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舰队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武昌要塞

大明舰队 第二百五十三章 武昌要塞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06 来源:笔趣阁

以武昌坚城为中心,修建土城营寨向四面扩散,修建大量堡垒,以壕沟连接,这样的防守计划并非是遏必隆提出的,真正提出该计划的人是周培公,经过鳌拜的指点和修改之后,这一套防御计划就开始付诸行动。

时值盛夏季节,在后世有着火炉之称的武昌热得像蒸笼一样,炎炎烈日照射在大地上,周围的长江和湖泊散发出水蒸气,使得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令原本就炎热的武昌城更是湿热难忍。而武昌的地形,周围几座小山丘陵挡住了风,加上地处副热带高压区,夏天无风又湿热,这样的天气简直令人难以忍受。

武昌城内,总督衙门热得像蒸笼一样,总督张长庚,巡抚杨茂勋身上穿着丝绸官袍,坐在客厅里面喝茶,任凭边上四名仆人拼命给他们摇动扇子,但汗水还是一滴滴的滴落下来,官服内外早就湿透了,头顶的汗珠一滴滴落下。

红缨斗笠式的官帽放在桌子上,两人光秃秃的脑门上都是汗水。

“这鬼天气,真热啊!”杨茂勋感叹了一声。他巴不得马上可以回到自己府上去,回府之后,就能脱掉外面的官袍,身上只需要穿一件白色丝绸衣服即可。

但是在总督府上,杨茂勋可不敢穿那样,再热的天,官袍还得穿在身上。

张长庚向北一拱手道:“天气炎热,乃是我大清洪福啊!当年前朝天气寒冷,粮食欠收,这才有闯贼作乱,前朝思宗(崇祯)皇帝省吃俭用,还是亡了国。也是苍天有眼,我大清入主中原之后,便风调雨顺!天气热,粮食收成才好呢!”

“可是贼寇即将攻打湖广,我们百姓在城外修建工事,那么热的天,百姓也是苦。”杨茂勋感叹了一声道。

张长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缓缓道:“百姓受苦,都拜贼寇所赐!我大清顺应天意,眼看就要一统天下,可是不服王化的贼寇却屡屡造反生事,给百姓带来苦难!这些账都要算到贼人头上!”

武昌城外,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照射在大地上,地面都干裂了,但是空气中的水分却非常大。这种天气,不要说人在太阳下了,就算是坐在房间里面一动不动,不一会儿浑身也就湿透了,衣服好像从水中拧出来的一样。

可是那么热的天气,城外的民壮们却顶着烈日,挥动铁锹锄头,在城外卖力干活,修建以武昌为中心的城防工事。

打着赤膊的刘丰放下锄头,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转身拿起水囊,仰头就往嘴里灌水,可是水囊里面早就空了,连一滴水都没有。刘丰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试探着问站在边上监工的一名绿营兵:“军爷,小人能去打点水来吗?”

“快去快回!”这名绿营兵还算和气。

刘丰原本是永兴县一位农民,可是在两个月前,却被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冲入家中,说要招募民壮修建工事,于是刘丰就被抓到了这里。

刚刚来的时候还好,农历四月份的武昌还没开始热,甚至还有点凉,在那种天气下劳动不会太受累,怎么说还能吃饱,而且吃的并不比家里吃的差。

刘丰是没有自己田地的雇农,属于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给地主打工混一口饭吃。主人家里给吃的除了番薯还是番薯,每天都是半饱不饿的。而来到工地上,好歹是番薯和杂粮饼放开吃,偶尔还有香喷喷的烤土豆。

最令刘丰高兴的是,工地上的伙食里面有一种菜,是一种红色的东西,吃到嘴里,香辣可口,头一次吃可能觉得太辣了,后面居然吃上瘾了!比他们湖北人平日里喜欢吃的茱萸可是好吃多了。

茱萸,是一种辣味食品,湖广一带,四川、贵州等喜欢吃辣的人们,在明末辣椒来到中国之前的调味品。

这时候的湖广工地上,清军给民壮们吃上了辣椒。

辣椒的口感比茱萸好多了,深受当地人欢迎。

除了辣椒之外,还有一种神奇的物品,更是令刘丰惊叹不已:那是一种被人称之为红毛泥的东西,用船运过来的时候,是一袋袋牛皮纸包装的粉末,可是这种神奇的东西加了水,加入碎石头和泥土,搅拌均匀之后,却能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啊!

