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27章:复征三税

明末黑太子 第27章:复征三税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3:48:06 来源:笔趣阁

要想达到太子的要求,就必须将预算继续拉高。

朱慈烺对这个数额基本满意,便笑吟吟地问:“李爱卿,本宫不知取缔‘三饷’之后,户部还能岁入多少呀?”

李待问被问地一身冷汗,“三饷”可是岁入的大头,刨去这个最大的进项,户部简直就成了要饭的乞丐。

“恐……不足……六百万两!”

说到最后,李待问自己都感觉羞愧难当。

泱泱大明,岁入竟然低到如此地步,真是可悲可叹啊!

万历年间,明帝国的年收入也就在四百万两银子上下,远逊于南宋。

主要原因便是税负低、偷税严重,加之耗子一样的藩王越生越多,一个个还超能吃……

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约为一百五十万石粮食,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三百余万石!

不光是山西一地,宗室极多的河南、山东、湖广、陕西等地皆是如此,光是俸禄赤字,每年便高达六百万石以上。

马丹!

真不愧是姓猪的!

明末,散布在帝国各地的二十八只藩王,连同他们的子女亲属,就是一群无可阻挡的进食机器!

“那敢问李爱卿,这一千万两的缺口,该如何弥补呢?”

反正田赋是必须减免的,其他招,你能想出来的都可以说,具体行不行再议。

李待问暗叫倒霉,太子将“三饷”给免了,到头来却让自己拿主意,一个不留神,恐怕就要落的被致仕了,田赋又明显不能再提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一群朝臣更是非常配合地三缄其口,大殿上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大家心里都在急切地盼望着小太子最好可一个人坑,千万不要误伤他们这些“忠良”。

见到李待问被憋地满脸通红,仍然拿不出一个办法,朱慈烺也没有刻意为难这位还算尽职尽责的尚书:“好了,想不出也没关系,不知薛爱卿有何良策呀?”

老子按你的新意组阁,你就必须给老子排忧解难,否则真特么把你们这群自以为是的“萝卜”给炖牛肉了!

薛国观顿感被晴天霹雳击中,身子微微一颤,努力掩饰住内心的不悦,作答:“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以为,还是增收商税、矿税、关税,方可解眼下燃眉之急也!”

首辅大人在圆滑程度上,与温体仁差了一截,揣测圣意也不及他的追赶目标,可架不住今天是他的黄道吉日,想什么就来什么,哪怕是歪打也能正着。

大明帝国能拿得出手的税项无非四大类——田税、商税、矿税、关税!

第一个的压榨对象是农民,后三个都是商人,农民没有自己的代言人,商人就不同了。

其结果就是帝国的商税、矿税、关税形同虚设,只剩下田税是主要的税收来源。

是哪个团伙帮助商人集团免除如此庞大的税费的,人所供知……

反正在明朝灭亡之前,北方地区都是大旱,这就意味着五年之内,北方地区的田税几乎就是零,只剩下半壁江山可以收税,所幸把北方的都免了,留着长江以南地区收租子就够了。

田税也不能再增加了,不然就要把自己收到阎王殿去了。

朱慈烺当下的既定战略是尽量保住帝国全境,避免出现跑路南京的情况发生,那样一来,势必会出现南北朝的局面,等安顿下来,再想“北伐”就太困难了。

最糟糕的是,跟本家的穿越者大爷王莽一样,被位面之子多尔衮赶下海,不得不跑路宝岛,那就无比尴尬了,好歹咱也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呀!

更加尴尬的是,宝岛还被荷兰人占着,自己又没海军,还得靠前海盗郑芝龙这货,其子郑成功倒是忠心可鉴,只不过现如今在郑家还没有实权。

木有海军就跑不了路,只能在陆地与东虏和流寇决一死战,决战需要足够多的兵力,军饷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银子从何而来,这个是问题。

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顺势称赞道:“薛爱卿所言,本宫深以为然。农业乃立国之根,商业乃兴盛之本!今江南各地并未被战火殃及,繁华依旧,商贾云集,正是征收商税之时!”

