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955章:十四年毕

明末黑太子 第955章:十四年毕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6:18:36 来源:笔趣阁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故而也不是后周太祖,而是后周世宗。

然而柴时华姓柴,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便直接给这位先祖擢升了辈份……

谁敢说柴荣不是周太祖,那就是大不敬之罪,不用等抵达哈密卫,现在就可以砍了祭祖!

柴时华说血浴奋战,那就是血浴奋战,不能是浴血奋战!

在柴时华所率的队伍里,柴时华的命令就是天意,就是圣旨,就是王法!

李自成觉得理应如此,要不是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没管好自己的人马,就能取代李唐了。

不过李唐是自己的前朝,安禄山所得之结果便是咎由自取!

孙传庭听说两股反贼都跑到了沙州卫,若是自己穷追不舍,可能还会继续往西逃窜。

若是在亦力把里地区追个一年半载,万一太子殿下命令各部勤王,该当如何是好?

再说大军远离本土作战,所需粮草实难补给,只能自行筹措。

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加上甘肃全境皆已被收复,倒是要提防土默特骑兵不时下来打劫。

孙传庭先是在肃州卫观察了一段时间,看看反贼的动作如何,又加强了此地的防御,见对方不打算卷土重来,便率部折返。

柴时华说若是今年不尽快去往西域,就要等到来年春末再走,否则路上遭遇暴雪,己部人马便要全军覆没。

距离的行军路线是从沙州卫先行去往哈密卫,然后再由那里去吐鲁番。

若是吐鲁番气候适宜,则可在那里定居,否则便继续往西。

柴时华听西域来的商人说,吐鲁番以西约四百里有一座大湖,而且是淡水。

只要有了水源,大军便不会被活活渴死了,往后可以此地为根基向四外扩张。

李自成觉得柴时华的计划非常之好,能在西域找到充足的水源,大军便可衣食无忧了。

因为有水源的地方,便一定有放牧的,控制住这些放牧的,就可以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肉食了。

若是那个湖足够大的话,还可以在湖里捕鱼,也能打打牙祭,想必养活他们这数万人全然不是问题。

只是鉴于眼下已经入秋,再行转战上千里地,还是自己一无所知的地方,危险有些过大。

李自成的意思便是利用今年至明年春季这段时间,尽量搜集粮草,待明春一到,大军立刻开拔。

关内有虎视眈眈的孙狗贼,可能随时扑过来咬自己一口。

背井离乡的滋味不好受,但为了活命,只能咬紧牙关,一路向西了……

当年那耶律大石可以做到之事,他们眼下连鸟铳与火炮都有,自然可以做到。

去了西域,未必不能打出一片天地,只要足够狠历,在那里建国也并非痴心妄想!

李自成与柴时华都觉得,西域那边的土著,再狠也肯定不如孙传庭狠。

自己打不过孙狗贼,还打不过西域的那些土著么?

若是都打不过,干脆抹脖子好了,省得浪费粮食!

未能消灭李逆与柴逆,孙传庭心里总觉得很是别扭与憋闷。

每月领取高额军饷,却换来只能将两路反贼驱逐到沙州卫。

又担心这两路反贼再次联合土默特人,孙传庭只能一边写信禀明太子,一边率大军暂时驻扎在甘肃境内,以防万一。

等某太子接到信,都快过年了……

即使没有消灭这两路反贼,能将其驱逐出境也好,总之是不能在关内继续作恶。

愿意去西域也好,到那边使劲搅和,让当地的土著尝尝大明反贼的厉害!

