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151章:一代明君

明末黑太子 第1151章:一代明君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在收复辽东与奴尔干都司之后,大明便得到了一个土地最为肥沃的产量区。

前期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五六千万亩,因为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北直隶的耕地面积是五千八百万亩。

整个东北的面积远大于北直隶,迁移过去一千万人,按照每人得到十亩地来计算,那便是一亿亩。

东北的土地真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向黑水上游北部开垦,反正都是奴尔干都司的地盘。

北地诸多藩国虽然发展多年,但之前由于饱受辫子的侵袭,人口并没有骤增。

导致所占据的面积仍然很有限,也就是沿海至纵深五百里到头了。

实际上超过二百里,居珉就很少了,动物比居珉的数量多得多。

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荒,成人至少可得五十亩,而且欢迎多多耕种,只要秋收的时候按面积交地头粮税就行了。

不过那边没有东北对关内的农户吸引力更大,每年参加闯东北活动的关内农户都在百万人以上。

主要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五地的农户为主,到了那边之后,农户立马变地主了。

人口够多的话,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上百亩土地,降雨比西北要多得多,河流更是不少,无非是冬天比关内寒冷一些罢了。

只要盖好木屋,保暖就没问题了,人能熬过寒冬活下来,等开春之后,种地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前三年完全免税,后三年实施半税,也就是农税只交一成收成就行了,其他的粮食都可由农户自行支配。

从第七年开始,才须缴纳全额税费,也不过两成而已。

此举就是在鼓励农户迁往东北,在那边开荒种地。

只要当地明人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朝廷对于东北的控制便容易多了。

“三年全免三年减半”的命令在当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文臣认为某新皇对农户太过有待了。

对此,某新皇的解释很简单。

收复整个东北,前后耗时不下六十年的时间,军费耗资超过三亿两银子。

阵亡将士超过二十万人,辫子入关劫掠导致关内的财产损失至少一亿两银子。

为此,大明帝国差点被穷凶极恶的辫子给打得直接崩溃!

如此对比起来,用减少农税的办法来换取东北的稳定,难道不划算?

谁有比这更好的法子,都可以提出来,只要符合实际情况,便可采纳实施。

当然,没想能想出既不花钱又不死人的完美策略,最后只能按照某新皇的意思来办。

关外地多,哪怕家家户户都种土豆,也不至于饿死。

不被饿死,那么百姓就不会轻易发生叛乱。

比起关内,无疑移珉关外对于朝廷和百姓都是很好的选择。

东北只是气候寒冷,生存环境看似恶劣,其实百姓只要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其他方面反而比困在关内老家好太多了。

