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062章:品头论足

明末黑太子 第1062章:品头论足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与土默特人握手言和之后,陕西便消除了这个外忧,左懋第对内又苦心经营二十年之久,利用油田、金矿、煤矿等项目广施以工代赈之策。

加之朝廷对陕西的连年扶持,以及官军的不断进剿,如今一隅之地的土匪流寇早已大为减少。

到距离某新皇监国二十年时,陕西算是基本摆脱了战火的荼毒。

经过朝廷许可,左懋第已经将本地的目标定为防御外敌,兼顾改善珉生。

对于塞上江南——宁夏,则是跟陕北一样的建设重点。

这里是陕西境内唯一可与渭河流域相媲美的产量地区,而且之前收到关外檬古部落的威胁。

某新皇也认为固防宁夏是控制河套地区的手段之一,而且要双管齐下才行。

一方面是命左懋第整饬当地的官吏,同时让孙传庭整顿当地的兵马。

另一方面则是修建宁夏至漠南金矿的铁路,铁路经过河套外线地区。

一旦该地区发生战事,便可让关内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抵达战场了。

一切顺利的话,加上已经建成的部分,预计在三年内可实现全线通车。

对于是否修建经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铁路,某新皇暂时还没拿定主意。

因为还有一条从漠南金山至贝加尔湖的铁路需要建设,投资至少需要三千万两银子。

两条铁路同时修建的话,总投资将超过五千万两,对北廷户部的压力实在太大。

向荷兰售卖铁甲舰得来的银币,基本上都让某新皇用来补贴北伐赏银了。

北廷要想修建这一西一北两条里程很长的铁路,就得自力更生了……

要是不需要继续北伐,那倒是咬咬牙就能承受下来。

现在辫子未灭,皇太鸡挂了,顺鸡又蹦出来了。

大明王师还得继续北伐,直至消灭辫子,或者将其感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

某新皇认为再过五到十年,即使辫子采用游击战术,在山里玩捉迷藏,也难逃宿命的到来。

也就是在甩锅爹六十大寿之际,盘踞在东北地区的辫子便算是彻底没了落脚点。

要么选择投降!

要么选择跑路!

要么选择去死!

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游牧团伙与渔猎团伙相类似,都是穷兵黩武模式,经受不了持久战的消耗。

农耕团伙发展潜力最大,但爆发力不足,一旦被对方一波流带走,那就算是彻底凉凉了……

但只要挨过对方三板斧之后,农耕团伙就可以凭借人口、土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宿敌占据绝对优势,进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现在,北廷从所辖的北方八隅,可岁入约两千万两银子,与荷兰、法国、奥斯曼、暹罗等国家的贸易往来,又能得到两千五百万左右的银币,合计三千六百余万两。

除此之外,朝廷每岁还能收获农税不少于一千万石粮食,蜀锦三千匹以上,并通过易货得到檬古战马上万匹、牛羊过五万头,与海外藩国及张献忠部易货皮毛过十万张。

按照目前北廷花钱的速度,这点岁入只能说勉强够用,无非是不缺粮食了,完全可以保证军珉都不会挨饿,还能对外大量出口土特产。

朝廷已欠某新皇三千两白万两银子以及五千五百万枚银币,债权人估计没个三五十年是还不上了……

好在北方八隅挺过了小冰河时期,现在总算是缓过来了,特别是北都的发展让某新皇感到非常欣慰。

现在甩锅爹也不提北都一城可抵江南四城的事情了,因为北都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在人口方面已经达到了某新皇的初衷。

通过挨家挨户的统计,老城、中城、新城人口相加达到了四百万,城外还有大量的珉宅,都加上的话,人口不下七百万。

现在站在城头眺望,靠近城墙十里之内已经鲜有空地了,基本都盖满了房子,里面住的都是附近的农珉,或者来北都的务工人员。

北都的工厂多、企业多、外国人多、各地客商数不胜数,这就意味着就业和赚钱的机会比其他地方多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某新皇的关怀下,在北都上小学免费,这对有志改变命运的穷苦人家来说,是个极好的机会。