红毛泥是用来修筑堡垒的,湖广清军在城外修筑了无数的土城兵营,各土城兵营之间用壕沟连接,而在壕沟和壕沟之间,又修筑了星罗棋布的堡垒。这种堡垒不大,长宽各一丈五尺,高一丈,开有射击孔,里面可以容纳十名火枪手,能轮番射击。

薛凤祚和梅文鼎师徒发明一种叫虎翼铳的新式火绳枪,这是一种把三根枪管用铁丝捆绑在一起,中间有一根可以转动的铁芯,后面的击发装置和鸟铳一样,扣动扳机,火绳压入药池内,发射出弹丸。打完一枪,用手转动铳管,然后再次扣动扳机,又能完成一次击发,可以连发三枪。

其实虎翼铳,就是一种高级改进版的三眼铳,不过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都超过三眼铳,有火绳枪的精度和射程,威力比三眼铳大多了,射速又不输给三眼铳。

虽然这种新式火绳枪较为沉重,士卒背着行走不方便,但是和堡垒配合,却是一种效果相当好的防御武器。

薛凤祚和梅文鼎除了发明虎翼铳这种防御利器外,还发明了三眼炮和七连铳两种新式防御武器。

三眼炮,是把三根五十斤重的炮管连在一起,可发射一磅重的弹丸或者霰弹,士卒用火把轮番点燃三根炮管,可以连发三炮。七连铳,就是一种七管火铳,七根铳管后面有火门,由两门士卒操作,一人负责瞄准,另外一人手持火绳,对准火门戳进去点火,七连铳可以连续发射七发子弹,单发子弹的精度、威力同火绳枪差不多。

不管是虎翼铳,还是三眼炮、七连铳,射速虽然快,但是都存在一个装填特别麻烦的问题。不过在结合了堡垒和壕沟之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按照周培公的计划,发射火器的射手们躲在堡垒里面,通过射击孔向外面开火。堡垒后面的壕沟里面,专门有人负责装填子弹。堡垒内的射手发射完,把打完弹丸的火器送出去,后面壕沟里面的士卒再把装填完的火器抬进堡垒内。

至于修建堡垒的红毛泥,其实就是水泥。

随着水泥产量增加,南洋公司已经放开了水泥的出口限制,允许把水泥卖到清廷那边。

由于上海港的快速兴起,水泥的使用早已不是秘密,清廷早就知道,南洋有一种叫红毛泥的好东西,只要用水混合了,等到干燥之后,就变得和石头一样坚硬。一开始清廷根本买不到这种好东西,但是后来在南洋公司放开之后,清廷就能通过各种渠道,高价买到了不少红毛泥。

有了红毛泥,使得清军修建堡垒就成为可能。另外,红毛泥还能用来修建炮台,用红毛泥来当粘合剂,把石头、砖头粘在一起,效果可是比糯米泥浆好多了。有了红毛泥,在武昌城外还修建了不少新的炮台。

尽管刘丰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可是武昌城外的工事群规模特别庞大,两个多月下来,只不过完成了一个皮毛。进入炎热的夏天之后,清军并没有停止施工,而是强迫民壮们顶着烈日赶工。

“有人晕倒了!”正当刘丰打了水回来,就听到有人在叫喊。

一名遍体鳞伤的民壮倒在壕沟中,刘丰认得这个人,叫赵三狗,刚刚来的时候还好,可是天气炎热起来之后,赵三狗干活的速度越来越慢,为此没有少挨监工的皮鞭。

几名清兵赶了过来,其中一名什长模样的人伸手摸了一下赵三狗的脉搏,又把手指头放在人中前探了下,说道:“已经没救了!抬出去,挖个坑埋了!”

清军什长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气候转热了之后,累死的人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有人倒在烈日之下。

“军爷,这鬼天气实在太热了!能不能行行好,在黎明和傍晚干活?要不然,大伙们都要累到了。”刘丰壮着胆上去央求。

那名清军什长转过头来,冷哼了一声:“这是上面总督大人的命令!必须要赶工!在贼寇来到武昌之前修好工事!若是耽误了军机大事,这里所有人都要掉脑袋!”

刘丰无奈,只好转身,扛起锄头继续干活。说起来他干活还是比较卖力的,不仅从来没有挨过鞭子,而且还成为民壮的小头目,行动也较为自由,累了还能歇一口气,去附近打点水来喝,或是坐在地上抽一支烟。

每次抽烟的时候,刘丰看着清兵抽的那种南洋红双喜牌香烟,羡慕不已,那种烟他抽过一根,是一名关系较好的什长给他的,味道特别醇正,口感好,只是价格太贵了,一包烟就要二十个铜板。刘丰抽不起那么好的进口烟,只能抽假冒的红双喜烟,那种假烟很便宜,五个铜板一包,但是口感差了很多。

天气越来越热,每天都有人倒下,就连刘丰这样的小头目都承受不住。不过所幸的是,他被调去了江边一座山头修筑炮台,那边有树荫,条件好多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