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 第394章民心

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 第394章民心

作者:九霄落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41 来源:笔趣阁

即便是叛乱这事真的仅仅只是杨玄感一人所为,而与杨素无关,可杨坚却依然无法放过杨素。

若是杨玄感做了如此之事,他仍要放了杨素的话,那其余的将士们又岂会心服。

甚至,若其余将士们有样学样又该怎么办,反正,即便是真的叛变,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家眷亲人。到那时候,恐怕一切都得乱套了!

“来人,将秦桧直接拉出去斩了!”杨坚望着同样跪伏在地的秦桧,心中的杀心再也压抑不住,恶狠狠地向着左右命令道。

他分明没有叫这秦桧传唤杨素,可秦桧却假借着他的命令去传唤杨素。这其中存在的猫腻,以杨坚之智,一眼便察觉了出来,这混蛋分明已经和杨玄感同流合污了,此行分明是为了捞出杨素的,只不过最终没有成功罢了。

杨坚自认,当初董卓死后,自己肯留他一命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可此人非但不思报恩,反而反噬于他。此次,杨坚又怎能不杀了这个吃里扒外的东西,以泄自己的心头之恨。

“主公,主公饶命啊!”生死关头,秦桧表现得与其他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还不拖下去!”面对秦桧的求饶,杨坚丝毫不为所动,目光冰冷地仿佛不带一丝一毫的感情。

至于参与昨夜之事的其他人,如那些世家势力与杨玄感,杨坚早就命人进行清洗与搜寻了。

“诸卿,不知可还有什么办法以解我军困境!”杨坚自己都丝毫不抱希望地问道。

闻言,即便是高颎、杨荣、杨溥、杨士奇这些人平时自诩智谋出众,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他们还能变出来不成!

“主公,不如从百姓处征粮!”一个跑龙套的将领上前建议道。

不过,杨坚看都没有多看他一眼,高颎、杨荣、杨溥、杨士奇这些人也没有将其当回事。

很早之前,百姓们的粮草已经被杨坚征集地差不多了,只给百姓留下了足够他们生存的一部分粮草。

这个时候若要再从百姓那里征粮,无异于是不给百姓们留活路,到时候,这满城百姓必然生乱。黄巾之乱过去可还没有几年呢,杨坚可还没有忘记了那个教训。

若是将这满城的百姓逼反,很可能情况比现在还要遭糕。

“主公,不如出城,与晋军拼死一战,破釜沉舟!”左天成上前发言道。

杨坚等人听过左天成的建议都不由得沉思了起来,这倒也算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只是,杨坚却无法下定这个决心。

如今,经过了连番的损失,杨坚只剩下了七万三千左右的兵力,而这其中更有将近一半的郡兵。但城外,晋兵却仍有十四万的精锐。这种程度下,出城一战,与自寻死路可没有什么区别。

破釜沉舟,杨坚可没有什么把握能够成功。

因此,对于左天成提出的建议,杨坚虽然有些意动,但却还需要再多考虑考虑,有些决心可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主公,吾有一法,不知当讲不当讲?”高颎语气莫名地说道。

“昭玄讲言!”眼见自己的第一谋士有了主意,杨坚心即心中一喜。他相信,高颎是不会让他失望的。

“主公,吾等可驱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高颎有些犹豫地说道。此计一出,他接下来的名声恐怕要臭了。

闻言,杨坚已开始沉默了,他在思考这其中的利弊得失。

按照高颎的意思,驱逐一部分百姓出城,那么便可以将这一部分百姓拥有的粮食尽可能地搜集过来。

一方面,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粮食危机。另一方面,将这部分百姓赶出长安城之后,晋军一定不会置之不理,为了安置这一部分的百姓,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加重晋军的粮食压力。

当然,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好事。这样做虽然有着不小的好处,但其弊处也同样不小。

若是杨坚真的采用了这种举措,他恐怕会民心尽失,与百姓失心失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字面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的江山就可以稳固统治,不出乱子。

