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舰队 > 第二百七十四章 于成龙

大明舰队 第二百七十四章 于成龙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1:17 来源:笔趣阁

西式战舰甲板厚,坚固结实,橡木结构的船身比起普通木头的商船来,橡木不仅不容易被炮弹击穿,而且中弹之后,橡木的船板不容易像普通木板那样破碎,碎片横飞,对舰员造成二次杀伤。不过西式战舰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隔舱结构,一旦在水线之下被击穿一个洞,如果控制不住漏水,船就会沉没。

南洋海军不仅是自己造的战列舰要增加隔舱结构,就连俘获的和打捞上来的这几艘战列舰也进行改装,增加隔舱结构。

海滩上,日本造船工匠在南洋公司造船工匠监督下,正把损毁严重的荷兰战舰拆解,给拆成一块一块的木板。一部分木板用来修补还能用的船只,并增加隔舱结构;大部分的橡木木板都被装上运输船,送往新加坡造船厂。

从损毁的战船上面拆卸下来的木板可都是宝贝,这些橡木都是经过五年以上晾晒的木头,不需要再耗费时间,直接就可以造新船了。

江户湾的水不是很深,海面上还有一批船只正在打捞尚未捞起来的沉船。

打捞沉船的方法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那是在内河使用浮力打捞的办法,在打捞船里面装入泥沙,开到沉船上方,用绳子固定住沉船,然后用铁铲把打捞船内的泥沙从船里抛出去,船质量减轻,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上浮,经过多次重复同样的动作,沉船就能逐渐浮出水面。

而明军使用的是借助潮汐力量打捞的办法,以四艘船打捞一艘巡航舰,先把船驶到沉船上方,等到退潮的时候,把绳子固定在沉船上面。等到涨潮,沉船就会被浮力拉起。之后打捞船拉着沉船驶到水浅的地方,松开绳子,等待退潮,再把沉船拴住,等下一次涨潮,沉船基本上就露出水面了。

一般来讲,**和低潮的水位差可以达到四米到五米,江户湾的水深不过十米左右,只需要两次浮力打捞,沉船就能露出水面。等到沉船露出水面,就能拉着沉船去岸边。

沉没的荷兰战船不断被打捞上来,送到沙滩上之后,把严重损毁的船只拆解了。

“这些都是上好的橡木,装上船去,送到新加坡造船厂。”胡德帝指挥工人把拆解下来的木板装上商船。

“打捞上来的沉船还真不少,那么多木板,足够我们造好几条战列舰了。”张玉坤看着正在工作的日本工人说道。

胡德帝哈哈大笑道:“现在我们已经有五艘战列舰了,训练一下船员,明年五艘巨舰从长江杀进去!不知道鞑子看到这些巨舰会有什么反应!”

战列舰杀入长江,那是明年的事情,目前的湖广大战需要的不是战列舰,却是吨位比较大一点的内河战舰,这就需要灵渠完工。

千里之外的灵渠,现在是冬天枯水季节,灵渠的水量下降了许多。

郭之奇、方以智和马雄指挥民壮们,正在修筑引水渠。

“把这里的水引走,引到那边,我们就能在河底挖掘了。”方以智指着正在施工的民壮们对郭之奇说道。

为了让灵渠在明年春季水盛季节能够通航,明军加快了施工的进度。马雄在广西就地招募民工,招募了两万多人。而刘启那边又从安南也招募了三万多民工过来,加上刘国轩带过来的一万多民壮,还有陆陆续续送来的清军俘虏,一共有七万人在施工。

老农打扮的于成龙光着脚站在泥水中,冬天的广西不是很冷,他挥汗如雨,一铲一铲的挖掘泥土。这里的水已经被引走了,露出了灵渠河底。

数万民壮就站在露出的河底施工,对灵渠进行加深扩宽。

岸上,有人推着车过来,站在河里的民壮把泥土铲到车里面,推车的民壮就推着车去附近把泥土倒在一片空旷地中。

“这些淤泥可是很好的肥料啊!农民把泥土倒进田里,来年可以大丰收。”于成龙擦了一把汗说道。

“于山,想不到你还关心这里的农民啊。”一位从广东来的民壮说道。

于成龙笑了下:“老夫是本地人,当然关心这里的农民。”

那位民壮笑着道:“于山,听你的口音都不像本地人,倒像是北方人。”

“老夫本来是北方人,因为兵荒马乱,一家人都来到广西。”于成龙回答道。

那民壮道:“都是可恶的鞑子!要不是他们入关,老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鞑子入关,杀害了我多少汉人!”