某新皇认为,再过十年,也就是再给东北调过去至少五百万百姓,整个东北的情况就会彻底稳定下来。

虽然较于后世,东北依然是地广人稀的情况,但好地方都被明人占据了。

加上驻军通过铁路和河流参与防御,山沟里的土著不满意也蹦达不起来了。

某新皇认为消化东北需要三十至五十年的时间,不过自己等得起,届时草原也会一并被消化掉。

贯穿草原的铁路会将整个草原一分为二,不但能够起到控制草原的作用,还可以将数万大明王师迅速投送到鲜卑利亚中南部地区。

草原比东北其实更好消化,因为顺鸡被打跑之后,当地没跟着跑路的酋长都被招抚,牧珉也跟着受益。

最开始开发的矿区便是奥尤陶勒盖矿,该矿蕴藏黄金超过一千三百吨、白银高达到七千六百吨、铜三千万吨。

由于附近塔温陶勒盖煤矿的开采,前者被称之为漠南一号矿,后者被定名为漠南二号矿。

这还不算完,为了加速消化草原,某新皇决定开采漠南三号矿,也就是哈马戈泰金铜矿。

该矿可提炼精铜七十万吨,黄金超过六十六吨。

漠南四号矿“查干苏布尔加”,矿石储量比三号矿多四千万吨,含铜量高百分之五十五。

三号矿与四号矿距离一号矿都不算远,而且在地图上几乎呈一个比较规则的三角形。

还有位于草原北部的额尔登特铜矿,含铜矿石高达十八亿吨,含铜量比四号矿还要高百分之十以上。

都提炼出来可得超过一千一百余万吨铜,更重要的是,该矿还有伴生钼金属,可提炼出四十五万吨钼。

这是制造战舰和坦克装甲的重要金属元素,某新皇自然希望能够尽快开采。

不过由于矿工数量不足,开采该矿的计划还要顺延。

凭借眼下开采的四座矿山,加上牛羊的包销,用来养活草原的几十万牧珉是足够用了。

酋长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自然不想再与大明作对了。

既然在毡房里躺着就能赚钱,干嘛还要带着手下去拼死拼活呢?

尤其是某新皇实施了主要四种土特产的平价销售策略,直接打消了各部落敌视大明的想法。

在草原上能够买到不太贵的盐、茶、铁、布这四样东西,比之前便宜太多了,那几乎没人想要杀入关内劫掠了。

更何况明军已经更新换代的武器装备,现在天上有飞艇,地面有坦克,手里握着左轮步枪,腰间挎着手榴弹袋。

再也不惧所谓的蒙古铁骑了,冲过来就是送马肉的……

在威逼利诱之下,特别是看到顺鸡的清军已经跑到西域去了,而且没有打回来的念头。

草原上所有的檬古部落都效仿最先投诚的苏尼特部落,向大明皇帝朱慈烺称臣。

而且某新皇也不用他们纳贡,只要在开采矿山的同时,实施平价易货就行了。

双方各取所需,还能享受矿山带来的巨额红利。

这种待遇要是还不满足,那就要刀兵相见了!

某新皇对待这些部落也很友善,牧区有矿石的可以按照给苏尼特部落的待遇分成。

反之,则大明每年都给没矿的部落一笔钱,算是安抚费用,只要不叛乱,便可年年领取。

虽然不太多,但绝对够过日子的,而且酋长们还能让手下跟着北进和西进的明军打罗刹与辫子,还能赚一笔军饷钱。

明军虽然已经开启了初步机械化的进程,但只是个开端,现在还需要骑兵配合,尤其是远程奔袭,掉链子的坦克根本指望不上。

檬古骑兵要求不高,且吃苦耐劳,只要按时发军饷和粮草,那就能他们的祖先一样,在条件艰苦的西域和鲜卑利亚战场长期保持战斗力。

不论对付哥萨克还是辫子骑兵,对大明王师来说,檬古骑兵都是很好的帮手,综合消费比并不比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倭军高多少。

至于那些牧场有矿的酋长,跟腾机思兄弟一样,都迅速向某新皇这边靠拢了。

再尝到回味无穷的甜头之后,便开始一门心思地享受生活了……

利用采矿获得的分红,不但在北都购置了豪宅,还品尝了大洋马。

城内诸多的好物件,这些酋长都一个不漏地要享用一遍,甚至包括抽水马桶!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腾机思兄弟带头之后,草原上的朋友们便都打算照搬。

