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261章:分期付款

明末黑太子 第261章:分期付款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太子提及的办法,那自然是好办法,因为太子就是自己的准女婿,于情于理,于内于外,身为首辅的薛国观都会鼎力支持:“殿下英明,此法先行支应不高,却易得乔迁之喜,可解朝臣之急也,益处尽显,甚为精妙,定能感动百官。”

至于利息,贷款八年,年息不过百分之五,当真不高,累计也就是总贷款的百分之四十而已。

这贷款从哪里来,自不必多说了,而且以太子的秉性,不可能给文臣武将白白贷款,收取些许利息也是理所当然的。

薛国观是某太子身边的红人,对于百分之几的说辞也通过耳濡目染,相关比例已经全然明白了。

所以对其自家来说,首付两千两银子,在新城买下一套售价一万两的大宅子是极为划算的事情。

在被抄家之后,让他一次支付全款是肯定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的,但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来购买宅院,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年俸超过五千两的大臣,在整个渣明仅此一位而已,贷款八年对薛国观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可言。

至于他能否当八年首辅,向温体仁的执政时限看齐,只要想想首辅的女儿已经被送进宫里就明白了。

只要首辅成为了国仗,那首辅的位置自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是明摆着的事情。

薛国观再不学无术,也总比皇帝的国仗周奎强出好几层楼那么高吧?

本届首辅别的不行,察言观色的能力甚佳,而且嗅觉极其灵敏,已经感觉到太子打算用新城的宅院来做文章了。

此事涉及朝廷成百上千官吏的府邸更迭,总额更是不下百万两之巨,如此看来,太子所图甚大。

兴建新城表面上确系为京城分担忧患,令朝野深以为然,实则可为太子售卖房产大开方便之门,实乃一石二鸟之计。

如今为了引诱百官在新城购置房产,又祭出分期付款这种招术,可见太子方才黄口之年,城府却是何等之深。

碰见一个机关算尽,比自己还要荫险数倍的圣上,薛国观越想就越觉得害怕,幸好小女被太子看中,不然全家都将万劫不复。

吴甡也觉得这个办法没什么不妥之处,朝臣想买新宅院,可是兜里的银子却不够,用这个办法就能两全其美了:“臣附议首辅所言,殿下若以新城为重,则百官自当紧密追随,若不能定居,朝夕必然在两城之间往来穿梭,多有不便。今殿下出此卓越奇策,百官便能乐享新宅,由此而侍君便捷,官眷亦可安稳怡然。”

如果太子在新城的宫城建成,且要执意搬迁过去,在那里开朝会的话,那在老城这样的文武百官就要跑上七八里路去上朝。

一周五天都是这样来回折腾,大家必然会牢骚满腹,所以让官员搬迁自家府邸是必然的事情。

太子住在新城,官吏自然也要跟着搬到新城去,幸好距离很近,不是千里之遥的迁都,不然大家会更加辛苦。

吴甡不清楚太子所谓的贷款需要的银子从何而来,但既然太子开了金口,就一定会有所准备。

这么一大笔钱,想让户部出的话,李侍问绝技不会同意,所以只能由太子来出,或许真是用紫金债券来为百官贷款。

“臣附议首辅、次辅之见解,京城不必他地,即便拿出千两银子,也难觅一处上等宅院。百官不乏家境窘迫之人,若搬至新城,抑或居无定所,必损朝廷颜面。殿下以贷款相助百官,可谓雪中送炭,乃是臣子之福祉也。”

在次辅之后,礼部尚书冯铨便成为了第三个贷款支持者,作为首辅的头号跟班,只要薛国观表态,他就会跟着表态,如果其间次辅开口,那他就等会儿再发言。

能当上尚书,冯铨除了给薛国观送银子之外,也是有点能耐的,与洪承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却稳压薛国观一筹,只不过家里没有一个胸围曝棚的女儿……

冯铨很识趣地没说京城房价高起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因为这是大明的都城,是天子脚下,若是吐露出来,必定会让太子愠怒。

