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173章:立储之争

明末黑太子 第1173章:立储之争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目前厂卫只能暂时确定下毒者为御厨邢有恩,同谋是杨安和花雨露,至于是否有其他人牵涉其中,还在调查之中。

但与邢有恩一并料理皇室膳食的御厨,连同其家人都已经被下狱了,只是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尚未用刑而已。

按照大明律例,下毒御膳的罪责等同于犯上作乱,更何况这次是真得手了,不是甚子下毒未遂……

敢往主人的膳食里下毒,这样的厨子谁敢用?

哪怕皇太后对这些人网开一面,其下场最好也就是去草原那边挖矿至死了。

内厂提督太监李凤翔负责审理这群厨子们,原本是打算用供出一人、全家释放的法子来得到口供。

结果一群厨子为了活命,居然开始互咬了,从而使得李凤翔根本分不清诸多口供里哪部分才是真的。

短时间内是无法鉴定真伪的,这群人为了活命,哪怕被用刑,也会一口咬定自己的口供,因为做伪证也是要被处决的。

尚膳监的负责人张国元晚节不保,自然也被收押了,但皇太后念起多年兢兢业业,此前一直没出事,也没过于为难他。

后邸被弄得风声鹤唳,都不敢用御厨做饭了,每个宫都用侍女开火,味道是差得多了些,但起码可以保命。

皇太后的坤宁宫和昊菁皇帝与其后妃们所在的仙宫,也是由侍女做饭,做完她们先吃。

然后给狗吃,过了一个时辰都没事了,贵人们再用膳。

不想挨饿,就只能凑合吃点军用口粮来果腹……

按照皇太后的懿旨,陆地所有边关暂时全部关闭,渤海舰队与黄海舰队一起出动,外来舰船暂时只需进,不许出。

礼部已经照会了各国大使,表示由此所带来的损失,大明方面会用土特产来弥补,希望对方能够理解。

在送给每位大使价值一万银币的代金券之后,知道实情后的大使们自然愿意帮这个忙,毕竟是特殊时期。

不配合也不行,对方皇帝都快挂了,一旦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被激怒,到时候任何作死的人都不能活着离开明帝国!

由于得到了价值一千万银币的通缉令,故而港口与关隘的官兵全都在筛查嫌疑人,万一抓到嫌犯那就发了……

三只嫌犯的照片和指纹在吏部都有档案,此前已经利用印刷厂大批量印刷,发往周边各地的官府和驻军。

更具最新的悬赏令,只要抓到一只嫌犯,便可领取高达五百万银币的赏金。

故而此时不管是官吏还是将士,甚至猎户、镖师、地痞等,都加入到了搜捕嫌犯的行动之中。

现在最着急的就是内阁与内侍,尽管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团伙,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开始携手合作,力图尽快破案。

原因很简单,一旦崇祯帝北归,还能用北廷的内阁与内侍么?

更何况这位爷此前的作派,让两伙人都不甚满意。

哪怕定衷王朱慈炯或者皇长孙朱祥堂继位,都比五皇子或者崇祯帝要好得多。

定衷王是皇太后的次子,朱祥堂是皇太后的长孙,五皇子可是田贵妃的儿子。

崇祯帝若是执意让五皇子做继承人的话,那么在定衷王与皇长孙都健在的情况下,皇太后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数万东宫卫队与周边驻军也不会同意,因为变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在皇后薛婉晴的指使下,指不定会做出甚子惊天动地的事情……

天津守将马威,也就是前守将马爌之子,在马爌病故之后,昊菁皇帝念及旧情,便让其子承父业。

已经得到了密令,一旦崇祯帝的銮驾登岸,尽量请入城内歇息,要竭尽所能服侍好銮驾。

这不是让马威尽可能地讨好崇祯帝,而是要拖时间,拖地越长,功劳就越大,事后薛婉晴会论功行赏。

銮驾不论是走海路还是漕运,一定会经过天津,这是第一站。

第二站便是通州,跟天津医药,这是铁路与漕运的双重节点。

在李成栋退役之后,其子李元胤,也是昊菁皇帝的门徒负责率部镇守此地。

未得命令,李元胤还不敢干出弑君之事,毕竟这是尊师的父皇,但扣下銮驾是肯定敢的。

如若銮驾皆不走此二地,而是从陆路官道直抵北都城下,那就要用上第三招。

先跟崇祯帝谈判,然后再请其入城!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算是情非得已。

北都周边驻扎着超过十万大军,崇祯帝若是让田贵妃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等于废了皇太后一脉的子嗣!

