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264章:老王驾到

明末黑太子 第264章:老王驾到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勋贵们这些天除了要安排去开滦那边督办矿厂事宜的人手之外,还在忙活着早日在京城开设面馆的事情。

七个人同时开店,貌似竞争力有点高,不过考虑到京城及周边有百万人口,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前来就餐。

每家店面也能有一千多人,这些光顾的人里只有百分之十是常客,那也是一百多人,加上散客的话,一天有五百人前来就餐,就足以让一家面馆里人头攒动了。

经过这些天的亲自品尝,勋贵们早就吃上瘾了,一天吃不到拉面,就开始舔舌头,等到太子说可以做御膳外卖的时候,众人都快要喜大普奔了。

外卖并不是卖熟面,而是拉好的生面和熟汤汁,送到各家的府上,让厨子们将面条下锅,再把面汤一热就行了,这比直接送熟汤面的口感更好。

虽然是顾客派仆人到宫外来取,但考虑到盛放器皿的成本,一碗面也要三十文铜钱,比未来在面馆就餐的价格要高出一半。

但勋贵们都认为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价格,经济又实惠,花这么点钱就能吃到御膳,简直是太划算了。

为了公平起见,保证父母、妻妾、子女都能吃上一碗拉面,每家一次都会下订至少三十碗以上,基本上都是一两银子打底。

每天都吃一顿的话,全年下来至多六七百两就打住了,对于财大气粗的勋贵们真不算什么,而且还响应了太子殿下就餐从简的号召。

目前尚膳监配送的客户只要是勋贵、大员以及商贾,总供有上百家之多,涉及三千余碗拉面,可是让好顿忙活。

现在光御厨里就有五十名年轻力壮的小伙计啥也不敢,就专门负责拉面,每人每天至少要拉五十碗左右。

为了针对天气逐渐炎热的情况,某太子还开发出了打卤拉面,就是拌肉酱的过水面条,客户可以根据气温自行预订,只要事先跟御厨们说好就行了。

这件事还是首辅大人牵头,因为首辅是陕茜人,很好吃面,对于拉面更是视若珍宝,加上刚被太子抄完家,也不敢继续得瑟了。

对年入五六千两银子的薛国观来说,拉面价格倒是不贵,而且味道极好,加之是太子从仙界得来的饕餮美食,身为首辅自然要鼎力支持才是。

在薛国观的命令下,薛府每两天就要吃一次拉面,刨去简单的早餐不算,就是平均每四顿饭就有一顿要吃拉面。

让薛家上下感到奇怪的是,自己怎么感觉好像永远都吃不够这拉面,只要闻到那股特殊的香味便会口舌生津。

薛国观明白其中的奥妙就在这秘方里,但太子是决计不会轻易对外人透露的,这可是赚钱的根本所在。

要是能在京城开这么一家面馆,那一定能够人满为患,堪称日进斗金,薛国观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

可考虑到自己身为首辅,女儿极有可能成为太子妃,这种身份去开面馆,就有些有损皇家颜面了。

如果在陕茜老家开这么一家面馆,或许还差不多,不过此事尚须从长计议才是,万不能襙之过急。

幺鸡仍然在命令张国元要有条不紊地培养拉面团队,从主厨到伙计,都要精心挑选,只有经过数道考核,才能够出徒。

达到出徒的标准的人,才能享有被挑中去宫外开设的面馆里工作的机会,否则就等着一辈子都在宫里做拉面吧。

一家买断式拉面馆,就能为自己进账五千两银子,还不用上税,这买卖真是太划算了,想办法找一百个接盘侠,那就能落袋五十万两的巨款。

不过收了勋贵们的三万五千两银子,就等于将老城这边的拉面市场送给他们了,再想开店的话,就只能在新城那边了,或者开发更远的天金以及保定。

在那两个地方希望可以挖掘出四万两银子,照此类推的话,拉面店真能辐射全国的话,赚取五十万两银子的目标还真有可能实现。

“殿下,锦衣卫已将王在晋请到宫外候命!”

幺鸡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愣,这也太快了吧,从京城到老王头的老家太仓,可是不下两千里路。

刨去中途歇脚,以及说服老王头同意拖家带口北上面圣,锦衣卫打个来回就用了大概二十四天不到。

这带队的小朋友很有效率嘛,如果老王头全家都安然无恙抵京的话,本宫可是要狠狠地表扬一下滴呦~!