如果你把这句话理解为,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统江山,建立牢靠的政权,那就很缺乏历史依据了。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诞生,不是由百姓在温情脉脉中选出来的,都是靠着拳头,军队,刀枪剑戟打出来的。

哪一个朝代的建立不是充满了血雨腥风,哪一家“天下”不是来自于强大的军队威慑。

没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没有新政权的建立,这才是冷漠却真切的事实。如果让刘邦、曹操、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极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得天下没有捷径,只有硬实力。

事实上蒙元军队和清军在当时确实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绝大多数中原百姓对他们是恐惧的,根本就不认可,所以他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得到民心,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天下。

即便是魏代汉、晋代魏、唐代隋、宋代周所谓的“和平交接”,又哪里来的真正禅让,无非是武力强权之下的名义操弄而已。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一个封建王朝,尤其是异族王朝的建立,跟民心没有一点关系,无非是征服、屠戮与阴谋、威吓。

但是民心真的跟政权无关吗?当然有关。不仅如此,政权的兴衰跟民心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

《尚书》中记载夏朝初年的大禹曾经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永远不会过时。

大思想家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荀子·哀公》。这个说法总爱被一代代统治者借用。

孔子的爱徒子夏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大意是说,老百姓没有了国家还可以照样活得有滋有味,皇帝没有老百姓就什么也不是。

《春秋谷梁传》说“民者,君之本也”。没错,战争的老本。

《孟子》则尖锐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说法就被很多历代统治者选择性无视了,朱元璋更是气得把他的牌位赶出文庙。

《汉书·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后半句倒是被改造成了一句口号。

魏征说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历代封建王朝的无数农民起义运动一直在深刻地验证着老魏的这句至理名言。

这么多大佬,都说民心重要,难道他们都是睁眼说瞎话?

显然不是。

诚然,刀枪之下出政权,江山不认情面,只认得拳头,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造反门槛很低,大家拿着锄头就能跟官军干。

而且兵器制造也没有多复杂的程序,哪怕你禁止百姓持有刀枪,哪怕你让几户人家共有一个菜刀。但你不能把铁全部藏到国库里,矿山也不能用一把锁锁上。所以老百姓依然能够获得铁器,一个铁匠铺一夜就能造出好多把刀剑。

如果一个皇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又有苛捐杂税,贪腐盛行。皇帝又不体谅民间疾苦,只知道盘剥,那就会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大家没有活路,就会揭竿而起。

出身底层的百姓都是“乌合之众”,很难撼动封建王朝的统治,表面上看,历史每一次动荡和改朝换代,都是军阀操作的。但是失去民心、民怨太大,也是导致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

东汉末年,如果不是张角的黄巾军起义,董卓有兴风作浪的机会?曹操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刘备更是默默无闻,要当一辈子的小贩。

元朝末年,如果没有红巾军的起义,朱元璋还会老老实实当自己的和尚,在历史舞台上连当一个跑龙套的机会都不会有,更不用说建立大明、青史留名了。

当然,在中国古代,百姓是无助的,他们只能委曲求全、忍气吞声,当沉默的顺民。他们不但愚昧无知,也没有力量,到什么时候都是绝对的弱者,命运不在他们手里,他们只能任人摆布。

但是如果老百姓对皇帝不满,当朝廷有难的时候,他们至少可以选择消极抵抗,选择袖手旁观,甚至选择为一点钱粮,给入侵者带路,运输。

充当士兵的百姓可以漫无目的地将目标转移,当战争打响的时候,他们要么脚底抹油当逃兵,要么调转枪口当叛徒。不管皇帝怎么宣传忠君爱朝,他们会无动于衷,不会同仇敌忾,更不会誓死抵抗。如此一来,一个政权肯定会灭亡得更快。

在此情况下,你还说民心不重要吗?

因此,与左天成提出的建议相同,高颎提出的这个建议虽然确实可以缓和杨坚如今所面临的危机,可这其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却不得不令杨坚慎重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