这十多万大军都是昊菁皇帝亲手培养起来的,尤其是战斗力最强的东宫卫队,届时这个结果焉能让他们满意?

前驿卒李逆就是因为崇祯帝裁撤驿站而参加叛乱的,万一崇祯帝又旧病复发,所产生的破坏力可是远胜当年……

故而在得到皇太后与皇后的同意之后,首辅堵胤锡不得不顶着被另一位皇帝破口大骂的风险,打算在城外事先约法三章。

崇祯帝同意的话,一切都好说,否则,那莫不如先由皇长孙朱祥堂监国。

起码这位在科学院学习多年,上面还有皇太后和皇后管着,不会上来就发布一通胡乱的旨意。

“杨郎,眼下该当如何?”

“继续向南,去往南廷所辖的某处港口,若是监管松懈,你我便可直接出海!”

杨安本来还想往北跑,找机会出关,可转念一想,港口已然如此,关隘自然也会严加防范。

与其难以,倒不如直接去往南廷境内,只要抵达江南一带,拿出足够多的银子,怎么也能找艘船出海。

哪怕不是直接去往南洋,甚至印度的,先抵达东番,再换船去南洋,便可以逃出升天了。

用了三天时间,两人便抵达了山东境内,只要昼伏夜出,小心上路,应该不会引起注意。

只是他们不知道,济宁以北地区,已经全部得到了消息。

北都与济宁有电报线缆连接,只要线缆不出问题,那么位于漕运中段节点的济宁会在几分钟之内得到消息。

运河沿线驻军的反应自然是非常迅速的,但是消息传往山东腹地的速度就要慢许多了。

这也导致了在各地驻军反应过来之前,杨安与花雨露便已经进入山东,成了漏网之鱼。

山东的人口很多,但主要集中在运河沿线与半岛一带。

杨安专挑少有人走动小路南下,只要穿过山东,抵达南直隶东北部的海州(连云港),便可以直接出海了……

北廷与南廷是有沿运河铺设的线缆相连的,用电报传递信息非常迅捷。

当初北廷负责铺设北直隶与山东两地的线路,南廷则负责山东以南一直过江到南都一线。

电报线沿途都有驻军负责保护线缆安全,线缆周边都有警告牌子,图文并茂,凡是切割线缆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处决。

由于线缆的北端的发报权被控制在军机处手里,眼下皇太后下谕旨不准发报此事,谁敢擅自向南廷发报,便会被立即下狱。

南廷只能通过安排在北都的人来传递信息,进而得知此事,这速度就慢得多了,尤其是在北都城许进不许出的前提下。

所有南廷派来的官吏,都在吏部有注册,安插的细作想出城的话,任何理由都行不通。

你要若是家有患病老母的话,厂卫会派人过去查看,真是符合实情,还会接到城里来救治。

反之,那就可以先行入住诏狱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厂卫的诏狱里还从未如此热闹呢!

不光是厂卫这边,连大理寺、都察院、刑部这三个衙门里,能关人的地方都羁押了大量嫌犯。

有仗着“灯下黑”,躲在北都的逃犯,这下全都被在城里进行拉网式搜查的厂卫给收拾掉了。

现在不管是否与皇帝中毒之事有所牵连,只要身份信息有问题,一律先行收押,然后再逐一排查。

谁要是敢反抗,那就肯定是有更大的嫌疑了,厂卫与驻军倾尽全力,都要将其缉拿归案!

由于李元胤是昊菁皇帝的门徒,尊师出事,自己又无法前往北都,便在驻地通州大肆搜捕嫌犯。

要求所部将士挨家挨户搜查,百姓家里的米缸、水缸、灶坑、马厩,甚至鸡窝都不能放过!