“赏总旗五百,不,一千两银子,小旗每人三百两银子,余下众人,每人五十两!”

前去有请老王头的锦衣卫总供有五十人之多,主要是为了保护老王头一家老小的人身安全。

不过能够这么快就返京,多半走的是海路,海上几乎没有什么海盗,因为最大的海盗郑老屁已经归降朝廷了。

太子一动嘴,将近四千两银子就撒出去了,这在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下面办差的当然是喜不自禁。

能够行动如电,也必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所以锦衣卫赚得也是辛苦钱,某太子不会难为麾下用心办差的这帮狗腿子。

“老朽王在晋!叩见太子殿下~!”

内侍领进来一位眉发皆已花白,面相大概年逾古稀的老头,不过看其身形步伐,貌似筋骨还算硬朗,一定会让鄙视其老迈的冯元飙有些抑郁。

老王头身着一席灰衣,连方巾都没带,就梳了个发髻,其间系了根发带,今番即使来面圣,表情也是波澜不惊,好像早已司空见惯。

这位经过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是名副其实的股肱之臣,如果某太子再发布的年号的话,估计王在晋能活活靠死一大批渣明的皇帝……

自称为“老朽”,就说明心有怨怒,要借题发挥一下,就像刚出来的孙传庭,自称“罪臣”,其实就是对其被下狱心有不甘,冤苦无处申诉。

幺鸡见到老王头要下跪请安,急忙上前搀扶,可不能让这货真的跪下,万一站不起来了,还得让御医过来诊治一番:“王爱卿快快请起,不必如此多礼,想必路上舟车劳顿,身体疲乏,莫不如今日暂且歇息,本宫会安排一处府邸,让爱卿一家先行住下,明日来行前来商议如何?”

别说是老头,就算是年轻人,这下子坐船两千里,也得被折腾个好歹的,古人能吃苦,但对于七十岁的老头来说也是一次煎熬之旅。

王在晋用带有苏南口音的普通话,故作落魄之状,老气横秋地说:“老朽已被削籍,万不敢入住府邸,只求一客栈,能落脚便可!”

老王头在万历年间为布政使,相当于巡抚,在泰昌年间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右佥都御史,到了天启年间升至辽东经略及兵部尚书。

结果在崇祯二年被一撸到底,这可不是形容词,老王头不但被致仕,还被削籍,距离最低的流放只有一步之遥了。

幺鸡知道老王头心里这口气不会轻易咽下去,便和颜悦色地说:“王爱卿不必妄自菲薄,爱卿乃是四朝元老,当朝栋梁。前番往事乃是父皇误信谗言所致,今袁某业已伏法多年,孙某御敌时舍生取义,本宫代父皇向爱卿致歉,还望爱卿念及本宫年幼,宽宏大量,莫要计较。”

这件事经过这么多年还未曾了结,君臣有隔阂是必然的,老王头即使跟随锦衣卫北上,也不代俵会轻易同意履新,多半是看在还有家小的份上所作出的妥协和让步。

或许真是此事已成过往云烟,当事人先后殒命,王在晋无法实施报复,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之色,便转而提及另外一件要紧事:“殿下信中言及陛下仙游,可否属实?”

若是皇帝春秋正盛,他是决计不会来京的,太子遣锦衣卫送信,想必是十万火急,老王头反而要来探望了。

真若如此,皇帝无法临朝,孤儿寡母难免会遭到朝野攻击,作为老臣,虽然被削籍,今番若能负起,定要力挽狂澜。

幺鸡轻轻地点点头,旋即应允,这事是世人皆知的,没必要对老王头一个人隐瞒,而且《京师日报》的第一期也刊载了,估计连流寇都很快会获知这个消息。

“老朽可否前去觐见?”

