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091章:全线游击

明末黑太子 第1091章:全线游击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涉及土著更多,规模更大的迁移计划,那就是将所有参加叛乱的土司所辖的百姓,全部迁往北方地区。

至于如何安置,相信昊菁皇帝对此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迁移人口达到数十万的话,其中的利益将会相当巨大……

换作平时,沐天波对这个计划是相当的心动,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圣上征讨莽白,实在没时间也没人力来执行这个计划。

可若是只将俘虏送走的话,一旦大军入缅作战,那些土司对朝廷有所不满的亲属再次兴风作浪,半个云南地区就还要重蹈覆辙。

痛定思痛之后,沐天波在马士英的反复游说之下,又听取了老将军龙在田的建议,最终决定执行这个迁移计划。

但凡参与过叛乱的部落,不论是否愿意北上,都要迁走。否则便是居心叵测,图谋不轨,将会株连论处。

初步估算,涉及人口将会达到五十万以上,按照每人十两银子计算,总价便高达五百万两之巨!

换算过来,这能买到多少蒸汽坦克呀!

马士英见到那些土著百姓,眼睛里都冒着金光……

为了彰显朝廷的英明,凡是没有参与叛乱的土司,对其利益秋毫无犯,还可以获得叛乱土司的部分土地。

作为代价,得到利益均沾待遇的老实土司们必须派兵参加王师的第二次征缅行动。

经过一番折腾之后,等沐天波再次率军攻入缅北地区,已经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缅军又重新占领了之前丧失的全部地区,还趁乱向北蚕食掉了大片的明国土地。

等于说北路军又要重打一遍得寸进尺的缅军,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此时南路军已经兵分三路,从沿海地区逆流而上,攻入缅甸腹地达到近五百里。

要不是考虑到补给线频繁被缅军骑兵袭击,明军的攻击纵深还会更大一些。

但对迟迟未曾见到沐天波派来的送信飞骑,崇祯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沐天波素来对自己恭敬有佳,也不曾听说其在云南飞扬跋扈,拥兵自重。

此番配合自己出兵讨伐缅甸,应该不会发生类似阳奉阴违的事情。

或许是莽白在南部败给大明王师之后,又将主力调往北方去与北路军决战了。

这也并非不可能,待击败北路军之后,再调头专心对阵南路军。

不过一切都只是崇祯的猜测,实际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当下的进度,要消灭莽白的主力,恐怕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而收复整个缅甸,即占据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将会耗时五年左右。

因为缅甸地形的缘故,以土司兵为主的山地步兵将发挥不小的作用。

没有这些山地步兵,莽白即使失去大量的骑兵和步兵,仍旧可以在山区进行游击战。

比较起来,缅甸战场的情况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东北战场,周遇吉所率领的八十万大军在通过剌鲁卫段的松花江之后,便遭遇了东虏大规模的游击战……

由于近些年频繁遭到明军的进攻,大清王师主力早已不堪重负,再不具备与明军进行决战的能力。

多尔衮便提议清军以牛录为作战单位,化整为零,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开始在大清境内进行打了就跑的机动作战。

打死一个蛮子就算是收获,一个不嫌少,一百个不嫌多,积少成多,逐渐消耗蛮明的军力。

此举尽管遭到了豪格的坚决反对,但顺鸡还是同意了十四叔的建议。

大清国力与军力都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存实力的同时,还要力争多杀蛮子。

赏银也只能以缴获的形式拨发,各部抢到手的便是自己的,多劳多得。

各部将士凭借战果与战利品的品质高低与数量多寡,来获得相应的爵位及抬旗待遇。

由于难以取胜明军,又不能跨越千里去关内劫掠,还要养活大量兵马。

时至今日,大清国库基本告罄,多尔衮这提议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各旗及各部都要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只有如此才能迎来否极泰来的时候。

