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215章:大获全胜

明末黑太子 第1215章:大获全胜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顺鸡与多尔衮并非不懂军事,正相反,整个西方世界,所有元首与统帅加起来,懂得的陆战方面的内容也并不比这两位多多少。

当年在东方世界,大清王师与蛮明军队几乎打过各种战役,对于愈发被动与最终失败的原因也是心知肚明。

没有战略眼光,断然不会决定仿效当年的耶律大石进行西征。

好在冒险成功了,没让那诡计多端的魔童将大清消灭在东方世界。

学费是无比昂贵的,但也让大清高层学会了用战略眼光看问题。

眼下的确可以坐山观虎斗,让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城下拼个两败俱伤。

大清王师完全不用损失兵力,然而一旦这么做,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奥斯曼北上与西进皆受挫,且损失太多兵力的话。

不但会使其元气大伤,很可能痛定思痛之后,将扩张的方向重新调整到黑海与里海沿岸地区。

大清不想与奥斯曼再起战事,就希望跟在奥军后面刮地皮。

此前王师在摩拉维亚与波兰境内的作战时非常成功的,顺鸡希望多打几次这样的牙祭。

此时帮助奥军扭转战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帮助自己,确保继续跟着奥军吃肉。

算是互惠互利之举,还能顺便消灭波兰的盟友,为王师今后消灭波立创造先决条件。

神圣罗马帝国出兵帮助波立,双方合并一处,王师就未必能够战而胜之了。

现在先在维也纳城外跟奥军一道消灭神圣罗马帝国的主力,往后其就难以出兵波兰了。

若是可以顺便捡到几十万人的武器装备,那就算是没白跑一趟了……

大清国在西方世界不是最弱的,但却是最穷的之一。

来到这边,也就没啥挑食的可能了,基本上战场上能带走的东西,都会带回去。

在东边捡不到,那就来西边捡!

都混到这个地步了,没啥不好意思的。

以胜利者的名义来捡,那是名正言顺的。

在里子和面子的双重利益驱使下,三十万清军骑兵仅用了不到五个冲杀回合,便将八万联军骑兵打得落花流水。

过半联军骑兵当场战死,沦为了遍地的“落花”!

由于采用的战术得当,加之兵力优势非常明显,清军这边死伤不到两万。

仅仅重创了对方的骑兵还远远满足不了多尔衮的胃口,己方倾巢而出,就是要一鼓作气,横扫战场上所有的敌人。

对方还有数十万步兵与奥军激战,在不遭受友军炮灰误伤的前提下,王师也会酌情逐步蚕食掉敌人的步兵。

打敌人的骑兵其实是比较容易的,双方拉开阵势,直接开冲就完事了。

然而对付敌人的步兵,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越是靠近奥军的阵地,弹坑与残骸就越多。

这就直接增加了清军骑兵集群突击的难度,故而博洛、岳乐、鳌拜、尼堪这四名主将都没有让所部人马轻易攻过去。

仅仅让檬古骑兵在方便的情况下,继续环绕目标放箭,将猎物困在当中就行了。

此时想实施大规模的突击行动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多尔衮让人打出信号弹,暂时放弃近战。

联军在失去了大部分骑兵之后,几乎沦为了一支纯步兵部队,更要命的是现在腹背受敌。

正面的奥军阵地有大量坦克与火炮,对方还有战壕与土墙作为掩体,过去其阵地是极其困难的。

背后则是比恶狼还多的清军骑兵,步兵一旦暴露在野外,没有掩体与树林保护,遭遇骑兵追击的下场只有一个……

想攻,攻不过去!

