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385章:父辈足迹

明末黑太子 第1385章:父辈足迹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鉴于上次的经验教训,对于第二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昊菁皇帝自然也就不会敦促张煌言加速进攻了,急于求成的心思更是要不得。

前线推进速度快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保大部分联军将士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不能感染疫病,那比敌人可怕多了。

就算再次功败垂成也不要紧,时间在大明帝国这边,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人口数量、自然资源、工业产能,怎么也能怼死对方了。

两次不行就三次,三次不行就四次!

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神圣罗马帝国挺得过一时,挺不过一世,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联军士兵、坦克、飞机、火箭炮的进攻。

跟当初大明进攻辫子一样,无非是辫子没有外援帮助,只能拼命挖掘内部潜力,檬古人和汉人最后都得为其卖命。

神圣罗马帝国则在内部挖潜的同时,还有欧洲各国的支援,尽管那些国家不敢明目张胆的大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给神圣罗马帝国续命的作用。

包括法国、荷兰、瑞士在内,都在背后偷偷摸摸地支援利奥波德父子。

而印加帝国、奥斯曼帝国、倭国,则旗帜鲜明地与大明王师并肩作战,约等于是两大军事集团在对垒。

昊菁皇帝倒是希望路易十四等欧洲元首派兵参战,与联军一决胜负,可惜对方也不会傻到与利奥波德父子为伍的地步。

至于前线进攻不畅的问题,在朱慈烺看来,那完全是小问题。

像檬古舰队东征倭国,却被一阵神风给刮没了,那才是大问题。

当年打北美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不是已经成为大明帝国的一部分了嘛。

最不济看看苏门答腊岛,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地狱战场,耗费上千万银币才打下来。

凭啥讨伐神圣罗马帝国就得顺风顺水呢?

再说只有苦战、鏖战、血战,才能锻炼队伍、增加经验、提振士气、筛选精锐。

真要是一周时间就大功告成了,这里面才有鬼呢!

故而昊菁皇帝叮嘱自己的门徒,放心去做,不用担心朝野的非议。

那群吃饱了撑着的家伙连皇帝选美都要品头论足一番,仿佛世上就没有他们不懂的事情似的……

今年能给张煌言送去一千架“火烈鸟”战斗机、一千架“黑脚信天翁”战斗机、一千架’“大力神”运输/轰炸机、一千架直升机。

由于九号坦克在前线反响不错,朱慈烺已经下令工厂按月向欧洲前线进攻供给,每月提供两个坦克营供八十辆。

一年便是上千辆九号重型坦克,这些火力强大的肉盾足以摧毁上万辆敌军坦克。

还有一点与上次不同,那就是奥斯曼帝国出兵规模比之前大很多,对方宣称出动了百万大军。

其中最为精锐的帝国禁卫军有五万,投靠该国的辫子军高达四十万,其他部队约有五十五万。

易卜拉辛本想增加前线禁卫军的数量,奈何帝国的版图也已经扩张到极限了,很多要地都需要禁卫军进行驻防。

像巴格达、巴士拉、开罗、雅典、的黎波里、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索菲亚,以及都城君士坦丁堡,都需要至少驻扎一个旅的禁卫军。

靠近边境地区的军事重镇布达佩斯不容有失,也必须留守一个旅的禁卫军,余下基本上都开赴前线了。

将禁卫军打造成类似于明军野战部队的精锐之师是非常烧钱的,从手里的步枪到坦克,都要彻底换一遍才行,后勤补给也要跟上去。

万幸通过挖矿、采油,以及贩运战马与奴隶,加上运河的营收,奥斯曼帝国的岁入已经达到了约两亿银币,高居世界第三。

尤其是与明帝国的海上贸易,占据了岁入一半以上的份额,而且不需要花钱购买,只需要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行易货贸易就行了。

明帝国每年都要从奥斯曼帝国这里进口高达一千万桶以上的成品油,由于前者财大气粗,连原油都基本看不上了。

对于这门生意,奥斯曼帝国上下自然是举国支持的,因为采油、炼化、运输全产业链都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那些闲散劳动力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里找到了工作,拿到了薪水,就不会没事找事了。