所以直接就将内容扯到了清官上面,冯铨是不会自证清白的,但朝里确有不少为官清廉的同僚。

譬如吴甡、堵胤锡、李侍问等人,这都是一家老小要靠他们赚得那点月俸过活的人。

没有太子祭出的贷款先行接济一下的话,即使是次辅,也难以承受搬迁的巨额开销。

而且在太子大力整饬官场蛀虫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蛀虫已经十不存一了。

冯铨就是那一小撮里面的一只,但也不敢一掷千金地购置豪宅了。

不然太子问题你这几千两银子是从何而来,那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当下不论是大量的清官还是一撮蛀虫,都会将贷款视为搬迁新城的唯一办法。

只是会根据自己兜里银子的多寡程度,来签订年限不等的贷款协议。

冯铨的言论得到了很多同僚的认同,即使不屑与其往来的官员,也觉得贷款的确是个非常好的办法。

想住进新城,一次又拿不出上千两的银子,即便是变卖了原来的宅院,只怕还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所以贷款就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户部尚书李侍问倒是基本认同这个办法,但他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银子是怎么来的:“殿下,臣不知贷款所需银两从何而来?”

让户部出钱?

很抱歉!

户部貌似没有为百官贷款的义务,哪怕年息有百分之五也不行。

再说给百官贷款买房,哪有直接买卖良田赚钱啊?

前番户部已经吃进了京城周边的大片良田,还没脱手呢,暂时没法给百官服务。

就算李侍问自己都无法全款购房,他也不会同意用太仓的银子给大家谋福利。

老李头是很有原则的官员,哪怕在牌桌上输得一败涂地,也认为自己的牌技精湛……

幺鸡就知道李侍问会问银子的来源,这货不问就奇了怪了,便和颜悦色地答复:“李爱卿,本宫不会让户部为百官贷款,此为谋私,不可尝试。尔等身为臣子,为我大明朝廷办事,本宫自然不会在衣食住行上为难诸位爱卿,相反,本宫会想方设法为百官排忧解难。若要贷款,只能本宫自掏腰包,想必有不少爱卿也知道紫金债券之事,本宫募集资金便是为了应对诸如今日之问题。本宫虽生在后邸,从小锦衣玉食,却也知道外面生活不易,流珉无数。故而免去三饷,兴以工代赈之策,开矿晒盐,便是应对之道。百官乃是朝廷股肱,本宫爱珉如子,又焉能令尔等在天子脚下居无定所?本宫会责成东宫秉笔太监李继周,将贷款事宜印刷成册,下发至文武百官,诸位爱卿可根据自身情况,与其签署合约。贷款无须户部出资一两银子,所有银两均由本宫自行承担,此为公私分明,不会令李爱卿有半分为难之处。”

反正最后不是老子来买单,本宫只是一个合同的搬运工而已。

只要抬高了新城那边的房价,事情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假设官邸每平米售价一两银子,那么周边的商服的价格可能是一钱银子么?

当然不可能,所以官邸的价格涨上来,周遭的配套设施的价格也都会随之上涨。

商贾们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那就要掏出真金白银才行,不然就只能被同行们抢占先机了。

五千两银子买套房子,对大怼朝的清官们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然而在商贾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只要政令允许,连粪阀们都恨不得在官邸附近购置房产,这样一来,自己沾到了官气,不但可以令生意兴隆,子孙后代说不定也能步入仕途。

某太子看中的是把新城整体的房价推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商贾们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前来购房。

到时候别说支付给紫金债券购买者们的利息,就是连官邸的建设费用都有人给全款报销了。

查抄了这么多奸商之后,幺鸡仍然可以确定京城里还有很多漏网之鱼,他们想把自己的银子洗白,却没有什么机会。

既然你们想得到机会,那本宫就赐予你们一个好了,而且是天大的机会,一次就能洗好几万两之巨!

肥羊自己都觉得愿意投献,那就别怪本宫磨刀霍霍了。

一个愿宰,一个愿挨,这就是再正经不过的买卖了!

