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3章:昏君崇祯

明末黑太子 第3章:昏君崇祯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6:18:36 来源:笔趣阁

“烺哥儿饿坏了吧?”大约半个多小时以后,漂亮母后方才姗姗归来,看到床上嗷嗷待哺的懵懂长子,心中尤为心疼,微微侧倾臻首,对身后的内侍面带微愠地喝声命令:“还不快上御膳!”

话音未落,便有数位年纪不大的小太监从外面鱼贯而入,每人都端着托盘,低垂脑袋,未敢言语,动作轻缓地摆好菜品便径直退下。能给坤宁宫送餐,也是他们的福气了,哪怕主子因为可口饭菜夸奖上半句,由大太监转述,他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受用。

朱慈烺问道香味便下了床,走到近前看了看面前的一桌菜品,不禁有些难以评价,因为菜码实在是太袖珍了,这尺寸完全是给幼儿园小朋友们量身定做的。

一小碟豆腐(两块豆腐),一小盘白菜(只是一大片绿色的菜叶,没有梗),一小碗鸡汤(里面只有一块肉),一小碗瘦肉粥(目测瘦肉丝不超过十根),一小盘黄色糕点(两块),还有一小碗不知道是什么食材做成的羹。

就这点菜品,还是迷你型号的,貌似后世任何一个服务员都能一次上全了,动用六个小太监给自己送餐,真是皇家气派呀。看容貌,人家还稚气未脱,就进宫当御用送餐小哥,于心不忍的话,一会儿让母后打赏他们每人五两银子好了。

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太子爷只好嘟着小脸,有些为难地说:“……母后,这貌似有些稀少呀,儿臣若是吃了,母后岂不是要忍饥挨饿了?”

妙妇听了大为感动,虽然大病初愈的烺哥儿不似往常活跃,可心里还惦记着自己,露出慈爱的笑容,温婉和缓地说:“烺哥儿有心了,母后未感饥饿,烺哥儿快用吧,若是不够,再遣人上膳便是了!”

朱慈烺显得很不高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郑重其事地表示:“母后未动分毫,儿臣岂能独用?若是母后不用,儿臣亦不用!”

然后就气鼓鼓地撅起小嘴,两只小手拄着大腿,用静坐的方式表示抗议。百善孝为先,在自己满血复活之后,先博得母后的好感是极其重要的。

喜儿见到太子执意要与娘娘一并就膳,便适时地插了一句:“娘娘午膳便未食用,千万保重凤体!”

若是旁人如此提醒,难免会引起皇后的大不悦,喜儿是其贴身侍女,多嘴也是出于好心,所以主子并未大发脾气。

“圣上龙体……”妙妇刚想说出“欠安”二字,后面接着说“本宫尚无食欲”,又想到长子还在面前,提起此事颇为不妥,便欲言又止。

朱慈烺本来还想找机会打听甩锅皇帝的事情,这下总算是撞到自己枪口上了,绝不能就此错过,顿时瞪大了眼睛,装出一副孝子的模样追问道:“母后,母后,父皇如何了?”

妙妇用洁白的贝齿紧咬朱红色的樱唇,脸色微变,双眸闪动,心里着实后悔刚才说出的几个字,见到儿子催促,又不得不说,迟疑了几秒钟,才如实道来:“烺哥儿,御医说你父皇尚需静养!”

自从爷俩在乾清宫门前赏雨被雷劈,不省人事之后,周皇后无时无刻不在祈祷夫君和长子尽快醒来,如今烺哥儿顺利度过此劫,虽头脑有些迟钝,可还算是安然无恙,不知道万岁爷何时才能……

朱慈烺立刻明白了妙妇亲妈所言之意,甩锅亲爹的病情应该跟自己之前的情况类似,或者说一模一样才对,若是陷入长期昏迷状态无法自拔,不啻于一位崭新的植物人,对大明社稷,乃至千万百姓来说,或许还是件大好事呢。

一般说来,大家都公认崇祯是一位勤勉有佳的皇帝,想要在大厦将倾之际来力挽狂澜,可惜由于内忧外患,最后功败垂成,国破家亡,除了独臂神尼——长平公主之外,全家都舍生取义了。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崇祯是位明君还是位昏君呢?

