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21章: 延长油田

明末黑太子 第121章: 延长油田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6:18:36 来源:笔趣阁

太子所言皆是实情,令在场的诸位大员面带羞赧之色,特别是新任吏部尚书堵胤锡尴尬不已。

现在陕茜的状况就是这样,穷到连从殿试选拔出来的备用官吏都不想接受委任,哪怕在别的地方当个未入流的没品官,也不会去陕茜。

穷也就算了,流寇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捞不到几个钱不说,还容易把命搭在那里,只要接到了去陕茜的委派命令,装病都要躲过这一劫。

再催促的话,家里有钱、不愁吃喝的家伙们便干脆辞官不做了,凡是去陕茜上任的,要么没钱,要么没门路,要么两者都没有。

持续尬聊也就算了,太子一下子把天给聊死了,提完这茬,大家都没法往下接了……

幺鸡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找了个台阶:“这不正好可以大浪淘沙嘛,本宫不怕没人去,就怕人人都要抢着去!”

这话说地连陕茜老乡薛国观和孙传庭都一头雾水,摸不着太子的脉路,自己老家啥德行,他们当然心知肚明。

山栋三杰之一的左懋第能去韩城当知县,那是当地百姓天大的福气,当年听说这事之后,连薛国观都放心老家那边了。

只可惜像左懋第这般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才子实在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趋炎附势、中饱私囊之徒,朝廷指望这样的人前去振兴陕茜,不啻于白日做梦。

让左懋第空着手去上任,那就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好歹也算是明末的忠臣兼能臣之一:“左爱卿放心,本宫对颜继祖都能法外开恩,命其整饬山栋。爱卿到任陕茜,自然是要给三秦之地的父老乡亲送几份大大的见面礼的!”

一份可不够西北老乡们吃饱喝足,要送就一次多送几份,让乡亲们吃撑到为止,究竟能不能吃到,就看大家能不能苟活到那时候了。

“本宫赐爱卿尚方宝剑,陕茜一隅文官皆可由爱卿决断,可先斩后奏,陕茜武将则由孙爱卿裁决。文武皆不分品级,违规即法办,若欲令其戴罪立功,则可上报说明详情,此其一。”

先把文武分开,吸取辽东的经验教训,免得像袁都督一样一把抓,到最后都尾大不掉了。

陕茜地域辽阔,距离京城又很远,等左懋第上报到太子桌面,当地时间都过去好几天了。

赋予其专断之权并不为过,左懋第德才兼备,品行优良,倒是不太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把跟土匪差不多的武将都交给孙传庭来掌控,也是可以放心的,没有老孙头加以遏制,秦兵的这些总兵们距离上房揭瓦就为期不远了。

“朝廷一次下拨两百万两银子的以工代赈款项,专门用于陕茜各地的恢复生产,明年仍可达到如此金额。陕茜所有农业税赋皆免,商税按十税一征收,粮价不得超过五两一石,陕茜税银可自留一半,余下上缴户部太仓。若有投机倒把、擅提粮价等违规之人,可由爱卿先行惩处,随后上报即可,情节特别恶劣之徒,则可从重从严处理。赈济粮食若是难以把控,可按人头配给制供应,此其二。”

幺鸡已经不打算从陕茜这地方收到多少银子了,50%的商税也就是意思意思罢了,大头都可以给左懋第自行消化,想在陕茜这穷地方榨出点油水,那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对于陕茜各地市场粮价高企的情况,必须加大管理力度,一旦粮价飞上天,老百姓拿着一两银子都买不到多少粮食,朝廷对陕茜的统治也就基本上算是歇菜了。

陕茜商人干的那些事情与隔壁同行相差无几,宁可百姓活活饿死,也要拼命囤积,最后被流寇连家财带粮食一并收入囊中,缺德与脑残程度大致相当。

“关中与柠夏两地河流较多,灌溉充沛,依然可以续种麦子。其他极度缺水的地方,最近几年还会持续干旱,再种五谷恐收成无几,必须改种其他作物,比如土豆和地瓜。这两种作物不但耐旱,而且耗水量低,种植简单,养护便捷,最重要的是产量较高。据本宫从仙界得来的情报,贫地每亩可产土豆一石左右,良田可到两三石。若陕茜可自给自足大半,加之朝廷的调拨,粮食缺口悉数补上,则珉心大定,流寇之患便可顺势根除,此其三。”

