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643章: 木屋竣工

明末黑太子 第643章: 木屋竣工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崇军能被当地的土著野人给打得如此之惨,这是朱由樻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这些野人既无火炮,又无鸟铳,光凭弓箭、标枪与巨鹿,便让崇军狼狈不堪。

幸好朱由樻在登船之前还招募了不少官军充实队伍,否则光凭家丁抵抗,说不定真会被一群野人给赶下海去喂鱼了。

平素不少吃也不少穿,到了自己用兵之际,却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废柴。

朱由樻只能下令但凡是崇军士卒,必须按照太子给的练兵方案进行训练。

哪个不想吃苦,害怕受累,那就别妄想继续吃粮分地了,老老实实去林子里砍树吧。

在崇军服役的待遇是很好的,标准并不亚于大明本土的官军。

普通士卒每月可领一两五钱银子、半石米,只要愿意来堪察加,还能额外分得五十亩良田,享受十年全额免税的待遇。

在朱由樻确定封地周边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之后,还额外给了每名士卒每天二斤海鲜的特殊补贴。

一般说来都是发海鱼,这就等于天天都能吃到肉,哪怕在大明王师里,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准。

可以说朱由樻对下属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银子与大米都是足额发放,并且不准有任何程度的克扣。

就这样,部曲战力一塌糊涂,面对土著野人的进攻,拥有火炮与鸟铳的崇军处于防御状态,仍旧被对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怎么能让立志控制整个新封地的朱由樻满意呢?

前期投资如此之大,结果养了一群废柴!

对此不恼火是不可能的!

高峰与曲宽二人也知道首战虽然击退了野人,可远远达不到王爷期待的标准。

立刻结合太子爷赐予的训练手册,商议出一套较为可行的训练日程。

一入辰时(早七点),全军几何出襙跑步,随后进行拼杀与射击训练。

下午除执勤巡逻之人外,则都需要去砍伐与运输树木,尽快修缮木墙。

日常的军务要照做不误,珉生项目也得适当参与其中,做到兼而有之。

根据崇王朱由樻的要求,不但要加固木墙,还要设置两道木墙,在头道木墙外面挖设壕沟。

这个工程量就非常之大了,但也必须完成。

因为干活再辛苦,也总比被不服王道教化的土著野人一箭射死要强得多。

想起那些死于野人之手的同伴,幸存下来的士卒都感到了一丝庆幸。

不管附近有什么类型的树木,一律先砍倒再拖回去。

必须保证木墙不能有明显的破绽,哪怕是用石头,也得先堵死才行。

从事体力劳动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好在海捕队能够提供大量的海鲜用以补充众人的体力。

全天都从事最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之人,可以享受五斤海鲜、一斤米、一百钱的优厚待遇。

这些人是崇国建设的骨干和生力军,朱由樻要保证他们可以吃饱穿暖,不会因为吃穿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到项目进度。

来到堪察加,不论是朱由樻还是下面的百姓,都明白这地方的气候如何了。

没有木屋保护,要想熬过极为漫长冬天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在被土著野人袭击之后,朱由樻更是认为木屋的建设速度必须加快。

不管往后出现任何事情,都要赶在冬季之前,让崇国百姓住上木屋。

做不到一家一座木屋,也要两三家一座,总之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再在窝棚里挨冻。

虽然半岛南部冬季时的温度并不算太低,只有零下十度左右。

但架不住崇高城就建在海边,海风的风力有多大,每个人对此都心有余悸。

若是到了冬天,没有木屋保护,本来温度就低,海风再一刮……

好消息是在一群工匠的全力苦干下,崇国的第一座大型木屋已经建好了,那就是朱由樻的“王府”!

