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487章:百官证件

明末黑太子 第487章:百官证件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经过紧锣密鼓的清点,诸多藩王的家财也水落石出了,其结果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周王朱恭枵夺得冠军,其府邸的金银总供折银一百七十七万余两,怪不得可以在快递李哥围攻开封时,一次拿出数十万两银子来犒赏守城将士。

住在西铵的秦王朱存极位居次席,陕茜是个穷地方,但秦王的地盘是在陕南的渭河平原,一点都不穷,而且秦王是太祖启封的藩王,所以家财高达一百五十二万余两。

排行第三便是到了东宫还飞扬跋扈的楚王朱华奎,武倡所在江汉平原比渭河平原还要富庶,但朱华奎花钱能力远超朱存极,其家财反而比对方少一些,“仅有”一百四十八万余两。

刨去留给湖广巡抚方孔炤,也就是方以智他爹的部分,运抵京城的只有八十八万两,但也不少了。六十万两银子让方孔炤招兵买马,起码可以把武倡守住两三年。

襄王跟楚王、周王不同,是仁宗启封的藩王,但襄阳无疑是个富庶之地,上百年积攒下来,家财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不过被洪承畴扣去了六十万两银子,还剩五十七万两。

晋王朱审烜是不愿意来京城的,但害怕遭到代王同样的下场,厂卫在太塬一查晋商,夜不能寐的朱审烜骨头一软,为了保命,便主动请缨了,同时奉上九十二万两银子的见面礼。

紧接着便是“后起之秀”的福王朱常洵,这位只有数十年就藩时间的藩王,凭借神宗皇帝与郑贵妃的厚爱,加上封地洛阳的优势,短时间内便积攒起了接近九十万两银子的家财。

原来“藩王之中唯蜀王最富”的说法,因为蜀王府占地近四十公顷,仿照紫禁城而建,每年都需要耗费巨资加以修缮,导致蜀王的个人资产也难以大幅度增长。

不算这座豪宅的话,其他藩王其实都没有蜀王富裕,考虑到这个因素,某太子也对蜀王不抱多大期望了,能从巴蜀捞到五十万两银子就很是满足了。

藩王里面也有“穷人”,譬如仁宗启封的郑王,年头倒是够久远,可惜封地在河楠怀庆府,这小破地方本身就不富裕,加上麾下有十个郡王,所以根本就攒不下多少钱。

这里面还有一个让某太子倒搭的货色,那就是代王朱传齎,这货的家财先是被王朴给征用了,然后又被平叛大军的将士们给瓜分了,某太子根本就没拿到多少钱。

为了安抚这只藩王,还要拿出六万五千两银子给人家,幸亏杨文岳的人马有了特殊攻城武器之后,便迅速攻克了大同,而且晋王还有贡献,不然这仗都得打亏本了不可……

不算洪承畴与方孔炤截留的部分,某太子实得十三位藩王的金银家财,总供折银九百四十八万两。

按照之前一成“返点”的约定,至少要拿出九十四万八千两作为这群“猪”的路费,代王那部分还得自掏腰包来解决。

不过能落袋八百多万两银子,某太子已经算是心满意足了,加上从藩王ATM掏出来的银子,东宫的账面资金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两银子。

东宫卫队是烧钱怪兽,在山栋半岛兴建的城池也要耗费巨资,更别说京城新城里的新皇城了,这三大块每项都要烧掉四百万两以上的银子。

好在某太子赚钱有道,还有金矿作为抵押,所以购买了紫金债券的人根本就不会担心某太子无力偿还债务,拿出去的是银子,收回来的或许就是金子了。

想来这也是件美事,虽说要等上五至十年,但金矿是搬不走的,只要想到了金矿,所有人就都感到踏实了。

作为国库的太仓的情况也很玄学,户部尚书李侍问发现尽管需要支应的地方有很多,光是在山栋、陕茜、河楠、山茜、北直隶这北方五地实施以工代赈之策,便需要耗费一千万两银子。

