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507章:千古一帝

明末黑太子 第507章:千古一帝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这是何时发生之事?”

崇祯完全不知道此事,想来应该是在自己昏迷时被逆子乘机指使导致,必须第一时间了解到大致情况。

“大致已有月余了!莫不如让大司马为陛下解释一番!”

礼部尚书冯铨决定拉上了兵部尚书王家彦做挡箭牌,他便可以全身而退了。

王家彦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发言,但是都被礼部尚书那个混帐点名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接着往下说:“启禀陛下,当时殿下言及仙界之事,说得到了刘伯温军师的提醒,已然接受朝廷招抚之流寇将于端午时节反叛,朝廷必须提前派出王师予以进剿,方可平定叛乱。后从刘国能与李万庆两人得来的线报得知,张献忠、罗汝才等贼首确系早已互相联系过叛乱之事,复叛时间也与殿下所言非常吻合,王师南下进剿便刚好合适,稍晚一步便会难以收拾。”

公允地说,太子的情报非常准确,不然兵部与朝廷都会因为流寇复叛之事而手忙脚乱,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

“岂有此理!王师进剿事关重大,线报真伪上不能判断,怎能凭借太……这逆子的一面之词而行事?是何人同意如此荒唐之举的?”

崇祯这么说便是要兴师问罪了,这会儿完全忘记了当下是什么情况了,都是处于多年积累的本能反应。

眼见皇帝“旧病复发”,这下所有人都选择乖乖地闭嘴了,王家彦连说下去的心情都被搞得一干二净。

“父皇,儿臣在仙界得知的事情便是实情。太祖皇爷爷与军师刘伯温知晓很多儿臣与群臣都不知道之事,包括我大明未来将会如何,父皇不信也情有可原。不过儿臣在科学院的帮助下,已然造出了可以飞天的仙界武器,此乃举世无双之镇国利器,为如山铁证也!若是进剿不利,均由儿臣一人承担过失,与群臣无关。”

这甩锅爹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还能掌控一切。大明有这种皇帝,真乃国耻。

“哼哼!尖嘴滑舌,说得动听。逆子大言不惭,竟然敢说由你一人承担,朕都无法承担,你又如何能够承担得了?无非是卖弄言辞,要买人心罢了!”

崇祯是决计不信这小子能有所作为的,所谓的承担责任顶多算是托词而已,就是在刻意挖苦他。

“儿臣起码可以支应进剿所需银两,承担所耗之军费,说是承担也不为过吧?一千万两银子,儿臣还是拿得出来的。”

某太子别的没有,就是有钱,如今紫金债券加上藩王的部分已经达到两千万两之巨了,如果户部吃紧,自己随时都可以支援一些银子。

“……那皆为他人之财,你这逆子又有权力可以挥霍?”

崇祯觉得那些银子都已经归入内帑,切不可被这逆子所霸占,不然他辛苦了十余年,还不如这逆子在朝夕之间所搜刮来的银子多。

“父皇征收三饷时可曾想过百姓之苦?有多少百姓因为‘三饷’而被搞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父皇怎么好意思指责儿臣?儿臣取消‘三饷’是不是反而不对了?继续像父皇那般横征暴敛,就是明君所为了?”

你非得往银子身上扯,那就好好怼一怼你好了,保证怼得你欲死欲仙,先把你噎个半死再说!

“你……征收三饷乃是为了边务,朕之睿智岂是你这逆子可以曲解之?若是东虏入侵,百姓更是会惨遭其毒手!”

崇祯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没错的,若是不征收“三饷”,太仓银两从何而来?庞大的军饷也无从获取,王师又将无法御敌。

“父皇英明,儿臣佩服!如此一来,百姓先遭父皇毒手,后遭东虏毒手,可谓是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可喜可贺啊~!”

某太子就顺着甩锅爹的话往下说,大明百姓可是被你这二货皇帝给玩惨了,说敢说不是这样,肯定会被其他人一棒子给打死。

“放肆!!!逆子安敢污蔑朕!”

