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黑太子 > 第1035章:良性循环

明末黑太子 第1035章:良性循环

作者:牛笔老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8 08:03:46 来源:笔趣阁

与老城不同,新城不但规划合理,外观别致,环境优美,还拥有整套下水系统,即使下雨天也不会出现秽物遍地横流的情况。

为了确保巡逻与管理,某新皇在规划新城设计图时,就要求除特殊建筑之外,将每个街区都设计成正方形。

从高空俯瞰,新城就是由一堆小方块与某些大方块所组成的,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就算是人间仙境了……

一类街道为双向十车道,中间设有隔离带,另设有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其宽度已经给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的提升空间。

二类街道也有双向六车道,从目前估计,未来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用来给一类街道疏导车流是毫无问题的。

某新皇认为那时候还消灭不了辫子,自己就又要遭雷劈了。

届时由于没有来自关外的隐患,整个京城就不再需要城墙了。

各种建筑都可以建在城外,没了城墙的限制,不论是地价还是占地面积,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在新城投入使用之后,老城那边已经积攒了足够多财富的各种土豪,便跟着某新皇一并搬了进来。

老城此前的房价是最高的,中城最低。

现在新城抢走了头把交椅,老城居中,中城依然垫底。

住惯了四合院模式的明式宅院,突然到新城住小洋楼,很多土豪都感到不适应,甚至整夜都睡不着觉。

但某新皇住在这里,包括大臣、将领、勋贵、商贾等,要想近水楼台,就必须也跟着如此这般。

新城里不是没有四合院,只是皇帝都住了楼房,下面的人自然也会跟风买了这种房子,无非是再多花一份钱买四合院而已。

对外,都宣称自己迎合某新皇的推崇,并表示搬进新式楼房之后,实在是舒服得不得了,恨不得早点搬进来……

包括薛国观在内的很多臣子,不论是款款买房,还是分期贷款的,都感到些许不适应。

但薛国观为了贵为皇后的女儿,也为了自己首辅的位置,也要带着全家搬到这边来。

军机大臣们对此完全没意见,这些年在军机处体验到的新奇事物数不胜数。

能白住一座小楼,何乐而不为呢?

低级别的官吏就没这个待遇了,要么住宿舍,要么买新房,要么就还得住在老城,每天到新城来上班可是费了牛劲了。

某新皇对此表示理解,毕竟还能推动北都的交通与早餐行业的发展嘛!

官吏的月俸分流给从事此行业的穷苦百姓,本就是件大好事嘛。

老城的房子降价,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或者乡下人进城安家落户。

为了促进北都乃至整个畿辅地区的城市化,某新皇还让下旨,只要能够在城内全款买房,买房人便可自动获得城市户籍,拜托农户户籍。

原先拥有的土地可以完全保留,在土地方面的收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到了今年,小冰河时期所显露出来的特殊气候,在大明北方八隅已经变得很微弱了。

这说明这种极端气候基本进入尾声了,很快便将结束。

只要关内重新风调雨顺起来,关外的皇太鸡就算是与这个花花世界诀别了!

困扰大明多年的天灾总算是滚蛋了,也就意味着中原的流珉与流寇都无法立足了。

就像天气好转,冰雪便会消融一样。

各地官府均报告了类似的情况,某新皇下派的巡检人员也上报了几乎相同的内容。

在灾民们可以自食其力之后,等于朝廷每年都可以节省大约五百万两的以工代赈资金。

某新皇在北方八隅收取的农税只有两成,与商税等同,地主的地租不得高于四成。

余下四成就是留给佃户的收入,不能让佃户们一年到头白忙活,甚至出现亏本与欠债。

经过朝廷与各省巡抚的不懈努力,地瓜与土豆这两种耐悍作物总算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由于气候转好,降雨比以前更多,亩产也随之得到了飙升,达到两石以上。