于成龙叹了一声:“其实罪不在清廷,都是北方的流民草寇,若不是他们造反,这好好的大明江山会变成这样子?是他们害死了崇祯爷!清廷入关,也是为崇祯爷报仇了。”

“哈哈哈!”那民壮大笑,“什么给崇祯爷报仇,那都是洪承畴这个大汉奸的毒计!当年大明王师快灭了流寇的时候,虏酋皇太极就入关了,大明不得不把剿贼的大军拉去京城勤王,这才让流寇又得到**的机会!当年是皇太极和流寇轮番捣乱,先帝也是难办啊,一边是流寇,一边是鞑子,遥相呼应,这大明江山就这样丢了。”

另外一名民壮道:“若不是鞑子逼着先帝加辽饷,又怎么可能闹流寇?”

于成龙在工地上已经好几个月了,本来他以为,明军大兴土木,修复灵渠,一定会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谁知道招募来的民壮们都非常拥护明军。

其实当年的老百姓生活并不怎么样,清初只是占了一个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的优势,使得粮食产量上升,老百姓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罢了,但是生活质量却不怎么样。而他们来到工地上之后,其实这里的伙食还算是不错的。

每天的伙食,早餐和午餐是干的,主食是混合了杂粮的糙米饭,杂粮是番薯,或者是高粱米,或是玉米粒,和糙米一起蒸成米饭。晚餐是稀饭,还有烤番薯。

菜主要是青菜和豆制品,还有土豆,辣椒,藕片茄子等,味道都还不错,特别是土豆烧茄子,炒豆干等,放入一点辣椒,味道特别香,很好下饭。而且这里似乎糖和酱油不是什么奢侈品,红烧的菜经常可以吃到。

当年因为精盐价格昂贵,糖的价格也很贵,所以精盐和酱油都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吃得起的奢侈品,植物油也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吃的饭菜非常差,几乎看不到一点油腥,味道也很清淡,咸味少,更不要说甜味了。

可是在南洋和东番,大量种植了甘蔗,建造了制糖厂,使得白糖和红糖不再是奢侈品。而新式的造盐的方法,也使得食盐价格下降,南洋公司的盐税又不高,精盐也不是奢侈品,酱油的价格也下降了许多。

因为大量种植花生和油菜,植物油的价格也下降,使得老百姓可以吃得起油腥。

工地上干活的民壮们,伙食标准是比明军的辅兵略低一点的,每隔几天还能吃到一次肉,这样的伙食条件,在清廷控制区内,就连一般的小地主都比不上。

南洋番薯和甘蔗产量特别高,这使得南洋公司下属的农民养殖业特别发达,番薯的叶子和藤都可以用来养猪,每年产出的猪肉足够提供给军队使用。而民壮,其实也是属于一种准军事人员,在待遇方面还算是不错。

除了有用运输船运过来的活猪现场宰杀之外,还有渔民捕捞的鱼虾,晒干了之后也送到灵渠的工地上。

“开饭了!”有人喊了声。

于成龙放下手头工具,上了河堤,来到树荫下用石板铺成的桌子跟前。

午饭早已上桌,今天的饭菜相当丰盛,饭盆里面放着的都是精米做成的米饭!一粒粒的米粒油亮发光,散发出一股米饭香味,桌子上放着大盆红烧肉,骨头炖萝卜汤,炒豆干等菜肴。等到于成龙上了桌之后,看到有人拿着一个个陶罐过来,放在桌子上。

“红烧鱼罐头,这里河鱼少,新鲜海鱼又没办法送来,就吃这个。”那名士卒把罐头放在桌子上说道。

灵渠施工,这里的河鱼早就被民壮们吃光了,平日里吃的都是鱼干虾干。

当年交通速度慢,冰块又是奢侈品,不可能有冻鱼冻虾,所以送到内地的鱼虾都是晒干了送来。不过虾干和鱼干用来做菜,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冰块当然还是有的,郑袭控制了外兴安岭一带,再往北一点,去美洲的航线途经之处,即便是夏天都能采集到冰块。可是冰块的运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除了用来造啤酒之外,只有少数高级官员才能享用到冰块和用冰块保鲜的海鲜。

“罐头?”于成龙很是吃惊。

一名从广东过来的民壮拿起罐头:“这可是好东西啊!”说着他拔出腰刀,撬开了罐头上面的软木塞。

于成龙看了一眼,只见陶罐里面装着红烧鱼块,他夹了一块品尝一口,觉得味道不错,有一种特殊的美味,而且炖得非常烂,鱼肉入口即化。

“今天是冬至,开牙祭了!加餐。”那名民壮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啊!来的时候还是夏天,一转眼就到了冬至了!”于成龙自言自语道。尽管在这里的生活不错,但他还是想,有机会就逃走,毕竟他是大清的朝廷命官。(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