后世土豆亩产大约一吨左右,考虑到种子类型、灌溉降雨、耕作方法、施肥效果等因素,取其产量的五分之一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能得到旱涝保收的每亩一石土豆,当地百姓都得乐疯了。

明代粮食亩产说法纷纭,但较低的预估也是在每亩1.2石,高的比如北方1.3石,南方2.6石,按照一石折算180-190市斤计算,这个产量在当时已经不低了。

但到了明末,在连年天灾和**的作用下,北方大旱,特别是陕茜,每亩地产量能折半,甚至留下0.3石的零头,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

幺鸡本来还想加入高梁和玉米这样同样高产的农作物,但这两种东西在即将成熟的时候尺寸过于巨大,一旦发生蝗灾,百姓实在难以照顾周全。

比起“土肥圆”的两种矮胖作物,种这俩玩意有些得不偿失了,眼看着就要有大把的收成了,却让蝗虫抢了先,只怕田农连死的心都有了。

太子的三策让左懋第大为欣喜,都带入陕茜的话,只要政令落地,情况必能大为改观:“殿下,臣也从徐光启前辈留存下来的遗作中得知此二物,若是能在陕茜耕种得当,百姓便可自行糊口,臣代陕茜百姓跪谢殿下厚恩!”

只要亩产保证一石,甚至最不济也能得到半石的话,陕茜发生的大范围饥荒便可以得到有效遏制,百姓吃饱自然不会加入流寇之列了,贻害多年的祸患势必得到平定。

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做,尤其是要脚踏实地,直接让陕茜几百万百姓致富那是信口开河,在诸多利好政令的联合作用下,糊口的愿望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幺鸡当然不会放心,什么事都要筹谋仔细,才能事半功倍:“百姓可能会对新型作物心生疑虑,这点陕茜各地官员要耐心讲解其缘由,本宫也会下令印刷种植土豆和地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而且要鼓励田农种植这两种作物,由朝廷免费提供种子,在相关人员的监督下,第一年,每种一亩,就奖励该田农一钱银子,多种多得,不设上限。只要首年能有收获,看到了切实的好处,余下田农们的积极性便会有效调动起来,无须知县督促,便能广为种植。爱卿还要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兴修水利,陕茜本就缺水,若是不能将降雨降雪收集起来,那便是天大的浪费了。倘若关中地区的水网不受大旱的影响,还可以开辟多条水渠,实施南水北灌,用陕南之水灌溉陕北旱地。具体情况则由爱卿实地考察,由工部水利专家进行论证,务必审慎严谨,可以成行的话,由朝廷拨款。各地都要兴建蓄水池,夏天若无降雨,则可将冬天的积雪填进去,待春天融化便是一池水。”

让左懋第带着一群快饿死的百姓仰着脖子求雨,那简直就是个笑话,求人不如求己,有这工夫都能多修点水利设施了。

水池好修,每县都要修,修好之后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只要天上掉下来的,不管是雨、雹还是雪,成吨的收集起来都是宝物。

水渠难修,但也要摸索试探,虽然耗资巨大,可建好便能福禄数十年甚至数千年,比如都江堰工程。

等准备充足,老天还特么不给力的话,那就直接挖开黄河,把柠夏那边的塞上江南变成塞一片西北……

听到太子的计划,左懋第不禁暗自赞叹起来,太子年纪虽小,可毕竟得到了仙界太祖的真传,所下政令均十分周密,比朝廷里老成持重的大臣还要妥当。

幺鸡伸出小手,示意左懋第平身:“爱卿切莫激动,本宫还没提及让陕茜府库存银曝增的项目呢!”