阿巴泰在年前不幸病逝,其长子尚建于次子博和托先后在对明作战中战死。

正灰旗由三子博洛与四子岳乐各领两个甲剌的人马,余下一个甲喇归五子和度所有。

而之前统领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在阿巴泰病死没过半个月,也跟他而去。

济尔哈朗的长子富尔敦在两年前病死,次子济度与三子勒度均战死沙场,四子巴尔堪重伤不治而亡。

六子席图库幼殇,七子固美、八子留锡、九子武锡、十子海伦都尚且年幼,镶蓝旗的的人马由五子辉兰暂时接管。

考虑到济尔哈朗生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顺鸡才没让他人瓜分了镶蓝旗。

否则凭借二十出头的辉兰,根本无力阻挡其叔叔们对镶蓝旗人马的蚕食。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不论皇族兄弟接管,还是其他人接管,都对自己不利。

顺鸡便没有让外人染指镶蓝旗,只要济尔哈朗的四个岁数较小的儿子成年,便可各自分到一个甲喇的人马。

若是成不了年,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济尔哈朗的葬礼上,豪格曾痛哭流涕,事后还对辉兰语重心长地叮嘱了一番。

两蓝旗毕竟是一家人,只要团结一致,便可所向披靡,诸如此类的话。

辉兰虽然年纪不大,但脑子并不傻,对于这位叔叔的意图非常清楚。

以眼下不宜,谨遵圣旨为由,婉拒了豪格的试探。

不然同意了这位叔叔的提议,往后他们兄弟五人就没好日子过了。

豪格争夺皇位不成,失去了继承两黄旗的权利,便打起了镶蓝旗的主意。

然而辉兰不肯退让的态度,让豪格心里十分恼火,又不能轻易发作。

惦记正灰旗就跟白日做梦差不多,博洛与岳乐都是征战多年的将领。

人家不会轻易就范,别说吞掉,豪格就算是联合正灰旗的可能都没有。

原因很简单,豪格的正蓝旗几乎每次阵战都损失颇大,杜度的镶灰旗正好相反。

博洛与岳乐早就在战场上见识过了豪格的本事,跟长孙大哥杜度比起来,豪格就是个莽夫而已。

故而兄弟俩更愿意听杜度的建议,对于豪格说过的话,完全可以就饭吃了……

现在长辈里的代善、阿巴泰、皇太鸡、济尔哈朗都先后战死或病死,只有同辈里岁数较小的多尔衮兄弟尚在。

其他人能力与睿亲王多尔衮相比实在相差悬殊,顺鸡也只能指望足智多谋的十四叔可以扭转乾坤了。

去年由于洪水泛滥,淹没了不少农田,大清所获粮食大幅度下降。

然而洪水也阻隔了明军的大规模进攻,对大清来说,算是因祸得福了。

顺鸡只能将作战部队用于给百姓救灾,否则到了冬季肯定会有百姓被活活冻死。

今年降水倒是远没有去年那么多,但也意味着大清要遭到百万明军的猛攻。

为了安全起见,顺鸡已经带着妃子们搬到了距离剌鲁卫千里之遥的山区里居住。

每餐跟蛮明的昊菁皇帝一样,仅食四菜而已,不少时候两个素菜还是野菜。

这也是为了减轻防御压力及后勤压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奢侈浪费了。

随行伴驾的也只有正黄旗而已,分给皇族兄弟们的镶黄旗也已经派出去作战了。

因为十四叔多尔衮之前要求大清王师此番作战,投入兵力要多,辐射范围要光,穿插纵深要大,战术策略运用要得当,也唯有如此才能消耗蛮明的兵力并牵制蛮明大军的进攻。

除此之外,多尔衮要求清军各部既要在松花江中游北岸各地,择时伏击过江北犯的明军。

又要利用夏季松花江进入的枯水期,派遣以牛录为单位的兵力杀入原来的腹地,对已经被蛮明消化的地方进行袭扰。

若是全面铺开的话,整个战场东西宽两千里,南北长度也类似。

多尔衮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遮蔽己方的弱点,发挥己方的长处,从而让明军在扑空的同时,顾此失彼,最后被迫后撤。