想退,退不下来!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手里紧握着望远镜,心里着急上火也无可奈何。

数十万清军骑兵突然参战,这完全是他计划外的事情。

在无法短时间内击败奥军的情况下,清军的参战对联军的打击是致命的。

除了驻守维也纳城内的八万人之外,利奥波德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这就意味着前方仍在作战的三四十万步兵,必须要靠自身能力来自保了。

要么继续向前,夺取奥军的阵地,利用对方修筑的掩体来对抗清军骑兵的包围。

要么就得立刻向后突围,不然早晚会被奥军与清军联手消灭在野外。

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面临的困难程度都差不多大。

利奥波德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定让部队立刻突围。

步兵冲出来还能继续参加保卫维也纳的战斗,这是最大的利好。

去进攻奥军的阵地的话,哪怕成功了,还是要面临清军骑兵的包围。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己方步兵抢占奥军阵地,然而对方调来了包围布拉迪斯拉发的部队。

这就等于出城围攻奥军的大军,不但损失了大量兵力,最终反而被清军与奥军联手包围了。

短期内,起码在开春之前,利奥波德是不可能调来援兵给被困部队解围了。

最近的友军也是索别斯基的部队,能不能及时过来还是个问题。

在看到象征着突围的信号弹之后,联军步兵总算是如释重负,不用再进攻该死的蛮族了。

面对堑壕战,己方的战车又无法继续前进,大家真是一筹莫展,这下可以不用送死了。

等火线上的部队撤下来,这才发现,外面的情况比之前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要不是外层步兵利用剩余的战车和残骸在奋勇抵抗的话,他们早就被清军骑兵给分割包围成一堆大大小小的战斗群了。

由于奥军在长时间被动挨打之后,随着联军的撤退,好不容易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正在享受,而且战场上的人造障碍物实在太多,并未发动全线反击。

这使得外层的联军步兵越来越多,来自背后的压力又非常有限。

主要是奥军的炮击,但炮火并未像之前那么猛烈。

联军步兵开始借助上千辆战车向维也纳城的方向进行突围,力求撕破清军的包围网,多路而逃。

对付敌军骑兵,小型加农炮很好使,排枪战术也是管用的,只要对方胆敢冲过来,联军步兵也不是好惹的。

联军步兵还剩下不到三十万,平均每两百多人才能分得一辆战车,这远远掩护不了步兵的突围行动。

少量的骑兵,规模在两千左右,眼下也只能依托战车与步兵进行突围,不敢再贸然过去与清军骑兵交锋了。

稍不留神,就会被对方一口吃掉,连逃出升天的机会都没有。

看清楚对方的动向之后,侯赛因决定放出所有骑兵,大约七万。

从几乎没有交战的南向出击,两路骑兵沿着战壕兜了过去。

缺少大量骑兵掩护的联军部队在野外面对奥军骑兵的突击,顿时变得首尾难顾。

原本还有些许战斗的念头,可随着奥军骑兵对其展开大规模的恣意碾压,也就被一扫而空了。

很多士兵都不再想要作战,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离开这个该死的鬼地方。

如此一来,指挥变得异常混乱,成组织的作战也就名存实亡了。

步兵们越打心里越慌,纷纷不听号令,开始乱放枪。

这对奥军骑兵的杀伤力是极为有限的,还能加速联军的崩溃。

七万奥军骑兵对付四倍左右的联军步兵,后者还有清军骑兵的牵制,兵力上的劣势就被盟友的助阵给抵消了。

加之奥军骑兵是兵分两路,近三十万联军步兵则分散在三个方向上。

前者属于在局部地区形成集中优势兵力,在平原上对敌人的攻击力是毁灭性的。

这时候联军残余的战车就明显不够用了,排枪战术也因为士兵无心恋战而无从发挥威力。

等奥军骑兵集群分成多路纵队攻入联军的临时防线,场面就跟被切成丝状的卷心菜一样无法收场。

大部分联军步兵作战单位的下场就是被对方分割、包围,乃至最终被歼灭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

清军没有轻易参战,因为害怕误伤,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现,就可能被友军干掉至少上千勇士。

多尔衮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哪怕此时不打,事后少分一些战利品,也不愿意直接搅和进去。

