时机成熟之后,配合王师进攻奴尔干司,实现南北对进的战略部署,最终将东虏主力彻底消灭在奴尔干司境内。”

辫子如今是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收放自如,只要绕路进攻畿辅,便可一马平川,横行无忌。打不过明军的话,还能后撤到辽北山区乃至长白山脉,跟明军打游击。

让他们跑到松嫩平原的话,那明军真就是干瞪眼了,以明军现有的补给能力,出兵松嫩平原就等同于出征西域,几乎就是一次远距离的军事冒险,翻车的几率非常之大。

辫子想起他里所描写的一样愚蠢至极,与明军钢一次便损失惨重,还不思悔改,继续再钢一次,一直被对方活活钢死为止……

“如此安排势必耗资巨大,朝廷岁入不过两千万两银子,又如何承受得起?”

崇祯是不希望将收复辽东的战事发展到旷日持久的地步的,只怕他的头发全白了都看不到王师彻底消灭东虏灾患的时候了。

十年左右的话,崇祯还可以接受,可这逆子张口便说二三十年,这个漫长的时限简直让崇祯比吃了苦瓜还难受。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没多少岁入,实在是支撑不了与东虏的大规模拉锯战,最好可以速战速决,不然不等打败东虏,朝廷就破产了。

这逆子姑且算是经营有方,生财有道,还给自己介绍了不少大生意可做,但大明终究不能像赵宋那般阔绰,处处支应均要精打细算才行。

照逆子这个收拾东虏的战略,只怕每年都要投入一千五百万两银子的军费,二十年便是三亿两之多,这让捉襟见肘的朝廷情何以堪?

“父皇,辽东战事已持续二十年之久,王师每每损兵折将,即便按照每年五百万两银子计算,也已然耗资一亿两之多,加之军械、粮草方面的支应,实际花销只恐远超于此数额。然而随着东虏的屡战屡胜,战线一直被其向南压缩,当下已至锦州一带。儿臣以为皇太鸡今夏未能夺取锦州,明春必定卷土重来,未来两三年,大明都将与东虏拼死争夺锦州地区。故而在朝廷尚未平定南方叛乱之前,都须处于防御态势,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况。纵览过往,为何朝廷屡次力图收复辽东,却事与愿违,却叫东虏得逞?究其原因,便是没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更不了解敌情,导致王师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处处受制余人,被动挨打。以萨尔浒之役为例,王师兵力方才十万,刨去吃空饷的部分,实际兵力不过八万,而老酋手中却集结了不下六万人马,王师在兵力上并非出于绝对优势。而萨尔浒一带皆为山地,更容易遭遇伏击,王师非但行动不便,更被分成了四路进发,各路协同不一,战术迥异,主将各怀心思,又怎能实现分进合击之目的?加之王师士卒平时疏于训练,军械已然老旧,战时又贪生怕死,不善硬仗,遭遇强敌便溃不成军,被东虏杀得一败涂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下东虏已拥有红夷大炮上百门,各型其他火炮上千门,总兵力不下十五万,总动员之后,兵力不会低于二十万。王师在未装备先进武器且兵力超过四十万之前,又如何能够战而胜之?在儿臣看来,只有朝廷准备妥当,王师集结完毕,方能出动出击。换言之,我方必须有勇、有谋、有所准备,方能克敌、制胜、收复辽东!当下应以重点防御锦州为首要任务,锦州若失,则宁远与山海关都将直接遭到东虏威胁。待挺过最近三年之后,王师剿灭肆虐南方的流寇,主力调至辽西一线,便一路沿海岸线向北徐徐推进,利用郑家船队的补给能力,摧毁沿岸的东虏城镇良田。另一路则收复东虏不便随时支援的辽东半岛南部地区,随后以此地为跳板,向整个半岛地区挺进。”

总而言之就是急功近利要不得,这时候追求一蹴而就的结果就是满盘皆输,明军的机动部队就剩下二十万而已,再得瑟一次就彻底没法翻盘了。

“……如此战术不会被东虏所乘?”