使用面积为一百五十平米,拥有三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餐厅,一间厨房,两间盥洗室,连坐便器都安装好了。

尽管远远比不过砖石结构的房屋,但眼下新封地的条件就是如此简陋,能用来挡风遮雨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这时候再挑三拣四的话,那就是没事找事了。

谁不满意,大可以滚去继续住帐篷,保证到了晚上就能听见呼啸的冷风。

王府的餐厅与客厅是连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摆放长条形的餐桌。

在就餐时,朱由樻和几个王妃以及一群孩子都可以上桌就餐。

今天的午餐非常丰盛,有刚刚猎到的一只雪羊和两只榛鸡。

雪羊被做成了烤全羊,而且烤制地恰到好处,肥嫩相间,味道绝佳。

榛鸡不同于家鸡,由于会飞,故而肉质十分的紧致,口感极好。

朱由樻没有多吃,将炖好的榛鸡让给体虚的王妃用以滋补身子。

堪察加乃是寒地,羊肉便是男人最好的补品。

从本土带来的孜然、辣椒、胡椒,这是便派上了用场。

有了丰富的调料之后,加之厨子把握火候得当,烤全羊便是一道顶级菜肴了。

光是朱由樻自己便吃了一条后腿,在咀嚼吞咽之余,顿感回味无穷。

桌上还摆着红彤彤的海蟹与龙虾,子嗣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尤其是龙虾,数量比海蟹要少,肉质更为弹嫩,就成了子嗣们的首选佳品。

多了不敢说,但每人每餐一只龙虾还是可以保证供应的。

余下便可以用其他海鲜以及肉类来果腹了。

若是只用肉食来衡量就餐标准的话,堪察加无疑是一个能够大快朵颐的好地方。

光摆在桌子上的餐品便有一只羊、两只鸡、一条鳟鱼、十只海蟹、二十只龙虾、五十个贻贝。

别家的情况不清楚,但朱由樻可以放话,自己家顿顿都可以这么吃,而且孩子能用贻贝肉当饭吃!

女人和孩子终究吃不了多少,为了不浪费食材,朱由樻特意唤来了身边的一群文臣武将,用剩菜剩饭招待众人也不是头一回了。

在堪察加,没人嫌弃吃剩的食物。

再说崇王设宴款待,那就是开恩之举了。

侍女们清理过桌面之后,除了烤全羊被吃得残缺不全,两只鸡也没剩下多少之外,其余的菜肴都可以随时补充。

四个文臣加两个武将,这就是朱由樻就藩的班底。

暂时也不需要太多人来管理,只要各就各位便足以应对了。

六个人进门,先行施礼,洗过手之后,便不再废话,开始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了。

堪察加这边的娱乐节目几乎没有,能从吃喝之中得到些许快感和安慰,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民以食为天!

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大餐,已然算是天大的好事了。

想想中原那些饿到吃土的饥民,餐桌上的人就感到自己真是幸福又幸运。

新封地这边虽然荒芜人烟,可只要众人齐心协力,终究是可以建得不亚于汝宁的。

一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

总之在十年之内,崇高城决计会变得跟汝宁一样繁华。

因为这是可以算出来的,一年运一万人来崇国的话,十年便是十万人。

就算崇高城仅住五万人,那也是具有相当的规模了,绝不会是今朝这般景象了。

最重要的是,只要打败了土著野人,崇国境内便不会再受战乱困扰,可以专心发展,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

刨去气候因素不算,这里的整体环境其实比本土,尤其是河南那边好太多了。

气温太高可不是什么好事,过高的气温便会导致降雨稀少,直接会让庄稼绝收。

堪察加这里气温虽然偏低,可能通过海捕来填补庄稼减产的缺口,而且完全可以补上一大块。

即便是最保守的说,海捕的产量几乎能与本土庄稼的产量等同,若是天气良好,或许会更高一些。

你想啊,在中原,一人也就十亩地,每亩亩产一石粮食,十亩不过十石,折合一千八百斤粮食而已。

在堪察加,一个人随船出海,只要天气良好,运气再不济也能有五十斤的收获,四十天便能收获两千斤海鲜。

种粮可是要忙活大半年的,而在堪察加海捕,也就一个多月便可达到种庄稼的收成了。

更要命的是,在中原种庄稼可是要交税的。

而在堪察加,海捕不但不交税,还倒赚铜钱。

这么一算的话,里外里差的就更多了。

即便崇王不发钱,光用海鲜和粮食充抵,也能让渔珉们生活无忧。

每天上午好下午,朱由樻都要在吃饭之后,巡视整个崇高城的建设进度。

到了日落之前,还要在滩头亲眼看看海捕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海鲜可是被朱由樻视为崇国的国本,只有海鲜产量稳定,崇国在能立足。