为固守辽西的王在晋拨款四百万两军饷,南下剿寇的洪承畴与孙传庭到年底之前,还需同等数额,加上各地边军与朝廷运转的日常开销,总计又有一千万两百两之巨。

按理说户部账上的银子早就应该花光了,但眼下居然还结余了差不多三百万两,李侍问想了半天,核对了好几遍,才发现这是卖地卖古玩字画的钱。

也就是说,有了两千五百万两银子,朝廷就足以支撑到年底了,因为各项支出都已经做过预算了,该花的部分的银子早已准备就绪,余下的钱都可以作为活动资金来使用。

作为户部尚书,李侍问头一次感到有钱的好处,兼顾边务与镇抚,的确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若是户部再能收获五百万两银子的话,那是年便可以安然度过了。

于是乎,抄没藩王的土地就成了户部盯上的肥肉,按照与某太子商定的“三成标价一成归库”的标准,所有藩王封地内的土地都将被拍卖。

户部每卖掉一亩地,可以赚取一两至三钱银子不等的好处,买到五千万亩耕地,少说也能进账两百万两,卖掉古玩字画可得售价的五成,两项相加,入账五百万两银子并不太难。

某太子就是在用一切能够套现的东西疯狂套现,这就是迅速积累原始资金的快捷方式,除了紫禁城,什么能卖钱就卖什么,尤其是变卖别人的东西……

外面还散养着十几只藩王,将这些“猪”都抓到京城的话,虽说不是什么周王一样的大土豪,可光是金银部分,估计也能落袋四五百万两银子。

到时候还可以与户部合伙做买卖,甚至可以让东宫的资金超过户部太仓的存银,现在应该就已经大大超过了,不过需要花钱的地方多得是,依然不能大手大脚。

“好!好!好!”

“妙!妙!妙!”

周王朱恭枵与秦王朱存极一个劲地在赞叹昨天拍摄的照片,虽然是铜板相片,可在这时候已经被诸多藩王视为价值连城的仙界之物了。

照片拍得众人真是惟妙惟肖,堪称鬼斧神工,远超画师之作,就跟将真人装在里面似的,藩王们真是越看越喜欢。

由于所有藩王都领到了自己的路费,兜里有了钱,三十两银子一张的照片也就显得不那么贵了,一口气拍一百张都拍得起。

用刷了漆的相框装裱起来,上面附上一层玻璃,更是显得无比华贵,加上无以伦比的拍摄手法,看起来完全值这个价,甚至是物超所值。

传扬出去之后,退朝之后的外朝,尤其是承天门之后的院子里几乎成了临时被藩王们征用的拍摄场地。

刚开始还小打小闹,拍个三五张就觉得差不多了,但加入了背景,尤其是建筑之后,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就升级到疯狂自拍级别了。

通常都是二十张起步,包括承天门、午门、皇极殿,甚至门前的金水桥都要拍到,最后甚至加入了常朝大象,附加主角各种威武霸气侧漏的姿势。

光自己拍还不够,藩王们让家丁将家人都请来,全家福起步,自家合拍,然后与诸多郡王合拍,郡王全家福,郡王自拍,一直拍到铜板告罄……

而百官们丝毫也不含糊,听说朝廷主动给众人拍照,还是户部掏钱,便都开始主动排队,拍照地点自然是在吏部,由于是证件照,所以不可能像藩王们那么随意选址。

对于巴掌大的戴冠照,所有官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吏部已经人满为患,排出了多条长龙,连负责拍照的内侍也得到了官吏们足够高的礼遇,再也不是平素眼中的“不完人”了。

具体分组就是按照品级来确定,一、二、三品大员是高层,不是阁老就是尚书,最不济也是侍郎,自然高人一等,享受优先待遇无可厚非,谁都说不出什么。

四、五、六品算中层,即便是从六品,一个月还有六十两银子的月俸,只要不乱花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是很是舒坦的。

余下就都算是底层了,也就比小吏好一些,不过出门也是能够被手下与百姓点头哈腰的,是官的地位就是比寻常人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品级越低,官员数量也就越多,排队时间自然很长,但都得耐心等着,凡是上朝的官员,不分品级,都可以在今天拍照,明天就要轮到京城周边的官员了。

只要有了证件照,任何人都不可能扮作畿辅周边的朝廷官员混入皇城了,往后内侍与厂卫,甚至大汉将军们也要拍照,皇城的安全等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制作第一代官方证件,还要给官员们进行身份信息监测,譬如身高、体重、指纹、签名,以及档案里的籍贯与出生日期,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必须一次收集齐备。

“不易!不易!”