朱元璋虽然宰了沈万三,但对商业和商人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措施,定商税仅为“三十税一”,而且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皆免税。

这里面虽有恢复生产,增加百姓收入,提振帝国经济,稳定江南富庶地区的战略用意,但对明朝初期,乃至中后期的商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极其显著的。

但一直到了万历年间,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总额不过三百四十万两,加上矿税和海税,高峰也不足五百万两而已。

比较南宋数以千万贯的商税收入,明朝的同类岁入实在是有些难以启齿。

假设宋代一贯钱大约相当于明代的一两银子,宋代仅仅“盐、茶、酒”三项收入便高达四千七百余万贯,那就约等于在明代仅仅这三项收入就达到4700多万两白银。

仅商税一项,便可年入近五千万两白银!

这笔钱放到明朝,将会是什么概念?

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东虏还是流寇。

一年五千万两白银砸过去,全都解决了。

明朝的商税收入为什么会如此之低?

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

李待问见到踌躇满志的小太子还在做着岁入千万的大梦,不免提醒道:“启禀太子殿下,我朝早已征收商税!”

这位户部尚书并未要与太子作对,而是想让小太子明白,商税之事由来已久,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皇帝在位的时候也想从此下手,只是阻力太大,实在是难以触动根本。

偷税漏税行为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且由于地方官员也能从中得到了不菲的利润,便对地税置若罔闻,在官商勾结的情况下,朝廷是很难扭转当下的不利局面的。

帝国各地,商税其实已经成为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商人想交多少,就交多少,只要喂饱当地官员,哪怕宣称自己不是商人也可以高枕无忧,完全不用担心会被秋后算账。

这货像是不想给自己找活干,朱慈烺便笑呵呵地问:“既然如此,那不妨由李爱卿为本宫介绍一下,去年浙江茶课(茶税)收获几何呀?”

不用太多,要是能超过一万两银子,老子就改姓茶好了,你们这些茶商在帝国危难之际,也算是忠心可鉴了。

李待问急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账本,快速一顿乱翻,终于找到了相应数额,朗声禀报:“启禀太子殿下,去岁浙江茶课为九百二十一两白银!”

说完之后,李大人心里也在打鼓,若是让太子识破这里面的漏洞,恐怕又要雷霆震怒了。

这绝非他刻意作假,扰乱圣聪,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即便是户部,也拿下面没办法。

李待问是问心无愧的,可他不能保证这位小太子不会像他的父皇一样,把大臣当成替罪羊。

朱慈烺意味深长地眨了眨眼,又不动声色地点头评价:“李爱卿的回答,让本宫很满意!”

浙江是帝国产茶的第一大省,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全省的茶叶销售总额应该不到二万八千两银子。

你觉得这可能么?

大殿上的气氛变得更加诡异了,朝臣们都清楚这里面的破绽,但只要太子不发话,他们就没必要多此一举,给自己找麻烦。

薛国观还想就此对李待问发难,想把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也争取过来,安插上自己的傥羽。

这可是七卿(六部尚书加左都御史)里最肥的缺,但凡可以掌控在手,就能日进斗金了。

不过听到太子的后半句话,首辅大人还没揣摩清楚圣意的真正意思,所以就暂时按兵不动了,这时候不犯错比立大功稳妥得多。

太子的语气好像略带嘲讽,可并没有治罪李待问,也没下令追收茶课。

这位特立独行的圣上到底是怎么想的,没人能猜的出来。

“哦,好了,朝会也开了许久了,大家暂时可以休息一刻钟,殿外有椅子,诸位爱卿可以就坐!”

今天的首要任务是收拾勋贵们,至于商税的事情,会有人去南方督办的。

更重要的是,朱慈烺早上水喝多了,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茶话会,也该去放水了……

广场上侯着的大臣们也得到了坐着休息的待遇,等时间一到,侍卫们再把椅子给撤掉。

等着发落的勋贵们就没这个福气了,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大有被晒蔫的意思。

方才一个个怼太子的时候都理直气壮,义愤填膺,现在被辐射了一顿之后,从国仗到伯爵,都变得无精打采了。

孙传庭作为外臣,又已经领命在身,并不想掺和朝会上的任何事,所以被太监引领到属于自己的椅子上之后,便开始闭目养神了,不愿与任何人交头接耳。

这位都帅坐地是正门外右侧第一把椅子,红木椅子的靠背上都有相应的锦布标签,上书人名。

相应的,左侧第一把椅子属于首辅薛国观,紧挨着的便是内阁的四位次辅,原有的人名也被撤下,换上了新上任的内阁成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