所以在当年,石油产业很快便发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支柱产业,而且是第一支柱。

当下世界上产量排名前五的石油炼化工厂,全部位于奥斯曼帝国境内。

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还建成了一支规模达到五百艘五千吨以上级别油轮的运输船队。

除此之外,还有上千艘风帆油轮,算是辅助运输力量。

不过此时风帆式舰船已经不允许通过苏丹运河了,因为运河地区风力太弱。

依靠纤夫以及牵引机器还比较费事费时,等于耽误蒸汽型舰船通过运河。

一艘风帆舰船在运河地区出现问题,那就可以瘫痪运河一两天时间了。

鉴于运河航运出现的问题,奥斯曼高层已经决定在第二次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之后,开凿第二条运河。

紧邻第一条运河,但比第一条运河更宽且更深,专门用于同行万吨以上的舰船,万吨以下的船只则走老运河。

易卜拉辛综合了当下局势,以及帝国的岁入情况,想到老朋友的建议,便欣然同意了这个计划。

朱慈烺建议他在合适的情况下,越早开凿第二条运河,就快收回建设成本,尽早实现盈利,因为以后人工费会越来越贵。

等到对神圣罗马帝国取胜之后,刚好可以用大量战俘来挖掘运河,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现在运河的收益可是仅次于采油与挖矿,领先于纺织、贩运战马与人口。

随着东西方世界的人口越来越多,海运贸易额也必将越来越高。

届时运河的盈利状况,将完全取决于运河的同行能力。

最重要的是,不论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想走捷径的话,只有这一条路。

北冰洋航线就别惦记了,在两百年后的夏季都没法摸索出一条绝对安全的航线。

一切的前提是得在战场上取胜,不然这经济实惠型的计划还是扯犊子……

朱慈烺没法向南线增兵,好在易卜拉辛可以内部挖潜。

目标就是之前投靠自己,寻求庇护的鞑靼人,也就是清军。

在归降奥斯曼帝国之后,一大一小两个皇帝只能自降头衔,自称清王,其实就是部落酋长。

易卜拉辛也很大度,同意他们称王,可以不受干扰地自行管理各自的部落,对外宣称是两清部落。

当初东清王为胤禛,西清王为弘皙。

如今距离那场战争过去了近三十年,早已物是人非。

东清王的头衔已经被因真的儿子弘历继承,西清王倒还是弘皙,不过也上了岁数。

曾经雄踞东欧的清帝国拥有高达两千万人口,然而在明帝国的重击之下,帝国崩塌后,所辖人口便急剧缩水了。

经过多年的恢复,直至现在,清酋长国的人口也只有约七百万而已,仅为当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若是加上周边的汉部落、哥萨克部落、罗刹部落,总人口倒是接近一千五百万。

然而这些曾经为大清帝国服务的奴才们,在抱了新主子的大腿之后,便再也不愿意回头了。

那些没能参加第一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的部落,此番便纷纷请战,易卜拉辛也就顺水推舟了。

清部落出兵四十万,皆为骑兵。

汉部落出兵三十万,为步兵和炮兵。

哥萨克部落出兵十万,皆为骑兵。

罗刹部落出兵十万,皆为步兵。

四大部落武装合计出兵九十万,其中骑兵为五十万,长途奔袭能力可见一斑。

这也帮易卜拉辛解决了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兵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不需要花多少钱。

好处不能不给,不然就没法激励这些部落士兵了。

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室成员、将领、特殊人物或财物之外,譬如普通人的财物,皆可归缴获方所有,如何分配,可由各酋长自行决断。