一套流程走下来,连首辅薛国观都觉得很是繁琐,光是测量体重,就需要脱帽、拖鞋,把身上的零碎都掏出去才行,好在是夏天,新式朝服也足够轻盈,不需要再脱衣服了……

“啧啧!此照片甚是新奇!”

为了给数百位同僚置办好证件,作为吏部尚书的堵胤锡已经忙的不亦乐乎了,不过在礼部尚书冯铨看来,此事的确趣味十足,光是那照片便是不可多得之物。

不光是诸多藩王,包括大小官员在内,没人不对照相这种被太子爷称之为科学技术的玩意感兴趣,今日藩王们在外朝拍照便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

由于藩王们不久便要离京,前往新封地,这种事才引起官员们的不满。说到底,皇城也是皇室的居所,只不过皇极殿是办公地而已,宗室拍照似乎也没多大的不妥之处。

凡是可以经常进出东宫的大员,都有幸提前见过照片,所以不论是薛国观还是冯铨,都已经对照片的模样有了清楚的认识。

真正完全不曾接触到的,就是那些三品以下的官员。若非太子爷与户部商定费用之事,这照片以及证件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配发给广大官员们。

“多亏殿下睿智英明,不然我等在有生之年都难以得此物件了!”

次辅吴甡不像两位同僚,他好歹也算是个饱学之士,但从未听说过如此技术,与科学院院长宋应星闲聊过之后方才得知,连宋院长都不谙此道,故而这照相可谓高深莫测。

科学院上下只有两人前来户部拍照,就是院长宋应星和副院长熊人霖,科学院虽说是朝廷的衙门,但两人的手下全都不是官吏,这样才能实现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初衷。

想要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然而很多才子,包括薄珏在内,对于八股都是一窍不通,更不感兴趣,考试必定会一败涂地,某太子这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对于科学院上下的年俸待遇,不少官吏也是非常眼红的,不过御史都受品级所限,被挡在了殿外,根据某太子的指示,内阁对御史上奏的关于科学院的不利奏疏一律留中不发。

在这样妥贴周到的保护下,科学院才得以正常运转,实施科研项目,快速追近与西方的差距,不然早就被一群“红眼病患者”给拆得七零八落了。

“此话不错,乃是一桩美事也!”

工部尚书张国维一直在城外工地监督新城基地的进度,为了拍摄证件照才回来,对于有利于朝廷的一切科学项目,张总工程师都持支持的态度。

太子殿下力主建造一座新城,张国维是万分赞同的,先不说新城作用如何,就算照顾畿辅周边的穷苦百姓与流落至此的灾珉,也需要实施如此以工代赈之举。

新城项目一下子就能吸纳数万劳力,加上烧砖、炼铁、运输、住宿、餐饮等环节,能够覆盖到的行业就更多了,几乎小半个京城的商家都会从中受益。

若是光砸四百万两银子,多半做不到如此效果,而且待这笔款子花完,一切又将恢复如初。

莫不如直接建造一座防御力极高的城池,不光可以与老城互为犄角之势,防备东虏威胁老城安慰,还能容纳数十万百姓与军队,算是一举夺得的好事。

如今太子殿下为百官拍摄证件照,虽说是收费的,费用还不算低,可也是千古以来的头一次,绝大部分官员都对此拍手称快。

在七个尚书里,工部尚书张国维、吏部尚书堵胤锡、医部尚书路振飞是立场鲜明地支持太子的。

兵部尚书王家彦与户部尚书李待问持中立观点,太子占理就支持太子,否则便要据理力争

刑部尚书甄淑和礼部尚书冯铨与前两批人略有不同,甄淑不愿过多参与朝政,谁最后拍板,他就听谁的。

冯铨则是首辅薛国观的仆从,因为首辅已经成了准国仗,冯铨这么做倒是没错,起码可以明哲保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