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舰队 > 第一百八十三章 凤阳之战之八

大明舰队 第一百八十三章 凤阳之战之八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06 来源:笔趣阁

清军冒着烈日酷暑,修建石头城墙,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蔡毓茂修建了这堵石头城墙,可以拖延琼州军进攻的步伐。可是蔡毓茂并不知道,事实上王[辅]臣却并不急于攻下凤阳,而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因为王[辅]臣有个狠辣的计划,就是把山东绿营吸引过来,等到清军全部集结了,琼州军的一窝蜂火厢车、新式臼炮和米尼弹线列阵步兵就能发挥作用,一举全歼集结的清军。

所谓的新式臼炮,是一种八磅轻型臼炮,炮管长度比原来的臼炮要长一些,口径身管比例较大,炮管长三尺,青铜铸造,底座是铁制底座,炮身重量五十斤,比原来的八磅臼炮要重了一些,但是精度和可靠性都提高许多。

八磅新式臼炮使用的炮弹是带有弹翼的炮弹,从外形上来看,很像后世的迫击炮弹,引信采取了药盘式引信,设在弹头尾部。弹头的尾部有一根铁管,发射药轰爆的时候产生灼热的火药气体灌入铁管内,再点燃药盘式引信内的导火索,等到炮弹落地的时候或者是落地之前刚好爆炸。铁管外面有四片弹翼,可以增加精确度。

臼炮的发射药包也是定装发射药包,装填速度快。不够由于底火和击针式发射装置还未十分完善,尚无法造出闭气圈,所以这种新式臼炮还不能发展到迫击炮。

迫击炮的原理是让炮弹在炮管内以自由落体落下,炮弹尾部的底火撞击炮管尾部撞针,点燃发射药,把炮弹发射出去。要让炮弹在炮管内能够自由下落,有足够的撞击力来引发底火,这就需要炮弹和炮管之间摩擦力最小,可是这样一来,气密性就差了,会导致膛压严重不足,甚至炮弹无法射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迫击炮炮弹上面有闭气环,当发射药发生轰爆的时候,闭气环会膨胀,封住火药气体,给炮弹提供足够的压力。

未能解决击针可靠性和闭气问题,臼炮就不可能发展成真正的迫击炮。

所以说新式臼炮的炮弹和炮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还是很大,无法实现炮弹下落击发。因此这种新式臼炮是采取燧发机拉发点火的方式。

装填炮弹的时候,先用木杆把发射药包顶入炮膛尾部的药室内,再放入炮弹,然后用尖锥从火门刺入,戳破药包,接上引药管,再以拉发式燧发机来点燃火炮。这种臼炮的装填速度肯定比迫击炮慢,不过比前装榴弹炮和前装加农炮快多了。

前装炮时代,炮管短了,装填肯定快。

“将军,鞑子修筑石头城墙,要攻破也并不困难!”白光勇献策道,“只要我们以炮火和散兵压制城头,再让人上去,即可炸开城墙。”

王[辅]臣哈哈大笑:“不急!某希望鞑子来得越多越好!”

明军并不急着进攻,而是在城外修建营地,挖掘壕沟,修建塔台,筑造土城,看起来似乎是做好了长期围困的准备。

清军大营内的蔡毓茂站在高台上,用望远镜观察明军的动作。

“明狗也拿老夫的石头城墙无可奈何!哼!让你围困吧!等我大清数十万援军一到,区区三万明狗,还不是土崩瓦解!”蔡毓茂冷笑一声。

其实王[辅]臣部的明军战兵也就三万多兵马,只有两千重骑兵,五千龙骑兵,八千滑膛枪手,三千线膛枪线列阵枪手,两百散兵,五十神枪手,两千刀盾手和五千炮兵,再加上铁道兵护卫队五千人,未动用的新式臼炮和一窝蜂火厢车五千人,大约三万余战兵。其余的十多万人都是铁道兵。

王[辅]臣的战兵虽少,却是一支全火器化的精锐,就连刀盾手和重骑兵,也都装备了短铳等火器,每一名重骑兵配备一支后装线膛迅雷短铳,刀盾手配备双管短铳和手雷。

威力巨大的一窝蜂火厢车和新式臼炮,目前还未投入使用,只等清军集结。

“禀报将军!鞑子骑兵到了!”一名斥候骑兵向王[辅]臣禀报。

“来了多少人?”王[辅]臣问道。

“不多,鞑子来了三千骑兵,不过不是八旗兵,是绿营马队。”斥候回答道。

到了这个年代,清军最精锐的骑兵是关外的八旗骑兵,次之是甘陕绿营马队,排名第三的才是关内的八旗骑兵,普通的绿营马队是最弱的骑兵。

“哼!”王[辅]臣冷笑一声,“甘陕绿营马队都已经投降了,来的不过山东绿营!这些鞑子骑兵还不是来送死的?是给我军送马来的吧!”

来的正是山东绿营马队,不过清军骑兵哪里敢去进攻琼州军阵型,而是飞快的逃入城内,美其名曰,协助蔡将军守城。

……

山东济宁,运河边上停泊着一艘艘船只,河岸上,驻扎了数座清军大营。山东各地的清军陆陆续续赶来济宁集结,原本他们还要一个多月才会集结南下,因为明军提前发起进攻,清军被迫提前在运河边集结,等待乘船出击。

集结完毕的山东清军将会在济宁登船,沿着运河南下,抵达两淮,再沿着小河汊进入洪泽湖,然后逆流而上,即可抵达凤阳迎击明军。

虽然从济宁到凤阳,沿途都有水路可以乘船,但是山东各地的清军集结,除了德州等运河沿线清军外,其他地方的清军,譬如说济南清军,文登清军,莱州清军,即墨清军,都是只能徒步走到济宁集结才能乘船南下。

在这个年代,陆路行军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更不要说陆路运输粮食辎重物资了。

山东各条官道上,清军冒着烈日酷暑,在大太阳下艰难的行走。跟随战兵的辅兵和民壮们气喘吁吁赶着推着各种车辆。一开始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到了后面,连汗都流干了,身上都是黏糊糊的油泥。

“这鬼天气!太热了!实在是走不动了!”一名打着赤膊的清兵坐在地上。

所有的清军战兵在行军的时候,都是没有披挂盔甲,天气太热了,很多人身上只穿着一件无袖的短褂,甚至有人连上衣都脱掉了,打着赤膊走路,就这样,还是走走停停,尤其是走到树荫下,谁都不肯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