在郑芝莞率船队离开崇国之后,留下的船只组成了海捕队,日捕捞量稳定在一万斤至五万斤之间,具体要看出海后的运气。

这个范畴可是比之前下降了一大截,至多相当于巅峰时的两成半而已。但对崇国上下来说,还是够吃的。

其实只要日捕捞量达到一万斤,崇国的两千人口便可以领取到足够的肉食用以滋补身体了。

土著野人的进攻直接“帮助”了崇国减少了五百多人口,总人口已经降至两千左右,也减少了对肉食的需求总量。

也多亏了土著野人并不善于捕鱼,他们或许更擅长狩猎,使得本地的渔场“被保护”得很好,渔业资源异常的丰富。

“小的郭大宝拜见王爷!”

胸无大志的郭大宝仍旧在海捕队做事,只不过从一名寻常的队员升级为了队长,也就是捕盗(船长)。

他所在的渔船配有九名船员,也都是经验丰富的渔珉。即便之前并不认识,但众人都是行家里手,配合起来倒是没有大碍。

“今日收获几何呀?”

朱由樻点点头,饶有兴致地问起了渔船的收获。他相信郭大宝基本上就代俵了普通渔夫的水准了,只要他的收获不太差,其他人也就会凯旋而归了。

“回王爷,小的所在渔船供捕捞各类海鲜总计一千八百余斤!”

郭大宝也不敢说两千斤,毕竟的确没到两千斤,对王爷无需隐瞒,还是实话实说为妙。

“嗯嗯!不错!不错!幸苦诸位了,领钱之后便回去歇息吧!”

朱由樻对这个数额也是较为满意的,若是其他体型相似的船只都有这个程度的收获的话,今日又将会是一个丰收之日。

只有海捕队能满载而归,崇国的府库才能积攒起来肉食,用以上下在冬季时食用,否则仅凭随船带来的粮食,那就要喝粥度日了。

“多谢王爷体恤我等!”

众人自然非常感激能有这么一位体恤珉情的好王爷的,只要自己劳动成果不被克扣,大家在海上便会竭尽全力捕捞海鲜。

大家追随崇王来到新封地,为的就是摆脱本土的那般窘境,通过双手自食其力,最终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这边近些年都可以不上税,即便是渔夫出身,都能分到五十亩的良田。虽然背井离乡,可此地的待遇却是本土完全无法相比的。

田地无暇耕种便可以转租出去,待来年入秋之后坐等分租子就行了,海捕赚的钱就等于是净赚了,完全可以攒起来。

几乎在海捕队作业的渔夫们都是这么打算的,娶妻的打算生子,没娶的就想着尽快攒足银子,好找媒婆商量一番。

当然,作为崇王的救命恩人,郭大宝是整个船队里第一个住上木屋的人。

崇王还是说话算数的,在第一批木屋竣工之后,便将其中的一座赏给了郭大宝。

虽然得到的木屋并不大,使用面积只有五十平米,但终究好过住撒气漏风的窝棚。

最关键的是地段位置太好了,就在距离崇王王府不足五十步之遥。

如今崇王的亲兵们也知道郭大宝救过自家主人的性命,也就不对这厮一家进行刻意搜查了。

郭大宝的邻居自然是崇王的左膀右臂,整个片区就数他的身份最低微,不过郭大宝对此并不在乎。

能让母亲尽早住上木屋,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旁人的态度,只要崇王没说甚子,其他人再怎么看不惯都没用。

有了崇王的保护,起码在崇国,自己一家便不会受人欺负了,卖力苦干数年之后,全家都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好日子了。

这便是郭大宝的盼头,也是全部崇国百姓们的盼头。

郭家三口人来到堪察加,就带了一口锅、些许盘缠、三套被褥和几件衣服,再就是鱼叉和鱼网了。

在搭救崇王之前,郭大宝从未想过自己一家能如此迅速地改善生活。

如今不愁吃也不愁穿,更不愁住,已经成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小撮人了。

再往后想,郭大宝没想过,也不知道会是甚子模样。

以后的事情,等以后再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