太子这么一说,李侍问好像觉得自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便恳切地回应:“殿下如此公私分明,令臣敬佩直至。户部定当竭力支应工部,令新城如期开工兴建。”

既然太子有言在先,那贷款的事情就与户部毫无瓜葛了,今年只需要向工部拨款两百万两银子,另其在年底之前将城墙修筑起来便是完成自身任务了。

户部的银子虽多,但要花在大地方正地方,只有饷银、俸银、赈银符合此条件,加上眼下的筑城花销,其他方面则是能省便省。

朝廷还没接到来自大同方向的战报,可李侍问比太子还心急如焚,他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查抄晋商家当的厂卫尽早回来复命。

只要如期行事,少说也能充入太仓五百万两银子,对朝廷来说,这可是一笔毫无疑问的巨款,能填补甚多这些天已然花掉的差额。

李侍问的收支原则就是向太仓填充可以,什么都允许运进来折现充数,但要开支,那就要先行问个明白才能同意拨款。

朝廷的正常开支,他是不会过于关心的,一切都有账目来核实,对于其他方面,太子若是能把花出去的部分再填上,也是可以商量的。

太子与群臣私下商定,太仓八百万两的库存不能轻举妄动,这可是江山社稷的救命钱,但只要高过这个警戒线,又是花在正途,便能拨付。

经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李侍问也发现,在太子监国之后,算上即将入账的晋商家财,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超过了自开朝以来的任何时候。

去岁虽然年入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可收支失衡,赈济灾珉与剿灭流寇更是一个无底洞,不光户部赤字连连,皇帝的内帑都几乎告罄。

今年则是收大于支,而且太子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新策略,同意下拨的银子都是有明确目的的,不会胡乱支应各地。

山栋有颜继祖,陕茜有左懋第,先行稳住一东一西两大重地,太子又在畿辅地区实施新政,顺天府尹侯峒曾负责执行,北方仅剩山茜与河楠两地有待改善。

若照太子之法,山栋与陕茜在三年之内便能自力更生,朝廷由此便能摆脱两个沉重的负担,每年少说也能节省四百万两的赈济银两。

这笔款项占据去年岁入的两成半以上,李侍问心中早有一番计较,赈济可是花销的大头,能够减少拨款的话,到了年终岁尾,户部的账面自然会漂亮不少。

太子欲要使太仓收入达到两千五百万两,可刨去各项开支,最后能剩下五百万两便是不错了,往前的十年,太仓的存银都被花得所剩无几。

幺鸡见到二货大管家没有自找麻烦,也就不想理会这货了:“如此便好,关于新城建设,户部与工部、吏部、都察院均需紧密协调,及时沟通,但凡发现在工程建设时有中饱私囊之徒,立即予以查处。新城城墙若能在入秋之季修建完毕,则京城防御力便可大为提升。如若不能,本宫便要追究相关责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一个耗资两百万两银子的项目,工期还有五个月之久,谁特么告诉本宫在辫子入关的时候还建不好,那就真是活腻歪了!

现如今,银子到位了,壮丁是现成的,还没有敌人搔扰,可以全心投入施工建设当中,这特么要还是无法如期竣工,某太子都很惊奇了。

有了新城作为要塞,畿辅周边的部队都可以收缩防御,实施忍者神龟战术,辫子愿意抢就抢去,只要京城高枕无忧就行了。

这样就可以避免各路勤王之师被辫子重创乃至全歼,最大限度的保存明军为数不多的有生力量。

战术是很被对方鄙视的,但也是无奈之举,野战打不过,不就得这样防御么?

自不量力地贸然出战,兵力又不占任何优势,除了送人头,就没别的结果了。

不让各地援军前来勤王,有要确保京城不被攻破。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京城旁边建一座要塞来屯兵据守。

辫子要是觉得自己神功护体,那就过来试试好了。

除了好几斤重的炸药包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手榴弹。

近距离投掷的话,直接扔进辫子的嘴里也不是不可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