也就是说,各部能在这次行动里赚到多少,完全取决于努力程度和个人运气。

清部落于哥萨克部落可以不参加围攻维也纳与布拉迪斯拉发的战斗,自行去敌国腹地劫掠即可。

汉部落与罗刹部落则需要跟随帝国禁卫军,对帝国重镇与都城实施打击,破城之后便可获得相应奖励。

四大部落的酋长们其实早就跃跃欲试了,因为他们的地盘上没多少矿,就指望种粮食还钱,那日子过得就很清苦了。

此前与神圣罗马帝国和波立不是没有发生过冲突,但规模都比较小,这种规模的战斗也就是勉强混个饱而已。

清军上下想吃得好,还能骑到大洋马,那就得对两个宿敌大打出手才行,如今总算是熬到这个节骨眼上了……

在出兵之前,弘皙与弘历还约定,不能在战争期间互相攻击,更不能起兵谋反。

现在已经不是弓马娴熟便可纵横天下的时代了,上有飞机、下有坦克。

像包铁板的楯车配合骑兵,也无法战胜对方的坦克机群。

既然如此,就完全没必要背叛苏丹陛下了。

为了表明忠心,胤禛与弘皙在归降之后,还在名字上加上了奥斯曼人的常用名。

于米特·胤禛!

苏克·弘皙!

这样听上去更加奥斯曼化,只是在饮食上,在羊不够多的情况下,还是要饲养一些家猪……

能跟着禁卫军去讨伐神圣罗马帝国,这让大清上下都欢欣不已,讨伐就意味着可以随便抢了。

尽管有一些注意事项,但只要不碰哈布斯堡王朝所在地奥地利,大清铁骑到了其他敌方还不是能够为所欲为?

在三月初,早已集结完毕的四十万清军便跟随禁卫军越过边境,攻入了奥地利,然而与大部队分道扬镳。

根据作战计划,清军须穿过奥地利,攻入南德意志地区。

效忠于东清王于米特·弘历的部队负责进攻巴伐利亚地区,隶属于西清王苏克·弘皙的人马则须进攻巴登符腾堡地区。

南德意志地区被一分为二,刚好可以满足两清王的胃口,能吃下多少,全看他们各自的本事,兵力损失自然也由个人来承担。

所有汉部落的军队跟随七个旅的禁卫军围攻维也纳,三个旅的禁卫军则带着罗刹部队和哥萨克骑兵进攻布拉迪斯拉发。

在第二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时,易卜拉辛动用了九十万部落武装,而禁卫军只有五万,非嫡系也只有五万。

如此安排的目的很明确,可以少花钱,却能办大事,只要为部落武装提供粮草和基本工资就行了,费用远低于使用帝国野战部队。

包括禁卫军在内的二十个旅的部队全部都实现了机械化,其中由三个禁卫军旅还是名副其实的装甲旅。

编制仿照明帝国的精锐,列装三百六十辆八号坦克和三百六十辆步兵战车,具备极其强大的野战突击能力。

那些过时的轻型坦克则分配给汉部落和罗刹部落的部队来使用,可是将这些仆从军高兴坏了。

而清部落的骑兵则得到了二手的机枪、冲锋枪,全新的手榴弹,为了提高骑兵部队的防空能力,还得到部分机炮。

当初清军骑兵在换装了顿河马之后,战斗力便提升了半截。

等到出征之前,两部都得到了两万匹的奥斯曼战马之后,便如虎添翼了。

尽管数量不多,可完全可以装备给精锐的巴牙喇和护军来使用。

寸功未力就先得到了一份来自苏丹陛下的奖励,这也让清军不得不投桃报李了。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只要在敌国腹地使劲搅合就行了,动静越大就说明行动越发的成功。

这是清军上下非常擅长的任务,三十多年前,他们就是干这个的。

如今,大伙算是踏着父辈的足迹,重操旧业了!

而且再也不用面对蛮明,等于消除了大家最大的顾虑。

上面已经下令,一旦攻入目标地区,碰到啥就抢啥,带不走就烧掉。

敌人不愿意坚壁清野的话,大清铁骑就帮他们做,无非是需要收点“工时费”而已!

此番行动,敌人拥有空中优势,各部务必机动灵活,随时转进,不得拖沓迟疑,延误战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