在开春之后,周遇吉命令制造的大量舰船也已经在兀也吾卫与阿速江卫顺利下水。

这样即使进入秋季汛期之后,王师也无需为如何过江而困扰了。

第九次北伐,周遇吉手里仍然握有八十万大军,估计顺鸡的兵力不会超过四十万。

明军不光有兵力优势,还有技术装备及火力方面的绝对优势。

蒸汽坦克数量已经高达四千辆,平均每二百人就能得到一辆蒸汽坦克的火力支援。

装备混血战马的骑兵数量已经达到五万,每人都装备了左轮步枪与手榴弹。

光这部分骑兵的战斗力,便相当于对面十五至二十万的所谓铁骑了。

为了应对辫子可能采用的伏击与游击战术,昊菁皇帝特意扩大了特种部队的规模。

从原来的五千极具攀升到如今的三个旅,一万五千人。

虽然有注水的嫌疑,但经过一番特训之后,单兵作战能力较普通骑兵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作战时,特种部队司令张煌言亲自指挥第一旅,另外两个旅则由同门师弟曾英与李元胤负责。

分散作战的原因一方面是清军几乎不敢与大明王师正面交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特种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几乎找不到能跟三个旅的特种兵作战的对手。

将摊子铺开之后反而可能会有所收获,而且得以营为主要作战单位。

对方一看到数千特种兵跟洪水一样扑过来,不被吓跑才怪呢!

某新皇认为只有保持足够多的兵力,并投入大量的特种兵,才能实现反伏击且反游击的目标。

每个特种作战旅都实现了全员驮马化,特种兵每人双马,坐骑为混血战马,备用马是本土马,平时可以用来搭载物资装备。

后勤为马车,没有配备蒸汽坦克,原因就是这玩意不便机动作战。

不过为了保证足够的火力,每个营都装备了小佛郎机和迫击炮,打阵战和山地战是足够用的。

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没有装备飞艇,高空侦查能力明显不足,还要依托附近的主力部队提供相应的情报。

张煌言的特种部队也不是单纯的单打独斗,通常都是在获得相应情报之后才会主动出击。

搜索敌人留下的蛛丝马迹通常是飞艇或者侦骑的任务,否则发现对面是明军特种兵,辫子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在连吃败仗之后,大明特种兵的威名也不胫而走,传到了顺鸡和多尔衮的耳朵里。

通过抓获的俘虏的口供,对方发现类似特种兵的部队,便会选择主动撤退。

倒是可以选择硬碰硬,但损失三四倍以上的兵力来消灭特种兵,完全是得不偿失之举。

周遇吉从俘虏嘴里也得知了多尔衮所采取的基本战术,打一下就走,抢一把就溜,完全跟当年关内的流寇作派相类似。

为了应对这种战术,除了在剌鲁卫以南地区留了三十万大军,周遇吉还将发现的情况派飞骑送给洪承畴,并报给昊菁皇帝。

希望好静皇帝在看过来龙去脉之后,同意洪承畴率部北上支援,毕竟在安乐州以南地区保留二十万兵马已经没太大的用处了。

余下五十万人跟着周遇吉过江作战,分成十路,每路五万人,配备至少五千骑兵,以及二百辆蒸汽坦克。

此举就是要在广袤的江北地区进行拉网式的平推,东虏要是能重现当年萨尔浒之役时的本事,大可以放马过来。

周遇吉认为用五十万大军集中进攻一处地方,不光是成本巨大,收获甚少,而且对方还会不敢与王师交战。

与其那样,不如见招拆招,针对顺鸡所采取的游击战术,王师也分进合击,留出破绽,引对方上钩。

这么做当然有风险,万一俘虏是顺鸡故意派来的,周遇吉就算是彻底上当了。

但军事行动都会有风险,风险越大,就说明可能的收获就越高。

就算某一路,甚至几路明军遇袭后战败。

那也算是用兵力来换取不断破坏东虏的腹地,减少其秋收的粮食产量。

算上去年的洪水,等于让东虏连续两年都不得不接受粮食产量骤减的结果。

这就是周遇吉的目的,如若不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方,就要用这招来饿死对方。

进而压缩东虏的活动区域,将其不断向北驱赶,最终使其与正在东进的罗刹人发生矛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