在户部重新丈量土地,并套现了手头所有的地契之后,朝廷的粮食岁入暴涨到了一千石以上。

这便意味着北廷再也不需要让郑芝龙去南洋花钱买粮了,还能拿出大量的粮食来接济北地的诸多藩国。

南洋的藩国一年三收,根本不需要粮食方面的援助,反而会用粮食来换购大明的轻工业产品。

那边虽然物资较为贫乏,但跟北地诸多藩国一样,当地的明人百姓普遍吃的都比较不错。

首先明人勤恳,移珉过去的农户并不厌倦每天的耕作,使得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

其次由于靠海,使得海捕业极为发达,只要天气良好,便可频繁出海。

南洋诸多藩国的沿海百姓平时以吃海鲜与水果为主,粮食反而成了副食。

因为海鲜与水果都不易长期保存,多半是无法运往大明本土的。

粮食就成了宝贵的硬通货,百姓们省出来也可以换钱换物。

北地的粮食一年一收,而且只能种麦子。

好在百姓能够进山打猎,亦能捕鱼。

肉和鱼都不缺,就可以补充口粮方面的差额了。

北地能拿得出手的特产就是皮毛、鹿茸、虎骨、硫磺这四样,金银铜则是海外藩国普遍拥有的硬通货。

在北地的诸多藩国里,地处偏远的崇国借助堪察加半岛的活火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硫磺,并在某新皇的帮助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硫磺工厂。

崇国每五个人里,便有一个人从事硫磺或与硫磺相关的工作。

而且得益于活火山的火山灰,崇国的土地异常肥沃,而活火山使得周边地区的地表温度并不冷,大致与辽东北部相似。

在落地发展十年之后,在崇王朱由樻的带领下,崇国上下没有一只乞丐,实现了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衣穿、人人有肉吃的目标。

大明本土百姓可是每周吃一两次而已,在崇国这边,是天天吃,甚至顿顿吃。

再穷的百姓,一个月也能吃掉十斤以上的海鲜。

而且在张某人带兵去了北美大陆之后,崇国便成了海上运输线的中转站,这就算是得到了一张从天而降的馅饼。

郑芝莞的船队基本都会在崇国港口作为去往阿拉斯加前的最后一站,之后才会横渡海峡,抵达目的地。

某新皇也乐意指点朱由樻这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知识的年轻人,将崇国发展成连接本土与北美的贸易枢纽,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北美那边的人虽然不多,但船队一年才去一次,故而运输量非常之大,随行的水手自然就非常之多。

船队在停靠崇国补给或避风时,水手都会在上岸进行消费,对朱由樻来说,就等于躺着赚钱一样。

如何轻松赚到一大笔钱?

很简单——赌场!

朱由樻得益于某新皇的指点,其赌场没有采用作弊这种下三滥的赚钱招术,每个菠菜项目都是公平起见。

只有口碑好,前来光顾的赌徒才会多,而且会越来越多,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这里迅速成为了水手们的最爱。

在开通夏威夷航线之前,某新皇认为朱由樻还能赚几十年的钱,基本可以赚足自己的棺材本了……

与之毗邻的周国是海外藩国里,在土地、人口、经济、军事这四方面都排名第一的藩国。

周王朱恭枵拥有堪察加北部的所有权,周国自然也能开采硫磺,但当地的气候却远不如崇国那边。

好在周国北方有一座金矿,尽管受气候影响,一年最多只能开采四个月,但多少也能补贴一些收入。

困扰朱恭枵多年的郡国战争已经基本结束,虽然诸多郡王偶尔有零星的摩擦,大致不会重燃战火。

一方面是诸多郡国都已经被打得两败俱伤,另一方面则是罗刹人的频繁出现,让一堆郡王不得不抱团取暖。

不论是昊菁皇帝还是周王朱恭枵都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勾结罗刹之人,死不足惜,罪有应得!