从古至今,昏君的品种有很多,但普遍具备三大性格特征——刚愎自用、偏听偏信、刻薄寡恩。

自登基大宝开始,崇祯就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下旨命令,然而事实总是与他的设定偏差极大。

他认为驰援京师的袁崇焕有谋反的迹象,便将其下狱乃至凌迟,丝毫不考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即便袁崇焕如后来的年羹尧之流,也应当像雍正一样,等打赢了再秋后算账。

他觉得大败李自成的孙传庭侍宠而骄,便将其下狱三年,在此期间,李逆势力急速膨胀,最后变得难以遏制,直至大军一举攻破京师,导致延续了两百余年的大明江山就此败亡。

他断定权势熏天的魏忠贤欺下瞒上,就立马给砍了,从而让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矛盾,变成了皇帝与后者的冲突。面对东林士人们的群起而攻之,自己又无力招架,想收工商税,又不敢下令,只能去欺负无权无势的贫苦百姓,最终导致西北暴发了大规模叛乱,殃及全国。

不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且欺软怕硬,恃强凌弱,在崇祯临死之前都是如此。

在去年阻击清军入塞的作战中,崇祯对“颇为知兵”的太监高起潜极为信任,任命卢象升督师,却将兵权交给宦官,而高起潜消极避战的心态早已昭然若揭,迫使卢象升不得不率五千天雄军与三万建州铁骑血战到底,直至战死沙场,使得明廷又折一员猛将。

更早的时间段,另一员能征善战的将领曹文诏对农民军屡战屡胜,却未获得相应的嘉奖。仅仅因为对清军作战不利,就被定罪充军到边境地带的卫所,此举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从戴罪立功到最终战殁,曹文诏所率兵力居然比卢象升还少,仅有三千人。

而袁崇焕在上任之初所宣称的“五年平辽”计划,居然能让皇帝陛下大喜过望。殊不知没有神宗时期的国力和军力,却想快速达到神宗晚期的战略目标,这是何等的儿戏之言?对于完全背离了势态事实的空头支票,依然可以得到崇祯的力挺和支持。

能做到如此地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崇祯的智商低于常人,置当下双方军力于不顾。要么是袁崇焕实在是太能忽悠了,是典型的二愣子诓骗大傻子。对于皇帝本人,说到底,就是只喜欢听爱听的奏报,哪怕其他大臣都认为此计不可能成功,却依然能够让崇祯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十足的自欺欺人。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更换了差不多五十位内阁大学士,十四位兵部尚书,罪杀或自杀的督师和总督超过十位数,巡抚挂掉的数量与前者不相上下。

只要战事不利,皇帝对“昏庸无能”的大臣便毫不手软,轻则怒斥、下狱,重则砍头、凌迟,残忍程度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位暴君。

最可怜的就是兵部尚书陈心甲,受皇帝之命与清军议和,事情被揭发之后,却成了上级的替罪羊,背负骂名不说,不久便被斩于市。

难怪有人说,崇祯的头号敌人既不是清军,也不是乱民,而是兵部尚书,二者是彻头彻尾的相爱相杀……

魏忠贤对官员做过的事情,崇祯基本上都做过了。更让人咋舌的是,九千岁没干过的,万岁爷也干过了!

昏君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行为特征——任用奸相!

这是任何人都无可辩驳的事实,因为崇祯任命的首辅大多都是自私自利、排除异己之辈。

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温体仁任首辅(宰相)八年之久,然而崇祯做梦都想不到,被他极为器重的内阁首辅,实际上却是一个为人圆滑、老谋深算、搬弄是非、误国误民的大奸臣。

当初为了搞掉比自己入阁呼声更高的钱谦益,直接在文华殿揭发其结党营私、收受贿赂。面对同僚指责他所作所为与钱谦益无异,温体仁又控诉对方是挟私报复,骗得崇祯信以为真。

钱谦益没机会进入内阁,周延儒饱受温体仁的排挤,并不是这两人忠君爱国,不懂官场之道。而是温体仁比他俩更奸诈、更狡猾、更懂得如何讨取皇帝的欢心。

就是这么一个对大明社稷毫无建议的首辅,却长期得到崇祯的宠信,比胡亥用赵高,杨光依赖宇文化及又好到哪去呢?

胡亥、杨广都被定义为十足的亡国之君,那么同样重用奸相的崇祯,是个什么玩意?

要是像只知道吃肉糜的晋惠帝那样的傻子也就算了,公认勤勉的皇帝总不能也是个白痴智障儿吧?

只有智障儿才会接连任命温体仁、周延儒、陈演之流,别忘了中间还插着当下首辅薛国观,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彻头彻尾的奸臣。

在崇祯主政时期,诸如大学士韩爌这样克己奉公的首辅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类似温体仁的货色。

这么看起来,大明最后一个皇帝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瞎子,连最基本的识人之能都不具备。

以崇祯的智商,根本就分不清楚谁是奸佞,谁是忠良!

这种蠢货越是勤奋,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就越大。

勤奋到把自己玩驾崩,这也算是千年来的第一人了!

知道“大虫子”驾鹤仙游的消息之后,千万百姓定然会喜大普奔。

所以……

“甩锅爹,为了大明,您就在床上多躺会儿吧!”

朱慈烺只是心里这么想,没敢当着漂亮母后的面说出来,不然非得发生惊天动地的事情不可。

但作为史上最能甩锅皇帝的长子,自己是不是要干点什么呢?

免得几年之后连粥都没得喝,那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