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978章:锦州大捷

明末黑太子 第978章:锦州大捷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皇太鸡居然没来!

这让某太子心里颇感失落,觉得自己不够被重视……

莫非之前打疼、打怕,打得对方不敢过来臭得瑟了?

不过这样也好,之前干掉约六万七千只辫子,光是基础奖金就超过了一千三百万两银子。

再接着打的话,那就可以把太仓的大部分存银都变成是役的奖金了,李侍问肯定不乐意。

没了辫子的滋扰,使得回程变得异常顺利。

尤其是对那些心都被提到嗓子眼的各路勤王人马来说,能毫发无损地回到岸边,那就算是烧高香了。

不赚银子不要紧,保住性命最重要,反正军饷照发,这趟就算是大伙陪太子爷来锦州玩一次了。

要是就此班师回朝,那等于说,今年的对辫子作战到四月初就结束,这是不是太早了?

某太子在询问过麾下的将领意思之后,决定利用气节上佳的便利条件,还是可以继续作战的。

既定目标还是辽东半岛,该抢还是得抢的嘛!

到了对岸,有辫子打辫子,没辫子,抢奴才嘛!

这个重要任务还是交给登莱水师、天津水师以及郑芝龙所部,他们对于这片区域特别的熟悉,抢起来可谓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那八万六千外地来的勤王客兵其实也想去抢,不过各路人马分工不同,海军陆战队就是专业干这个的。