万一抓到嫌犯,那就是为尊师报仇雪恨了。

万一被旁人抓到嫌犯,还是从通州逃出来的,李元胤也只能自裁谢恩了……

百姓们对此倒是非常配合,毕竟昊菁皇帝算是大明自开朝以来数得上的好皇帝了。

不但打败了东虏和放牧的,让大家再也不用担心被洗劫,而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此时有歹人胆敢谋害如此好的皇帝,那便是丧尽天良,应该被千刀万剐了。

至于搜捕期间,是否有公报私仇或中饱私囊之人,现在还顾不上他们。

“依首辅来看,朕该当如何?”

等消息传到南都,距离事发经过过去了十七天时间。

崇祯左思右想,还拿不定主意,故而找来了首辅瞿玄销商量。

瞿玄销也就是已故前首辅瞿式耜的长子,不过现在也已经快六十岁了。

“此事乃是陛下家事,臣不敢……”

“时过境迁,朕也已然是花甲之年,自然不会如当年那般雷厉风行了!爱卿直言无妨,朕皆恕你无罪!”

“……臣斗胆,敢问陛下可想北归否?”

“不瞒爱卿,朕有此意,亦有顾虑!”

“依臣看来,陛下可北归,然不可立皇贵妃之血脉为继!”

瞿玄销继承了其父的头脑,对于皇家与官场的诸事,可谓是一目了然。

“哦?是何缘由啊?”

崇祯的确想过召回缅王,待自己百年之后,便由其继承大统。

“陛下之长子与次子,皆为皇后所生。今长子虽遇事,然留有子嗣,皇长孙业已成年,北廷上下必然视其为国本。如若不行,还有定衷王,虽远在西方,可据说两年之内必归。陛下若欲立缅王为储,则必然与北廷甚至皇后之诉求相矛盾,北都周边驻扎王师十余万,或不会对陛下如何,但陛下欲立之人,只恐……”

瞿玄销认为崇祯帝回去,北廷那些人自然不会皇帝如何,毕竟是正统。

但皇帝要立田贵妃的儿子为首席继承人,那就算是动了对方的根本利益。

当年可是爷俩分家,各管八隅之地。

如今崇祯帝要是立缅王,就等于收回了当年的分家之词。

北廷八隅给定衷王还是皇长孙继承都可以,但就是不能给田贵妃的子嗣。

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对方手里可是有数十万王师精锐的!

真惹急了对方,直接派兵搭乘战舰,从南都城外登陆了!

“爱卿以为朕理应如何处理此事呢?”

崇祯想了想,倒是觉得瞿玄销所言有些道理。

定衷王也是自己的儿子,继承顺位肯定要高于缅王。

此子虽无才却好吃,可也有些自知之明,断然也不会把大明给折腾垮掉。

“陛下北归,可先答应皇后,立定衷王或皇长孙为储。若是陛下长子康复,则万事大吉,如若不然,便可依之前允诺行事。”

“……当真不能立缅王为储?”

“皇后手握数十万王师,存有上亿两军饷,军粮更不缺少。陛下欲立缅王为储,只需做好一件事即可!”

“哦?何事?”

“今后倒立行走!”

立缅王为储就是本末倒置之事,瞿玄销私下不好直接批评皇帝,只能如此解释,希望对方能够明白。

“……”

崇祯的确非常想立各方面都比定衷王强得多的缅王为储,但首辅也说了诸多困难,而且是实际存在的,自己也不好执意如此了。

据说那逆子还没死,也不知道具体情况究竟如何。

但只要那逆子尚有一口气在,效忠其的数万东宫卫队便不会投靠自己。

北廷上下若真被皇后控制,执意要立定衷王或者皇长孙为储,自己还真不好办。

对方不缺兵、不缺钱、不缺粮,想要说服势比登天。

眼下的情况是明摆着的,今后皇位的继承人必须从皇后一脉里挑选!

瞿玄销猜测,如今北廷那边尚未宣布皇位继承人,说明北帝多半还没驾崩。

反之,肯定会在南帝北归之前宣布皇长孙登基的。

缅王乃是田贵妃所生,这就意味着,只要皇后一脉未断,缅王就不可能登上皇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