王在晋还要进一步确认情况,进内城之后,一路上车水马龙,并无禁止百姓披红黛绿,宫城亦没有挂出丧旗,说明皇帝健在,并无驾崩。

不过并不排除其他可能,譬如太子发动兵变,将皇帝囚禁,不过考虑到太子方才黄口之际,其他皇子比太子还小,除非是武将发动兵变,否则这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幺鸡自然不会阻挠对方的要求,而且能上殿的文臣武将,每周一上朝之前,都要去寝宫先行探望一次植物人皇帝,算是以安众心,表明皇帝仍然苟活着,让大家不要胡思乱想。

某太子让喜儿去坤宁宫通知漂亮亲妈,得知王在晋面圣之后,周皇后只得从麻将桌上抽身前来,见到正主,言辞恳切蒂希望对方可以帮助太子安顿辽西,此地乃是大明之命门。

在太子自行致歉之后,亲眼见到了人事不醒的皇帝,又得到了一脸愁容的皇后的恳请,老王头即使之前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出了宫门慨叹了一声,算是将往事作罢了。

当年的诸多当事人里,只有躺着这位还算健在,其他多半都已化为尘土,如今物是人非,一再追究,又能如何呢?心中徒生哀凉之情而已。

王在晋也明白自己继续倔强下去,只能让厉兵秣马的东虏坐享其成,陛下驾鹤仙游,皇后无法亲政,太子尚且年幼,朝廷危机四伏,他若不挺身而出,便会成为千古罪人。

“爱卿尚未用膳吧?不如先行用过,再行商议吧!”

让七十岁的老头风尘仆仆地从苏南跑过来,还让人家饿肚子,那就太不人道了,皇帝不差饿兵,好歹也要让人家吃饱了再说。

王在晋这次没有坚持,因为早饭就是在车上垫巴的烧饼,午饭再不吃的话,身体多半扛不住,也就暂且从命了。

考虑到老王头来自鱼米之乡,对于面食可能有些不对胃口,所以某太子特意上御厨给这位老爷子做了卤肉饭和蔬菜汤,而且特意多做了一些,遣人为其家人送过去。

老王头特意慢条斯理地吃了半个多小时,幺鸡也不让人过去催促,看得杨进朝都有些上火,这分明就是在刻意怠慢圣上。

待老王头吃饱之后重新过来,才略显和善地说:“此番殿下遣老朽赴任辽西,老朽有三个条件,殿下若是应允,老朽便可上任!”

“大胆!”

杨进朝实在是忍不住了,没等太子发话,就先行喝叱这个不尊礼数的老家伙。

“不得无礼!”

幺鸡一皱眉头,杨进朝就像一条听话的哈巴狗一样不吭声了。

“王爱卿但说无妨,只要在朝廷的承受范围之内,本宫自然竭力答应!”

老臣都有脾气秉性,王在晋能赴任辽西,多半是为了争当年那口气,孙承宗完不成的任务,他过去就能做到。

王在晋根本就无视杨进朝,连皇帝的亲随内侍王承恩见到他,都得礼让三分,于是便道出了自己事先想好的条件:“既然如此,那老朽可说了。其一,辽饷每年不得少于四百万两。其二,辽西兵马皆由老朽差遣。其三,殿下不得轻易撤换老朽。”

辽西总督的权力不能低于当年的辽东经略,这是王在晋的底线,否则过去当个有名无实的巡抚,那便是虚度光阴了,还不如在家颐养天年算了。

他说的这些都不是什么难题,幺鸡只是在心里想了一遍,便点头答应下来:“此三条皆可应允!”

朝廷可不必以前了,户部可是有了上千万两的存银,直接让老王头带去四百万两赴任都是可以的,不过暂时还没这个必要。

听到太子应允,王在晋略显黯淡的眼神终于瞪大了一圈,亮光顿显,追问道:“殿下可是当真?”

老王头刚刚抵京,还不知道这些天来发生的奇闻轶事,不然也不会开出这么低的条件了,要是知道了,肯定会进行上调的。

幺鸡神态轻松,微笑地应对:“君无戏言,当下朝廷焕然一新,太仓还算充裕,饷银之事全然不成问题。本宫将每年足额给予爱卿四百万两饷银,粮草另算。计划用二十年时间平辽,五年防御,五年僵持,五年进攻,最后五年逐步收复失地。”

光是饷银,二十年就需要八千万两,算上通货膨胀的话,那就得上亿两银子。

所以说,朝廷没钱的话,所谓的“平辽”就只能玩兵棋推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