周王朱恭枵麾下的一堆郡王,即使做不到众志成城,多少也会彼此帮衬,不让罗刹人占到甚子便宜。

抗击罗刹入侵算是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而且杀罗刹兵可是有真金白银或者大量物资奖励的,郡王们也乐意参与进来。

在某新皇牌郑芝龙收复吕宋之后,年事已高的周王朱恭枵也得到允许,每年有七八个月可以住在马尼拉。

周国入夏之前,再返回自己的藩国,象征性地住四五个月就行了,一切事物已经交给儿子来管理了。

潞国只有一个郡国,潞王朱常淓自然不会愿意自己被罗刹兵给灭掉,在来到北地之初,便选择与周王朱恭枵结盟。

对于南边的福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实在不愿意理睬,那位一向眼高于顶,连皇位都视为己物,对其他宗室的态度就更别提了。

若是没有罗刹兵出没,潞国本就可以过得不错,可惜天不遂人意,潞王朱常淓只能带着麾下兵马,像防贼一样防着罗刹兵。

不论高低贵贱,只要能宰掉一只罗刹兵,直接赏新式油灯一盏、灯油二十斤、粗布一匹、茶叶一斤、盐糖各五斤、铁锅一口。

这便是潞王朱常淓为鼓励子珉抗击罗刹入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不然,本国上百兵马,被十几只罗刹兵追着打,自己的脸都被这些废柴给丢光了!

除非潞王朱常淓亲自领兵征讨,否则小股作战,藩国兵马甚至不如猎户管用……

为了固守住自己的藩国,潞王朱常淓甚至颁布了一道新令。

不论何人,只要能守住自己的土地,他就颁给其相应的地契!

起初是一百亩,后来变成二百亩,然后是五百亩,最后随便占!

想出如此办法也是迫于无奈,面对频繁入侵自己领地的罗刹兵,潞王朱常淓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看到崇国发展地异常顺利,潞王朱常淓都想与崇王朱由樻交换地盘了,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弹压了当地土著,赶走了少量的西班牙人之后,南洋诸地就不存在类似的问题了。

定居珉都洛岛的祖大寿,每年都会写信与拍照,上报本岛的相关情况。

从今年开始,某新皇也允许祖大寿每年可以有一次返回北都采购物资,时间为期一个月。

其他驻岛总兵官级别的将领也享受同等待遇,一方面可以彰显皇恩浩荡,另一方面也好了解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

这帮人抵京之后,所吐露的相似苦衷就是船队去的次数太少,使得岛上物资匮乏。

他们倒是乐意易货交易,但实在是没啥易货的机会。

对岛上的居珉来说,船队靠岸,简直就跟过节一样值得庆祝。

某新皇承诺,只要天气状况允许,船队一年会去至少四次。

用本土商品来控制这些总兵,再用这些总兵控制住诸岛,是消化南洋的既定战略,决不可动瑶。

由于没有远洋船队,这些总兵是不可能造反的。

落到西班牙人或者荷兰人手里,反而会沦为进攻大明本土的桥头堡。

哪怕这些家伙听封不听调都可以,只要还能抵御西夷,这笔投资就算是超值了。

这跟唐末的藩镇化有本质区别,那时候是直接威胁朝廷,削弱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此时则是本土对海外的控制的延伸,在开拓开外市场的同时给本土减轻人口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现在本土,特别是北都、江南、珠三角这三块地方,最赚钱的项目不是收购土地,而是开办工厂。

随着北地、南洋、倭国、菜国、奥斯曼以及与西夷的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大明本土当年对外出口额已经超过四千万两银子。

看似不少,但已经给下家留足了利润空间,某新皇也早已对商贾们进行了指点,既要保证质量与工艺,又要保证数量与供货。

只要保质保量,大明商品就是全球最好且最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无以伦比的竞争力。

西方船主们乐意冒险,就可以将大明的商品买到物资极度贫乏的非洲去,跟土著酋长做交易。

按照某新皇的目标,大明商品未来要占据全球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GDP也要达到如此份额。

具体套路就是先确保粮食供给,然后将人口转变为生产力,生产力变成商品,商品变成硬通货,硬通货升级科技,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