全城分布着六十一座小学,每年可招收超过六万名学生,哪怕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有意入学,经过审批,也可就读。

除了就业机会与星罗棋布的商铺之外,还有一项吸引百姓来北都安家落户的内容,那就是医疗。

最开始成立的是隶属于医部下的陆军医院,而后某新皇又成立了海军医院,不过设在天津,主要是便于救治从海上归来的北伐将士里的伤员。

之后陆军医院早已人满为患,某新皇便下令在北都三城兴建了三座医院,初期是每城一座,到现在是每城五座,且不含陆军医院。

大规模兴建医院不但可以救死扶伤,还能广为培训医护人员,并将这些人像种子一样撒网全国各地。

同时还能顺便赚点诊疗费,医部也是七部里面唯一一个每年都可以大赚特赚,还能把钱留住的衙门。

户部的钱开春倒是不少,等年底就所剩无几了,说不定还得伸手向某新皇借几百万才能过年……

一个病人进医院花一两银子,每年诊疗一千万人次,那就是实打实的一千万两银子。

虽说还有诊疗成本在里面,可利润基本不会少于四成,这也是医部每次都能够自掏腰包兴建医院的根本原因。

某新皇不参与医部乃至医院的利润分成,只是在医院采购的特效药方面赚一些,而且以慈善基金会的名义又济世了。

之前收养的大量孤儿,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实现的。

不然就得让这些孤儿自生自灭,活下来的人也很少能学好。

当初虽然花了不少银子,但此举得到了包括漂亮亲妈在内的所有人都一致称赞。

也等于在教化孤儿的同时,将不少未来的嫌犯都消灭在萌芽之中。

孤儿里的男孩从小便接受军事训练,十五岁成年后再训练三年,之后便可加入东宫卫队或官军服役。

女孩则可根据个人的容貌、智力、体力、才学,选择护士、宫女、裁缝、艺人,或者直接出嫁……

通常在十五岁成年之前,容貌上乘的女孩便会被达官显贵给挑走,作为小妾迎娶过门,这算是以后可以衣食无忧了。

中等偏上的则可用来犒军,奖励给立下战功的军官和士兵。

某新皇认为这算是两全其美的办法,新郎新娘均能各取所需……

个别脑子特别聪明的女孩,则可一直求学,考上大学毕业之后,便能进入翰林院做学问了。

女孩也能做学问?

然也!

起码编本字典的话,要比某些士子更为细心一些!