这番话把薛国观和孙传庭心里的好奇心都给勾起来了,太子若是开了金口,那便不会是妄谈的空话,定会语出惊人。

“进朝,遣人把那个木桶般过来!”

幺鸡让工匠做了一个准椭圆型的大木桶,外形就跟装红酒的酒桶差不多。

“爱卿看见了吧,只要装满一桶石油,从陕茜运到京城,本宫就五两银子!”

本来想说三两,不过路途遥远,运油的工人风餐露宿,也很不容易,还要担心起火爆炸,姑且涨到五两吧。

左懋第起身见到这个物件,脑子里还有些奇怪,听到太子设置的赏金,不由心动,可陕茜哪来的甚么石油?

幺鸡瞧见他的表情,便解释道:“汉代班固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便记载上郡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宋代沈括也对同一地区作了考察和研究,并在《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述,提出了‘石油’这个词。火油便是从石油里面提出出来的,用于照明和燃烧用的油。”

这个木桶里面有个刻度,装水只要达到刻度,那便是一百公斤,油的密度比水轻,装油重量接近一石。

东汉的高奴县就是明代的延长,由于埋藏深度很浅,延长油田是自古以来最易开采的油田,东汉、北周、北宋等朝代都有所开采,但规模并不算大。

太子说地这般详实,让左懋第有些惭愧,急忙补上:“殿下所言甚是,臣一时疏忽了,陕茜延长确有出此石油之记载。火油历来是守城利器,亦可用于百姓照明之用,若是大力开采,却能让百姓受益匪浅!”

既然太子有意,待政令一下,延长那边等待赈济的百姓不少,开采起来便容易多了,太子能开出这个价钱,不可谓不丰厚。

这年头有什么比采油更容易赚钱的呢?

幺鸡还不忘继续刺激左懋第:“爱卿能运抵京城一万桶,户部便支付五万两纹银,运抵十万桶,便可得五十万两!二十万桶便是一百万两,不设上限,就看爱卿能调动多少陕茜百姓采油了!”

左懋第很激动,毫不夸张地说,延长油田简直就是一座金矿,一年就能为陕茜府库入账百万两银子。

而户部尚书李待问比陕茜巡抚还激动,太子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户部就没了一百万两银子,换成谁能受得了?

户部太仓现在也就三百余万两银子,查抄的家当还没被折现,又要支应陕茜赈灾两百万两银子,在此之前山栋筑城的款项还没兑付,李待问已经快要焦头烂额了。

即便真能运来二十万桶,那也就是一万八千吨油,刨去军事用途,分派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就不剩什么了。

辫子里面最厉害的不是身披三层甲的重步兵么?

给他们每人一桶油试试,保证被红烧地妥妥的!

刀山不见得能安排好,但是有了延长油田,战场上的火海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哪只辫子觉得自己刀枪不入保温耐烧,那就跑过来试试呗……

本宫长这么大,就从来没见过不怕火焰喷射器的敌人!

别的先不说,本宫很是好客,先给你们备上一万桶油,就怕你们到时候不敢过来!

幺鸡根本就不心疼钱,给户部尚书算了一笔账:“李爱卿可能在心疼银子吧?不妨这么一算,东虏入关劫掠,哪次不是掠走上百万两银子?朝廷用一百万两银子买二十万桶油,怎么也能烧死烧伤几千东虏吧?本宫以为只要用于保家卫国,哪怕花钱再多,也是值得的!再者说,以工代赈就是要广纳劳役,这一百万两银子花在陕北,实则花得其所!”

我特么宁可把银子都买油了,也不让你们抢去。

与其白扔一百万两银子发粮救济,吃完就没了,你这起码还能见到二十万桶油呢吧?

谁觉得此法欠妥,谁就说个比这方法还好的出来。

李待问知道这一百两银子是保不住了,也就妥协了:“殿下如此解读,利弊分明,使得愚臣顿悟,再不敢有反驳之念!”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赈济陕茜若不用此法,那就等于朝廷需要连年补贴,西北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无底洞,那是太子无法容忍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