很多酋长以及亲属在北都安家之后,只是在春季之后,才会乘坐火车回去。

等入秋之际,便会返回北都,准备过冬,不会再在草原上忍受凛冽的寒风了。

这也就是一部分贵族,除了那些不骑马就不能活的家伙,其他人都想在纸醉金迷的北都活到死为止……

留在北都也不是光花钱,不赚钱,赚钱的机会有的是。

牛羊都有浮动价格,牛皮羊皮也有人才规模收购。

只要自家的牛羊肉很好吃,饭馆、酒楼的老板在尝过之后,都愿意批量进货。

那些经营羊蝎子、涮肚的地方,为了招揽顾客,就喜欢从草原的酋长那里进货。

北直隶不是没有人放牧,由于耕地的开发,适合放牧的地方越来越少。

而且北都人口已经突破了五百万,有钱且爱吃肉的人实在太多。

尤其是那些在北都的外商,在尝过了火锅与烤串的味道之后,恨不得天天到店里去吃个痛快。

以至于整个顺天府都供应不了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必须依靠草原的供应商才行。

在北都也能知道本地的物价水平,只要酋长们兜里有钱,都愿意在北都采购,然后支付运费,利用铁路运到草原,让部落的人再沿途站点接货。

这比在草原中间商那里得到的报价要低不少,省去了中间环节,可是少花了一大笔钱。

随着三座巨型铜矿的相继开发,有了大量的原材料之后,北廷现在是完全不缺铜钱了。

顺便还能用铜钱向倭国换购大量的白银,每年的交易金额都在两百万两左右。

德川二货大将军在交易中得到百分之五的好处,那就是十万两银子。

加上大明工厂制造的诸多土特产,包括雪花糖在内,二货大将军每年都能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

这还不算销售报纸等刊物获得的收益,故而真心实意地与昊菁皇帝合作,只有好处便大大滴有!

在收复整个东北之后,倭军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南方,可以帮助崇祯皇帝继续打击莽白的缅军。

在北方,可以帮助大明的诸多藩王防御层出不穷的罗刹人。

今年是崇祯四十年,距离崇祯皇帝亲征缅甸已经过去了快六个整年了。

经过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大明王师总算是控制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

面积达到七成左右,余下三成地方,主要是山区,仍然被坚忍不拔的莽白占据着。

征缅之役的困难程度超出了崇祯皇帝的想象,哪怕现在军事行动的主要负责人是五皇子朱慈焕,对于彻底收复缅甸也是踟蹰不已。

为了填补郑成功率部出征西班牙之后所产生的军力空缺,崇祯皇帝左思右想,终于同意雇佣五万倭军入缅作战。

在看到这些廉价的雇佣军确实如某逆子所言的那般强悍之后,便追加到十万。

等到大量倭军开赴缅甸战场,老将宋纪利用援军总算是稳住了四处漏风的防线。

征缅明军本来便是以本土南方人为主,而且还有沐天波与马士英的北路军配合作战。

东南亚地区本身就高温湿热,加之蚊虫叮咬,以及缅军所采取的夜袭和游击战术。

哪怕明军药品与防具准备的都较为充分,也感觉到防不胜防,一不留神便会吃亏。

崇祯皇帝已经五十七岁了,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晕倒过两次。

在五皇子与文臣武将们力劝多次之后,方才同意回南都休养身心。

不论如何,征缅之役没有打输,只要稳扎稳打,便可逐步压缩敌军的活动范围,最终将其彻底消灭。

这算是崇祯皇帝最为欣慰所在,说明自己并非亡国之君,反而在登基以来的功绩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虽然略逊于某逆子,但总算是无愧于心了,百年之后去见列祖列宗,不至于被骂得犹如狗血淋头一般。

听说镇海公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率军攻入了西夷老家,还攻克了都城,让崇祯也高兴不已。

尽管嘴上不承认大明在某逆子的带领下,从中兴逐渐走向盛世,大有超过永乐时期的势头。

但崇祯基本也认可,某逆子能够扭转战局,击败东虏,并为大明开疆拓土。

在文治武功方面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略优于自己……

大明国力逐渐强盛,国祚恐怕比秦、汉、唐、宋这四朝时间之和还要长呢!

当然,这只是崇祯的主观想法,任谁面对如此大好局面,都会如是想像。

现在认为昊菁皇帝是隋炀帝翻版的人已经大为减少,不过仍有人等着出现穷兵黩武的恶果。

那些人都已经被视为傻子了,此前大部分不看好昊菁皇帝的人都承认自己看走眼了。

原因很简单,大明王师已经收复了辽东与奴尔干都司,连檬古都被招抚了。

财务收入连年增加,粮食收成亦是如此。

眼下兵精粮足,焉有颓势之状?

王师都打到西夷老窝去了,你还不承认昊菁皇帝是一代明君,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