听到逆子不吝溢美之词般的刻意嘲讽,崇祯立刻怒斥起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容不得这逆子胡乱评说。

“父皇还用儿臣刻意污蔑么?本来北方地区就广受天灾,庄稼几近绝收,父皇还下令征收三饷,百姓手里无粮,用什么交税?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沦为流离失所的灾珉,这都是父皇的‘功劳’啊!”

崇祯是压垮大明百姓,特别是农户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货还以为自己的行为无比英明,到现在还死不认错。

“朝廷已然岁入不下一千五百万两银子,若不是朕,朝廷早已支撑不下去了,谈何进剿流寇、抵御东虏?”

不征三饷,朝廷连百官的月俸都快无法支应了,倘若加征商税、矿税,又要被御史扣上与珉争利的帽子,故而崇祯只得对农户痛下杀手了。

“这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朝廷征收上来一两银子,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会沦为灾珉。庄稼绝收,手里又没了钱,灾珉要么靠乞讨过活,要么就只能造返了,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当下河楠灾珉高达上百万,随时都可能变成一股规模庞大的流寇。天下的百姓活不下去,大明朝廷也就名存实亡了,父皇这中兴大业只能在梦里实现了!”

某太子现在最担心河楠发生大规模的珉变,一旦灾珉变成流寇,对中原地区的破坏力就太大了,大到当地驻军都难以弹压得了。

身为河楠巡抚的吕大器也只能依靠驻军固守住洛阳、开封、南阳、汝宁等城池,余下的小地方很有可能都会落入流寇之手。

去商洛山围捕快递李哥的官军仍旧没有发回利好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就很有可能窜入河楠,在中原地区兴风作浪了。

官军主力都被罗汝才与张献忠两大团伙牵制在湖广一带,短期内还不可能北上中原,对于河楠的这个无比巨大的烂摊子,某太子也只能让吕大器勉强经营而已。

“逆子莫要信口雌黄!今天下大定,流寇复叛乃是你这逆子有意为之,如此卑鄙,置朝廷于何地?”

崇祯多多少少是知道各地的灾情的,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大好过,但绝对不会在这个节骨眼认可逆子所言之内容,只能将进剿之事推卸给逆子。

“父皇不顾珉情,无视现状,闭门想像,实在是令儿臣敬佩不已!父皇的言行,让儿臣想起了一位千古明君——晋惠帝!我大明有了父皇,就有了中兴的希望。只要父皇一句话,我大明就中兴。只要父皇觉得满意,天下百姓就吃饱饭了。只要父皇怒拍桌案,流寇与东虏就都得吓得挥刀自尽!”

在某太子心里,晋惠帝排第一,崇祯就肯定能排第二,第三是谁已经无所谓了,前一位是先天发育不良,可以原谅。后一位是后天自行变傻,让人啼笑皆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面的文臣武将听了这对父子在朝堂上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都在好笑的同时,觉得皇帝貌似不太合格,反倒是太子说的非常有道理。

皇帝都三十岁了,在此次苏醒之后,说话却仍旧非常任性、固执,而且跟以前一样,喜欢推卸责任,完全不似君父之状,这些缺点结合在一起,便被群臣所不喜。

与其相反,太子言语虽有冒犯之意,但字里行间都很体恤珉情,了解百姓疾苦,尤其是免除了压在百姓身上的“三饷”,让支持太子的文官感到十分的欣慰。

还有那句“与文臣武将供治天下”,武将们倒是不以为然,却深得文官们的欣赏,赵宋便是国主与士大夫供治天下,已然求得三百年基业,大明帝国理应仿效之。

“逆子!之前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污蔑朕,朕均已隐忍。此番你居然将朕与晋惠帝相比,你这是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来人!将这逆子给朕拖下去押到冷宫!”