某太子之前不是没给过他们机会,谁让他们运气不好的。

反之,只怕就要被辫子重骑兵给打崩了。

真想打仗赚钱的话,大别山有张献忠和革左五营,西北有李自成和柴时华,猎物多的是,就看尔等敢不敢下手了。

舰队兵分两路,主力舰队还是要运输步兵,同时掩护骑兵沿岸边南下撤至山海关,稍作休整之后便可返回关内的各自驻地了。

整个过程看似容易,但实施起来至少需要十天左右,卸载岸边的给养辎重没用完或者没用上的,全都需要重新装船。

为防止辫子突袭营地,某太子依然下令要在营地外围挖设壕沟与陷马坑,不给皇太鸡一丝一毫的翻本机会。

余下的时间,等候舰队的各部都可以在营地里大快朵颐,反正朝廷出钱雇佣渔夫捞海鲜,论斤采购。

两年没来光顾这边,就等于在这片海域实施了休渔期,完全不用担心辽东湾里的海鲜无法供给大军食用。

随军前来的渔夫们见到太子爷送粮成功,大军不但再次重创鞑子,而且还全身而退,自然非常高兴。

尤其是客户数量没少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

打了胜仗,当然要吃吃喝喝。

除了作战时不准携带烈酒之外,饭菜方面的质量堪比过年过节。

跟着太子爷打仗,完全不愁吃食,与此前朝廷指派作战的情况截然不同。

首次参加伴驾作战行动的将士,莫说下面的士卒,就算上面的参将级别的将领,也不少人没吃过海鲜。

这下总算可以大开眼界且大快朵颐了,决计算是不虚此行。

此番作战,士兵的餐饮都是定量供应的,午餐与晚餐,每人都可得到一斤鱼作为肉食,外加半斤海带或其他蔬菜,米饭管饱。

往上校尉的饭菜水准只高不低,到了总兵或旅长级别,那就可以直接参加太子爷的宴席了,甩开腮帮子随便吃。

某太子宴请诸将大吃大喝,也不怕朝廷有人找茬,因为是自掏腰包,下面的人的饭菜是朝廷支应,这是两回事。

下面的校尉想要给自己加餐,那就也得自掏腰包,由于是现捕现捞,大部分没断气的海鲜都是鲜活的,而且明码标价,不会缺斤短两。

本着回去就吃不着且吃不起的原则,贪图口福之人都会趁此机会花点钱,让自己过足瘾再说。

张德昌与杨德政两路人马须返回宣大,继续协助总督杨文岳固守战略要地。

牟文绶则可率部搭乘郑氏的商船先走海路,后经长江,直抵南直隶西部地区。

刘国能、李万庆两部以及三万榆林兵则须留守畿辅一带,增加某太子手里的御敌筹码。

就是为了防止皇太鸡在夏秋之际,再次叩关找补自己的损失。

有机会被某太子直接统领,这算是肥缺了,因为诸部都会得到足粮足饷足装备的待遇,基本啥也不愁。

不打仗的话,除了日常训练,剩下的时间那就等于在军营里养膘……

有了这七万人马,加上原本畿辅一带的驻军,某太子就有信心和实力野战御敌了。

不能在大规模装备坦克之后,还让皇太鸡带着辫子兵进来打秋风,那就太过寒碜了。

倭军现随船队返回大沽口,等拿到了奖金,再启程回国。

最重要的是领兵的大名与将军们要以领取奖金的名义,前往京城大采购一番。

其实在天津也能买到心仪的商品,但这种旅游观光的机会岂能轻易错过?

很多人之前根本没出过国,更没来明国的都城游玩过,必须拍照留念才行。

某太子麾下的工厂早已实行三班倒,以满足各个大客户所下的海量订单。

倭军上下所领取的奖金,最终会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落到某太子的口袋里。

这是此前得来的经验之谈,除了足轻之外,包括武士在内,没人会傻到真把白银带回家。

在明国将自己所得的白银用来购物,到家之后再卖掉,那就等于净赚了两三倍的利润。

而且完全无需上税,这是经过德川大将军同意的,大将军本人每次也会派人前来采购。

初到明国都城,倭军大名与将领的直观感觉就是繁华,无比的繁华!

京师的繁华程度不下大阪的十倍,也就是相当于十座大阪城攒成一堆了,这还是保守估计。

到崇祯十六年春季,根据顺天府尹侯峒曾的统计,京城的在册人口已经达到三百二十五万。

在册是指有本地户口的人,算上周边以及外地及外国来的流动人口,可能突破四百万大关!

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京城的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招工机会多,薪资待遇好。

使得周边地区的青壮劳力几乎都放弃了种田,把家里的地租出去,进城来务工赚钱。

再就是周边城池里有钱的富绅也愿意搬到京城来,或者在京城里置地购房。

京城这里歌舞升平、声色犬马,外地自然也有,但档次就有明显的差距了。

贪图享受又不差钱的土豪,在看过各种总汇的表演之后,也愿意在这里常驻。

北廷管理的八隅之地,考试的学子与来镀金的二代们,本着或学或玩的想法,也会住在京城。

那些外地的商贾想要偷师学艺,就得派家中脑子活泛的子嗣到京城里生活。

这些土二代住进来个把月之后,别的或许没学好,逗小姐姐真是手到擒来……

只有购买房产达到一定金额,或者在工厂做工达到一定年限,再或者得到了朝廷或某太子的嘉奖,才会得到京城户口。

很多穷人都在典房或租房,短期内是没机会得到户口的,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就都算是流动人口了。

京城人口暴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官兵,特别是东宫卫队的家属在口碑营销之后,纷纷搬进城里。

东宫卫队上下不论军衔高低,一律自动获得京城户口。

对于这点,当初朝廷里不少人都是有异议的。

某太子就说了一个解释,便堵住了众人的嘴。

那就是东宫卫队的忠诚度自然无须质疑,最重要的是,东宫卫队属于某太子的私兵。

粮饷完全由某太子来出,某太子自然不会亏待这些嫡系人马。

这便意味着京城可以一下子多出数万身份可靠且收入稳定的人家,还有甚子比这更重要的呢?

由于都居住在固定的小区,便于收发消息,一旦城内有事,放假在家的卫队成员立刻可以集结待命。

换作平时,这些人的收入不都是用来消费的么?

这就等于某太子用自己兜里的钱,来刺激京城消费,促进京城发展。

某些傻子还不打算买账,那就是真傻了!