崇祯稍加思索,也认为这逆子所言不无道理,之前耗资上亿两银子,却将大半个辽东拱手让人,想来都令他无比心痛。

若是这套耗子三亿两银子的战略能够收复辽东全境,那崇祯也会咬牙认可,只是耗时太长,未来结果如何还是扑朔迷离。

但至少不能让王师遭遇第二个萨尔浒,不然等关外明军被东虏歼灭,京城便会处于朝不保夕的态势之中了。

崇祯对军事方面并不精通,对于如何对付东虏,也没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既然这逆子说能逆转乾坤,那便姑且一试好了。

反正他已经快移驾南都了,即便整个北方都变成战场,甚至被东虏侵占大半,大明也能至少可以保全半壁江山。

“父皇,王师沿海岸线推进的原因就是可以得到郑家舰队的保护,一来可以让舰炮轰击岸上的东虏,二来实在无法力敌的话,也能从海上安然撤退,避免主力被东虏重创。如此王师便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立于不败之地了。大明的全线防御战略只是暂时的,仅需静候三四年,最迟五年,便可迎来转机。而当下正是较劲的关键时刻,容不得犯一丝一毫的错误。军事方面要尽可能地保全各部,避免被东虏歼灭,以图后期大规模反攻时投入作战。财政方面要开源节流,严禁奢靡浪费。对内要多开矿山,同时大力征收盐、粮、茶、铁、糖、酒、布、瓷等八大税费。对外扩大出口贸易额,将西夷愿意购买的大明特产全部卖出,换取对方手里的银子。儿臣计划在五年之内,将每岁出口总额增加到五千万两银子,十年之内达到一亿两银子。朝廷可以获利百分之十,每年便能从出口贸易中获得至少五百万两银子,往后从海税中获得的收益将会越来越高。”

矿税是不愁了,但有了海税支持的话,朝廷的岁入还能增加不少,哪怕只多收入一百万两银子,也能造不少武器,养不少士兵。

“……海商与郑家互相勾结,海税征收极大,朝廷如此行事,最终只恐是水中望月之举!”

崇祯早就想收海税了,但这个税比盐税、矿税、漕运税还难收上来,郑家就卡在那里,令朝廷如梗在喉。

“父皇,儿臣有办法,只要父皇能够狠下心来,那些偷逃税款的海商便会服软!”

某太子既然能够说出口,便是早有了对策,而且有了京城这边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照搬到东南沿海那边去。

“哦?但说无妨!”

崇祯对一切可以捞钱的办法都非常感兴趣,他也算是明白了,只要不向贫苦百姓加税,那天下的大半人便不会造返了。

“父皇到了南都之后,便可对从事出口贸易的海商办法许可证,五万两银子一张,一张只能用于一家做出口贸易,期限十年。若无许可证,便是非法从事出口,属于走俬,擅自资敌,朝廷可抄没其家产,将其家人悉数发配山栋挖矿。二十张许可证便是一百万两银子,这来钱不是很快么?其次,父皇可下令浙茳茶商、南直布商与江茜瓷器商等诸多行业商人将每年产出商品的十分之一用于出口,对于这部分商品,征收商品售价的两成份额。每年都可提前收税,总额不下三百万两银子。最后,对举报从事走俬活动之人给予重奖,可以获得被举报人的现银家当的一成份额,一经查实便可发放奖励,反之便是诬告。父皇,有了这三招之后,便不怕海商造次,若是聚众闹事,破坏地方经济,滋扰百姓生计,便可以勾结流寇之罪量刑惩处。至于郑家那边,儿臣自会打好招呼,父皇无需担心,只要专心收拾海商便可。”

在这里,某太子不得不引用一段日久弥新的谚语。

那就是……

比心黑手狠?

抱歉!

在座的诸位都是垃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