崇祯再利令智昏,也知道晋惠帝是何等货色,已经快要变成火山爆发之状的崇祯终于忍无可忍了,可就这么干说,他是完全说不过自己这个比猴还精的儿子的。

仿佛逆子的每一句话都在戳他的脊梁骨,越听越不是滋味,心里感到无比的难受与委屈,怒火中烧之后,便要阻止这逆子往下继续攻击自己了。

古往今来,还没有一位皇帝在朝堂之上被太子如此羞辱,今日崇祯倒是体验到了这种五味杂陈般的“享受”,几乎被群臣看了笑话,已然是颜面无存了。

“呵呵!儿臣对父皇说实话就要被打入冷宫?那儿臣说父皇功盖秦皇汉武,文超唐宗宋祖,乃是与轩辕黄帝并列之永恒帝王,父皇该当如何奖赏儿臣呀?儿臣奉太祖皇爷爷之命,请父皇移驾南都,已然是给父皇留了转圜的余地。没想到父皇非但不思悔改,反而是变本加厉。征三饷,便失天下农户之心。杀良将,便除江山社稷之屏障。用奸臣,便使我大明帝国万劫不复。父皇如此作为,又与夏桀、商纣何异?殿内皆非贪生怕死的亡国之臣,而父皇却是刚愎自用的亡国之君!”

某太子一摆手,听从这二货皇帝的内侍就被忠于太子的内侍给拦下了,在某太子给内侍们巨大的好处之后,后邸的大半内侍都已经倒向了某太子。

皇帝对所有内侍严苛要求,但完全不会洞察高级内侍们私下捞油水。太子对高级内侍严苛,却给予了所有内侍全方位的好处。比较起来,当然是太子爷的优点更多,更值得投靠。

亡国之君?

崇祯顿时便是一愣,惊愕了片刻方才缓过神来。

“你……你这逆子……敢说朕是亡国之君???”

崇祯从龙椅上几乎弹射般地站起来,用手指着不远处的逆子声音颤抖地质问着,他是从来没有听过如此犀利之词的,尤其是出自长子之口。

“‘中兴四将’死了三个,一个被父皇下狱。父皇一声令下,便制造出来数百万卖儿卖女的灾珉。之前朝廷里的蛀虫多到用囚车都装不过来,一个个家财万贯,还在哭穷抹泪。西北边军连续数年都领不到军饷,弄得妻离子散,被父皇生生逼到造返。父皇重用杨嗣昌,济楠失守导致数十人都要为其承担罪责,德王皇叔公还被东虏俘获,到头来父皇却对此矢口否认。细数父皇之行径,不是昏君难道是明君?还是千古一帝?父皇要不要儿臣写个‘千古一帝’字据的绸带套在龙袍上,每天都能让群臣看见啊?这是不是还不够,要把年号改成‘千古一帝’,这样就可以震古烁今了?”

有一种皇帝叫“崇祯”!

每天干着昏君的勾当,还自诩为明君!

忠臣良将被他给迫害死,这货还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

责任心几乎为零,对于任何负面责任都不愿意主动承担,必须有人替他背锅,迫不得已才发了“罪己诏”敷衍了事。

可以说在位的十七年,崇祯就干了一件“正事”,那就是没日没夜地在摧毁大明帝国的根基。

就这样的皇帝,还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夸他,这不是在白日做梦么?绝对是病得不轻啊!

反正父子关系都糟糕得不能再糟糕了,要不是在朝堂上,说不定这只甩锅爹就又要拿刀来砍自己了,某太子索性就彻底揭开这只“明君”的真面目了。

群臣听了太子爷的话,心里都腹诽不已,细细捋下来,自打皇帝登基大宝,这些棘手之事,几乎都是他自行制造出来的。

勋贵有钱不捐,一毛不拔,崇祯皇帝去向贫苦百姓伸手要钱,此为欺软怕硬。

孙传庭与杨嗣昌不和,崇祯皇帝选择相信杨嗣昌所言,将孙传庭下狱,此为偏听偏信。

崇祯皇帝下令裁撤驿站,导致数万驿卒失去活计,加入流寇,壮大敌军,此为本末倒置。

此前曾全权委托卢象升总督北地兵马,抵御东虏,而后却让杨嗣昌分走其部分兵马,此为朝令夕改。

但凡朝廷政令出现纰漏,各地实施有了差池,崇祯皇帝便要臣子为此负责,此为推卸责任。

照此捋下来,类似的“优点”还有很多,当真是一位“明君”,非常符合太子爷所说的“千古一帝”的特征。

“放肆!混帐!你这逆子给朕滚出去!朕再也不想见到你!”

见到内侍都没法执行自己的命令,自觉很没面子的崇祯只能亲自开口,命令这个逆子自行离开大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