快递李哥跟柴时华跑路,便意味着困扰西北多年的叛乱几近被弹压完毕。

没了这两股主要的反贼,其他小蟊贼也就掀不起甚子大风大浪了。

西北的镇抚行动一旦落下帷幕,北廷唯一的困难便是河南的灾珉了。

除了在当地饿死的,跟着反贼被打死的,接受各府县赈济的,以及远走南直与山东的之外,基本不剩多少散落灾珉了。

山东与南直隶都接收了数十万灾珉,最终可能达到百万之巨。

不过河南灾珉落脚山东境内的地方是运河沿线,落脚南直隶的地方是两淮流域。

都不是穷地方,更不缺水,只要不缺少,那就多半饿不死人。

当地官府兴以工代赈之策,很快便安抚住了大量灾珉。

实际上在罗汝才集团被消灭,李自成所部远走西北,张献忠与革左五营被困在大别山之后。

失去了这些常年带头滋事的,灾珉数量再多,也闹不起来了。

河南本地罕有蓄意谋反之人,最多出个李岩、牛金星这样的副手。

后者成为了某太子麾下的狗头军师,前者则得到了某太子的差遣,在河南各地四处督察赈济之事。

红娘子也一道行事,专门负责灾珉里的女眷。

本来还对上面下令往赈济粮食里面掺沙子还大为光火,但听说了原委之后,也只能默许此事。

粮食里面有了沙子,那便算是糙米,即便是倒卖也买不上价钱。

灾珉都快饿死了,自然不会在乎这个,沙子都会沉底,只要喝粥的时候注意一下就行了。

掺沙子加上多派督察人员,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倒卖赈济粮的恶劣行径。

不是杜绝,而是减少,因为当地的官吏不可能皆为清官,故而也就不可能杜绝倒卖粮食。

只能先确保不把灾珉饿死,然后再为其谋求出路。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出来的,都无须分析排查,整个大明就一个坏人,而且年纪不大……

怒火中烧的红娘子很想当面质问太子,可冷静下来之后,也只能慨叹一声。

或许面对眼下这种情况,任何人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了。

整个河南,只有一南一北还算能活人。

南边靠近湖广,天气不会过于干旱,不时还会下雨。

北边就是黄河沿线,尽管黄河快要断流,但毕竟还没断流,这就能为上百万人提供水源。

中间像汝州这样的地方,几乎就是十室九空的无人区,即使留下也会被活活饿死。

这还是在太子下令先后迁走境内的七大藩王及数十万人口的情况下,不然情况会更加的惨烈。

河南巡抚吕大器接到太子的密信,说如此大旱情况还会持续至少四五年时间,顿时心都凉了。

天灾持续下去的话,别说四五年,河南连三年恐怕都难以坚持了。

三年之后,只恐河南全境之人口,总数不会超过五百万了。

吕大器在焦虑之余,也明白太子与朝廷的难处。

北边的东虏连年叩关,南边的流寇又屡剿不绝。

用兵所需每年都超过两千万两,又如何顾得上灾珉?

吕大器只能尽人臣之所能,尽量安抚境内的灾珉。

本地能留便好,留不下可安排其去往山东或南直,全力挽救每一个灾珉。

对某太子来说,河南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烂疮。

灾珉就是烂疮上的蛆,留着蛆能吃烂肉,撇除蛆能挖烂疮。

如何救治,就看留多少蛆了……

蛆多了便会形成隐患,故而必须将其分流到其他地方去才行。

北方受灾的五地之中,北直隶依托畿辅一带,情况好转地最为迅速,只是与河南交界的一带还比较糟糕。

山东依托运河、筑城、挖矿、晒盐、海捕这五大项,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环半岛的海岸线,连百姓都能经常吃到鱼以及各种海鲜。

这主要归功于山东巡抚颜继祖在京城的时候,吃蝗虫吃开窍了!

不开窍的话,就要留在京城吃一辈子蝗虫了……

筑城、挖矿、晒盐、海捕全部都能当作赈济的项目来做,岸边所产的海盐能解决十万青壮活计的同时,还能给衙门带来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随着海捕与南北海上贸易的兴起,造船业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创造就业的项目。

颜继祖要求全境务必实现年造船只三千艘的既定目标,尽管其中有六成是小渔船,但也是船,也能让渔珉们得到丰厚回报。

百姓们买不起渔船不要紧,当地府衙都允许租用,不但可以按天计算租金,还能直接用捕捞的海鲜来充抵租金。

只要是风平浪静之日,便可在岸边附近的高地上,看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渔船。

与之前多年实施海禁相反,太子与朝廷都鼓励各地多造船只,数量越多越好。

船只多便意味着渔船多,渔船多起来,渔珉才能多捕捞,百姓才能吃到海鲜。

颜继祖的计划是在五年之内,山东沿海各地每日可出动的渔船总数达到上万艘。

夏季炎热,不变储存海鲜,只能就近销售,尽快食用,否则便会变质发臭。

到了秋冬时节,尤其是冬季,海捕的条件虽然较为恶劣,但胜在能够长期储存。

尤其是作为贡品送抵京城,对颜继祖来说,可是一项忘了自己吃饭都不能忘的差事。

某太子在享用过山东的海鲜之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下令凡是达到朝廷采购标准的,山东当地都可以提供,朝廷会按照市价进行采购。