东宫卫队编有十四个旅,规模约七万人。

这背后就是七万户家庭,一家按五口人计算,那就是三十五万人,实际要远多于此。

在征求过猛如虎、虎大威、李成栋、高杰、刘光祚等人的意见之后,各部将领自然愿意将麾下将士的家眷从老家迁来的。

京城物价倒是不低,但单就米价一项,便比西北低不少。

当兵吃皇粮可是旱涝保收的差事,比较之后,搬到京城肯定是更加划算。

迁来家眷之后,来自外地的将士们才更愿意拱卫京城,这才真正实现了保家卫国!

现在北廷的情况就跟北宋差不多,后者的都城是没有天险保护,不得不在开封周边部署大量兵马。

某太子这边则是有天险,但多半守不住,于是乎也走了老赵家的路子……

这些兵马在战时就是抵挡辫子进攻的力量,在平时,连同其家眷,那就是莫大的消费群体。

此番又取得了锦州大捷,凯旋之后,《京师日报》与《帝国日报》都开始大吹特吹。

但战果是实打实的,已经得到了朝廷的确认,没人再跳出来质疑锦州大捷的真实性了。

相信在胜利消息传到南都之后,那边的《南都日报》与《大明日报》也会印刷特刊来庆祝的,顺便再大赚一笔……

获胜之后顺利回到自己的老窝,大吃大喝是必须的,这下总算是有酒了,诸将都是一醉方休的节奏。

太子爷亲征便能干掉六千万狗鞑子,还有照片为证,伴驾参战的将士们也亲口证明。

百姓们闻讯之后,自然是高兴到无以复加,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鞭炮烟花一起上。

当天两款报纸合计售出约五十万份,还有不下十万份的外地订单。

对某太子来说,自己带兵打了胜仗,还能让自己的姑姑与姑父两口子赚点钱,这就很和睦了。

不过第二天的朝会上,某太子也提醒群臣要提高警惕,现在还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距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

因为今番“锦州大捷”,仅仅是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大明算是战果颇丰的一方。

而锦州仍旧处于被东虏围困的状态,城内的存粮也只够吃一年的,明年这个时候还得过去给祖大寿送餐。

今年能打赢并不意味着明年、后年、大后年也能打赢,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不会获得如此的胜利。

说白了,现在最棘手的问题还是缺钱!

若是可以省下洪承畴所部进剿的开销,那北廷户部的压力会减轻很多。

可让洪承畴率部围攻大别山里的张献忠与革左五营两部人马,首先就是兵力不足。

至少得将刘国能与李万庆两部人马再增援过去,要是想增加胜算的话,还得将三万榆林兵也一并派过去才行。

如此一来,畿辅的防御能力就会骤然降低,想要取得“滦河大捷”那样的胜利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没有倭军帮助固守长城防线,皇太鸡的辫子兵可以随心所欲的找个突破口,快速南下去大明腹地打劫。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某太子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再次实施招抚计划。

只要大别山里的那两路流寇愿意投诚,朝廷可以既往不咎,但必须滚出大明本土。

落脚点就是吕宋南部的某几个岛,一个头目一个岛,人人有份,公平合理。

对方愿不愿意,那就两说了,但不能一味地跟熊文灿那个二傻子一样行事。

还是要以军事进攻为主,设计招抚为辅,对流寇来个软硬兼施。

目前藏匿在大别山里的流寇,准确的说是四营,而且不是革左四营,因为“左金王”贺锦已经被姜让与赵光远这俩总兵官,在反攻汝阳的时候合力给宰了。

“革里眼”贺一龙在跑路的时候死于乱军之中,“老茴茴”马守应、“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倒是跑回了大别山。

张定国所部也跟着进了山,后来派人联系到了转战各地的张献忠与张可望,两路人马打不过士气正旺的官军,只能也进了大别山。

山里有马守应、刘希尧、蔺养成、张献忠这四路人马,总兵力不下三万。

围山的洪承畴麾下有十万大军,但分散在四个方向。

流寇突破封锁线倒是容易,问题是之后怎么办?

向西就是赤野千里的河南,向北则要经过水网密布的两淮地区。

向东进入江南,钱粮倒是不愁了,但肯定会遭到官军的围攻。

向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