然而三十万清军骑兵在圈外放放冷箭,就足以让联军步兵望而却步了。

此前落败而逃的联军骑兵虽然重新集结起来,兵力有一万五千左右,也不敢轻易参战了。

利奥波德心如死灰一般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幕,让他难以置信,又无法改变。

自己的骑兵部队还能投入战斗,但明显扭转不了战局了。

留着这些骑兵至少还能保卫维也纳,此时再投入作战,势必会全军覆没。

一次损失六十万大军,这是帝国与家族都无法承受的。

尤其是骑兵与战车、火炮的损失,在短时间内是没办法恢复战前的数量的。

接下来,利奥波德已经开始着眼该如何保卫维也纳了……

在天黑之前,战斗已经基本结束。

奥军得到了约九万俘虏,余下的非死即伤,侯赛因对那些重伤的家伙根本就没打算收治。

利奥波德愿意接收,完全可以带回去,侯赛因只要能够从事苦力工作的战俘。

至于战利品,除了重要物品之外,侯赛因同意多尔衮将战场上敌军丢弃的火炮、枪支、盔甲等武器装备都带走。

不过火药必须全都留下,因为奥军在大战过后,由于弹药消耗惊人,必须就地取材,多尔衮表示理解,也同意了。

大清王师损失不到两万,其中战死约五千,五成是汉军骑兵,四成为檬古骑兵,只有约一成是八旗兵。

这是多尔衮完全可以接受的,只要八旗兵的战殁数量在一千人以内,那是役就算是己方大获全胜了。

侯赛因的手下还对清军大包大揽战利品非常不满,对此,侯赛因倒是不以为然。

解释说,如果不是清军及时出现,恐怕他们这三十五万大军,最终也会被利奥波德给强行吃掉。

那样的话,对方损失会很大,可损失的仅仅是步兵,开春就能补充到位。

己方损失的是包括骑兵、步兵、炮兵、坦克兵、飞艇兵在内的大量精锐部队,这么对子是绝对吃亏的。

奥库所部虽然还有二十多万人,可战斗力还不到己部的一半,完全就是一群不能打硬仗的乌合之众。

现在己方仅仅损失了大约七万士兵,就得到了一场大胜。

在一天之内便消灭了利奥波德的重兵集团,毫无疑问,自己是大赚特赚了。

保守估计是役歼敌数量在五十万左右,等于在双方决战时取得了七倍的战损比。

神圣罗马帝国再强大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再拼凑出如此规模的重兵集团了,接下来的战场主动权就归己方所有了。

可以说,在摩拉维亚、波希米亚、乃至奥地利地区,奥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进攻任何地方,而不用担心被对方给包围了。

因为对方的重兵集团都已经灰飞烟灭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比此前夺取克拉科夫还要有价值得多。

如果利奥波德不肯投降,也不肯放弃维也纳的话,侯赛因就只能围城打援了。

先派部队包围维也纳,然后挖掘环城壕沟。

自己不攻城,也不让守军轻易出来。

对方再调集勤王之师过来,正好可以让己部吃个痛快。

在拍摄过战场电影之后,侯赛因派人将影片与自己的亲笔信都送往伊斯坦布尔。

这下那些小人或许就再也说不出什么坏话了,如果还能说,那也无法蛊惑苏丹陛下了。

相信在看过大军将维也纳团团包围之后,苏丹陛下便会认为之前对武器装备的一切投资都是值得的。

对于清军的帮助,侯赛因在帐内设宴款待了多尔衮等人。

举杯畅饮葡萄酒的同时,还希望今后能与对方继续合作。

是役从战果来看,双方的合作便非常成功。

尽管事先没有制定双方的联合作战计划,但配合倒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

很明显,对方的主帅是个擅长指挥作战的聪明人,对方的部队也是一支能征善战之师。

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再解决了好战利品的分配问题,侯赛因就无需为其他事情费心了。

两人都相信维也纳之战是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哈布斯堡家族败亡的开端,而且无可挽回。

双方携手重创了这个横亘在中欧地区的障碍物之后,对清国进攻波立,以及奥斯曼接下来的西进都是很有益处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