没有刘宗周这样的前辈带着编写的话,内容并不算高深的字典指不定被编成啥样呢。

去年北伐之际,年过八十的老刘头也病逝了,某新皇回来还去翰林院吊唁了一番。

根据老刘头的遗嘱,并未将其送归故里,而是安葬在北都的公墓里、

带北伐彻底胜利之后,便为其烧份收复辽东乃至奴尔干都司的报纸,算是知会一声……

受其影响,今年已经快五十周岁的黄宗羲也一直在北廷翰林院工作。

在完成第一版字典与辞典之后,正在带着后生们编写后续更为详尽的版本。

已然六十有一的徐孚远则扎根兵部,现专门负责考核有志从军的士子。

陈子龙已经五十二岁,之前当上了营长,因为去岁参加第七次北伐时负伤,伤势不轻,不得不提前退役。

某新皇了解到情况之后,也特意为其提供了好几个岗位,在得知故友徐孚远的差事之后,便请命与故友继续并肩当差。

方以智在六年之前辞去了报馆主编的差事之后,便被某新皇调入礼部工作一年,之后任命为大明驻法国大使,并全权负责全欧事务。

原本期限是十年,后来考虑到个人原因,便缩短到五年,今年刚好是其任期到期的时间,可以返回大明了。

次辅吴甡年事已高,今年都已经七十一周岁了,某新皇也答应在方以智回来之后,便恩准其退休,好颐养天年。

当然,除了丰厚的退休金之外,为了表彰老吴头这些年来的勤恳与敬业,某新皇还特聘其为军机处顾问,月俸一百两银子与十石大米。

再过几年首辅薛国观也要退休了,尽管是国仗,还能凭借这个身份上殿,但首辅兼军机处大臣的差事实在太消耗身体。

某新皇有意让方以智先当次辅,后当首辅,但现任首辅必须帮其扶上马,再送一程。

等教会方以智内阁与军机处的一堆事务,方可进入半退休状态。

对于次辅的人选,某新皇也有了心仪的对象,那就是夏允彝之子夏完淳。

此子与方以智岁数相差不小,但正因为如此,才会避免再次发生首辅与次辅同时要退休的尴尬情况。

等方以智干不动了,夏完淳刚好可以顶上去,当年左懋第等人也不比夏完淳大多少,便成为了一省的巡抚。

这货之前已经被某新皇用计请到了北都,方法也很简单,既然世人都说夏完淳聪慧无比,那就看看其参加殿试的情况如何。

此为特批,并不作数,不会挤占其他考生名额,仅为测试而已,否则便可宣布夏完淳是小聪明而已。

某新皇也不是故意欺负他,还是为其提供了往年的考题,并请薄珏大才子为其答疑解惑,算是一对一辅导。

等此子答完卷子,果然名列三甲,没有成为状元的原因就是备考时间太少,不如长时间准备的考生那么应对自如。

不过对比起来,夏完淳弱于计算,精于世事,对于一些内外大事,分析地比较不错,经过培养之后,倒是个不错的人才。

夏完淳也不想通过父亲的关系,在南廷找份差事做,若是自己能在北都闯出一片天地,那便再好不过了。

某新皇也很是时机地为其提供了一份半工半读的差事,那就是在科学院打工,因为那里都是整个大明最聪明的一群人。

若是夏完淳喜欢在科学院工作,便作为薄珏的助手了,可以干到咽气为止……

能进北廷科学院,那是多少才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只不过科学院的门槛很高,哪怕是工匠想进来吃碗饭,也要经过严格考试。

等夏完淳到了科学院的食堂,才知道科学院待遇好不是吹嘘出来的。

午餐与晚餐都是有鱼有肉,每人一个餐盘,可以任意挑选各式菜肴。

工匠享受两荤两素的待遇,学员以上则可品尝三荤三素。

米饭与馒头都管饱,蔬菜汤随便喝,只要吃得下,可以午休期间都在食堂吃个够。

逢年过节还能分到不少吃穿用的礼品,科学院里也会举办宴会,款待大伙。

当然,在科学院不是就为了吃喝。

每个项目组都有负责人,进度表按周结算。

如果不达标,需要上报原因,并提交解决办法。

屡次完不成任务,在审核之后,要么继续攻关,要么走马换将。

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让参与项目的所有人都获得丰厚的分成回报,故而大伙才会如此努力。

夏完淳在入院工作半年之后,才有幸在天津造船厂,见到了正在建造的顶级铁甲舰,也就是吉野。

看到巨舰的第一眼,夏完淳便被彻底震撼住了,都说北廷能工巧匠众多,技艺更是鬼斧神工,亲眼所见,果不其然。

即使夏完淳再聪明,而且也在科学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面对各种复杂图纸,还是力有不殆。

薄珏作为项目总工程师,则一板一眼地指挥工程师与工匠们,检查重点部分,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醒手下诸多注意事项。

可以说,按夏完淳的知识储备,只能勉强挂名当个学员,实际上连工匠的水准都达不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薄珏的大弟子孙云球,更是当今驸马爷,也参与了这个项目,不过是为战舰制造光学观测设备,顺便再给师傅打打零工。

科学院有很多项目组,关乎很多学科,薄珏认为还是得根据夏完淳的兴趣,为其选择冶金、光学、制造、机械、建筑、化工等诸多学科。

只有先学明白相关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能走个过场。

最多跟外面的百姓一样,在茶余饭后,对报纸上的内容品头论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