标准就是不能往上浇水冻海鲜,不能绑粗绳,不能以次充好,更不能缺斤短两,跟后世某些卖海鲜的一样,那就缺了大德了。

大批量采购的价钱不会太高,但总之是能让渔珉们赚到钱的,小的可以留着自己吃,大个的都可以被衙门全部采购。

养猪养羊想出栏,都需要至少两年才行。换作捕鱼的话,最多一个月,就能从山东运抵京城,在成本上就相差很多了。

养家畜的成本是饲料,捕鱼的成本是造船,看似各有千秋。

不过随着京城人口数量增多,仅凭猪牛羊是远远满足不了百姓对肉食的需求的。

海鲜与河鲜就是最好的补充,春夏以河鲜为主,秋冬以海鲜为主。

两鲜的加入还能抑制家畜与家禽的销售价格,减少出现售价飞涨的情况。

在海里的海鲜大规模过剩的前提下,某太子的目标就是让京城的家家户户都买得起且吃得到海鲜。

过元旦,朝廷也不再光出钱奖励各级官吏了,部分发奖金,另一部分则按品级,发海鲜和海盐,海鲜是肉食,海盐是必需品,省得再花钱买了。

这种做法尽管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微词,但大致上还是说得过去的,总比成祖时期,给官吏们发香料来充抵月俸要好。

崇祯十四年,明清双方罕见地没有大打出手,哪怕是在辽西前线,清军也仅仅是继续围困锦州,同时派兵固防宁远,仅此而已。

对此,某太子非常清楚,这就是大战前的宁静期,相当位于台风的风眼里……

由于迟迟得不到东虏叩关的迹象,京城这边自然是喜气祥和,且歌舞升平!

憋了许久的百姓们也得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都等不到过年了,生怕辫子再次干扰自己,在元旦就大肆释放烟花爆竹。

从在夜晚释放的烟花规模来看,过元旦就的情况几乎跟过年别无二致。

某父皇了来信说,南边的生意十分的红火,各种商品依然是供不应求。

按产量就算的话,光是某父皇的订单,就可以让工厂已经做到年底了。

不过那五百万两银子和五百万石大米,还得过年左右才能送到。

某父皇不认元旦,只认过年才新年,此时才算是南廷与北廷的交割期……

能确保这笔巨额钱粮按时送来,便说明江南那群冥顽不灵之徒,大致上被某父皇给收拾了。

个别漏网之鱼,也被洪承畴的大军给践踏地服服帖帖的了,现在都在山东挖矿挖地正嗨呢!

某太子对于自己的矿场多出十万矿工,一点都不介意,反而觉得多多益善才好。

要不是这些败类偷逃税款,让朝廷入不敷出,不能及时赈济,北方遭灾怎么会饿死那么多穷苦百姓?

至于同情心……

一边是快要饿死了,连树皮都没得吃了。

另一边是吃饱了撑的,胆敢发动叛乱。

你说应该同情哪边?

尔等不是喜欢臭得瑟么?

那就让尔等在矿场里使劲得瑟好了!

某太子心里盼望某父皇能再给自己送来十万,甚至几十万免费矿工,这样以后自己麾下矿场的挖矿成本将大幅度地降低。

对于那些雇佣来的矿工,都是按市价标准来支付日薪的,干一天便给一天工钱,概不拖欠。

而这些免费的……

挖矿便是赎罪!

以照雇佣矿工的日产量为标准,三千六百五十个工作日,也就是十年,便可赎罪完毕!

公平合理,童叟无欺!

至于那些女眷,落脚点就更好了。

某太子的军队相当于一只怪兽,要确保这只怪兽听话又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除了要喂大量的肉食和粮食之外,还需要喂大量的女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