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舰队 > 第二百八十八章 淮河大桥

大明舰队 第二百八十八章 淮河大桥

作者:铁血坦克兵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06 来源:笔趣阁

蚌埠淮河边,几条隶属于铁道兵的船只在淮河上来回巡弋,不时有人潜入水下,勘测水底的地形。

真实历史上的津浦铁路淮河大桥之所以设在蚌埠,是因为濠州地势低洼,发洪水的时候铁路就会被淹没,所以选择上游十九公里的蚌埠。如今王羽来到这个时代,使得蒸汽机和火车提前问世,因此在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他不需要再经过重新选择路址,直接大笔一挥,把铁路线画到了蚌埠,从蚌埠过淮河,这才有之前的蚌埠淮河大战。

距离蚌埠淮河大战已经过去快一年半了,清廷残余的势力被清剿,周围的水贼湖匪不是被剿灭,就是向明军投降。因此,修建淮河大桥的方案被提上日程表。

水师的小船在河面上来回航行,几名海军陆战队的潜水员不时跳入水中,他们的脸上戴着用杜仲胶和玻璃做成的潜水面罩,潜水面罩连接一根用杜仲胶做出的管子,管子连接到水面的船上,潜水员跳下水,潜入水底,依靠通气管呼吸。

由于水下压力大,水面气压远低于水下压力的缘故,以水面供气的潜水方式不可能潜入过深的水底,在水中,每增加十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当潜水员潜入水下过深,体内外的压力不同的话,人体会出现不适,甚至死亡。所以在现代潜水中,潜水员进入水下需要呼吸加压过的氧气,而且潜入水下也是一步步潜入水下,逐步增加压力。在上浮的时候,也要逐渐减压,上到水面,进入船内,还要进入加压舱逐渐减压。当然还有硬体潜水服,潜水服可以抵抗一定的压力。

而这个年代,当然不可能有加压舱和氧气罐,更没有硬体潜水服。不过淮河的水深也不至于到了让潜水员需要用到现代化潜水设备的地步,只要戴上潜水镜,使用通气管,就能钻入河底进行勘测。

以当年的技术,要修建淮河大桥是一个极大的难题。经过勘测之后,发现水底的石头距离水面最浅的也有三丈深,也就是十米,深的地方有二十余米深,河底还堆积厚厚的淤泥,最后的淤泥层深不可测,潜水员用竹竿捅都没有捅到底,估计淤泥层有十多米深。

“施工难度太大,想要在这里修建一座铁路桥,简直是没办法完成的任务!”宋士意看了海军陆战队潜水员的汇报之后,指着报告表说道。

王羽在苦苦寻思如何修桥,他本来想到,在淮河的铁路大桥桥址边上先打造一座浮桥,用车辆把设备运送到浮桥上,然后把铁管放入水中,抽干水,再打下桩,灌入水泥。可是后来一想,以这个年代的技术,很难打造出直径六米,深十多米到二十多米的大铁管,就算打造出来,运输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当王羽提出,沉箱式施工方案的时候,受到梅文鼎的反对:“若是沉入铁箱子,那么大的铁箱子要如何运输?就算是把零件运到河边再来焊接,怎么给送到河中也是个难题。另外河底起伏不平,铁箱子的高度也不一致。”

这时候薛凤祚提出了他的建议:“学生有个办法,我们可以在大桥的上游和下游各修筑一条拦河坝,在河边开挖一条引水渠,让上游的水通过引水渠进入下游。两条拦河坝之间的水给引出,这样就能露出河底。”

“拦河坝?这条拦河坝该修多长啊?”宋士慧摇了摇头,“上游拦河坝至少需要两百多丈长,下游拦河坝要三百丈长,而且淮河水量如此之大,这引水渠要挖多大?这个工程量太过于浩大,很难完成。”

“造拱桥!只需要在河流两岸修建桥墩即可,中间用水泥和石头连接。”戴仓提议道。

薛凤祚反对道:“一里多长的大桥,跨度太大,如何修建拱桥?”

最终,还是薛凤祚提出了建议:“干脆造一个渡口吧,让火车开上蒸汽渡船,用渡船把火车送过对岸去。”

考虑到修桥的技术难度太大,最终所有人都同意,暂时不在淮河修建铁路大桥,而是采用建造渡口和火车渡船的办法,先用顶一段时间,等到技术发展起来之后,再造大桥。

商讨了火车过淮河的问题之后,众人谈起津浦铁路上第二只拦路虎,这只拦路虎便是黄河,黄河的水深并不深,可是宽度更宽,而且这个时候的黄河很不稳定,首先需要治理黄河,避免黄河频繁决堤,加固黄河大堤,才能考虑修建黄河大桥。

“北方逃难的灾民当中,青壮年男子和半大孩子有两百多万人,妇孺老弱我们已经用运河船只送往南方了,那些男人徒步行走。既然要治理黄河,那应该把这些人都留在山东,让黄河夺淮入海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王羽说道。

留住灾民,让他们变成治理黄河的民工这件事,王羽派遣信使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把这件事向黄锡衮告知。

“留下青壮年,让他们在山东境内治理黄河?”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愣了下。

黄锡衮道:“不仅要治理下游的山东黄河,还要治理河南和北直隶之间的黄河。我们南王有粮食有银子,可以养活这些灾民。与其让他们到南方再寻求出路,还不如就地改编,把他们变成治理黄河的工程队。”

吴三桂转过头去,同他的几名幕僚小声的耳语。

“大帅,千万不能答应南王!”方光琛压低了声音,在吴三桂耳边轻声道,“一旦答应了南王,他的军队就有借口留在河南和山东了!”

汪士荣心中犹豫不决,治理黄河对整个山东和北直隶都有好处,而且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银子和粮食还不用自己出,有人愿意出这笔钱,这样朝廷也省心了。可是灾民若是留在河南和山东治理黄河,琼州军就有借口留下来不走啊,他们以给灾民运输粮食为借口,就能留下来了,这一留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

刘玄初却说道:“大帅,这是关系到我们大明子民数百年的生存大计,而且不需要大帅出银子,若是大帅阻止,恐怕我们便无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