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明 >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托孤?

汉明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托孤?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2:51 来源:笔趣阁

“那依你之见,本王当如何应对……安排身后事?”多尔衮悠悠道,声音充满了悲怆、无奈和那种不甘心的惆怅,如同一头垂死的雄狮,看着面前的猎物,反而要求助于它。

“造反,怕是没机会了。英亲王回京,彻底断了岳丈大人造反成功的可能。无论是京营,还是汉八旗,恐怕都不会追随一个……咳,小婿并无不敬之意。”

“继续讲。”

“小婿和钱翘恭的火器营易手,就更没了可能。”沈致远平静地道,“眼下可做的,只有让世子顺利承嗣……但保全岳丈大人麾下三旗怕是不能,能保全正蓝旗算是不错了。当然……若能岳丈大人说服英亲王,或许有一线希望。”

“不可能。”

“为何?”

多尔衮叹息,看了眼沈致远,道:“原本这事不能与你讲……也罢,当年太祖驾崩之时,已选本王承继大统,以二兄代善为辅政。不想,太祖驾崩后,代善竟与诸贝勒合谋,立皇太极为帝,怕太祖遗旨泄***本王皇额娘自尽。大势已成,额娘无奈之下,以她的死为本王兄弟换来了生路……皇太极登基后,倒也没亏待本王兄弟,可惜他死得早……算了,本王没必要与你说这些,本王只是想说,无法说服阿济格。”

沈致远诧异道:“英亲王是岳丈大人的胞兄,按理,亲额娘死于诸贝勒之手,英亲王应该同仇敌忾,襄助岳丈大人才是。”

多尔衮摇摇头道:“阿济格素有野心,却有勇无谋,他此次返京,逼本王助他封叔亲王,被本王拒绝,自然记恨在心……他延揽你,无非是觊觎本王摄政之权,除非本王将摄政王相让,否则他不会襄助本王。”

“可若是英亲王与皇帝联合,那……岳丈大人怕是败局已定,再无还手之能。”

“不会,阿济格不会臣服于福临!”多尔衮摇摇头道,“除非本王已露败象,否则,他只会旁观,等待在局势明朗之时,奇货可居!”

说到这,多尔衮看着沈致远的眼睛道:“那你呢……你对自己和莪儿如何安排?”

沈致远苦笑道:“能有什么安排,只能静待那日到来……或许,郑亲王能看在钱翘恭的面子上,放我一条生路。”

多尔衮看着沈致远好一会,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到最后,连声咳嗽起来。

沈致远只好上前为他抚背顺气。

好一会,多尔衮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指着沈致远连笑边说道:“小子,你真把本王当成任人揉捏的软柿子了?就算本王身子骨确实不行了,本王若想拼命,怕是谁也拦不住!”

沈致远一脸惊愕道:“岳丈大人已经有了安排?”

多尔衮看了沈致远许久,道:“你不必管……本王问你,若有一日本王要用你和钱翘恭,你能确保钱翘恭听你的吗?”

“当然。”沈致远答道。

“那就行……回去吧,莫让莪儿担心。”多尔衮慢慢靠回睡榻。

沈致远一愣,“那……。”

“好好对莪儿,别的……等本王命令就是。”多尔衮已经闭上了眼睛。

沈致远眉毛一挑,随后收敛,躬身行礼,慢慢退出。

……。

三日后,以范永斗等为代表的晋商,向清廷捐献白银三百二十七万两。

以此换得清廷授于晋商对山西煤,辽东、朝鲜铁和江南商会贸易的专营权。

七月初,多尔衮与阿济格,双方达成妥协。

阿济格得到新编一营火器军的预算,由此换来阿济格对多尔衮吸纳火枪营、枪骑营的掌控。

也就是说,多尔衮力摒众议,正式掌控了原本沈致远、钱翘恭所练的火枪营、枪骑营。

同时,多尔衮以自己的财力,不顾朝廷的阻挠、反对,开始扩编二营,二营编制人数总计到达了一万二千人,几乎翻了一倍。

而沈致远、钱翘恭开始在宫城上任,以其官职、爵位,游走于亭台楼阁之间,整日呼朋唤友、走马章台,大有一代纨绔之风。

……。

杭州府,虎朴书院以北,雨县与仁和县的交界处。

车水马龙、人头拥簇。

原本就是国内外商人眼中香饽饽的江南织造府,如今经过改制之后,更成了天下商人目光汇聚的焦点。

这不仅仅是因为江南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女子,经常在此出现。

更因为这里有,可以称霸于天下服装界的时装,可以执天下服装之牛耳。

说来也怪,“汉袍”在江南各府卖得不温不火,可它一旦运到北方,便是一衣难求。

或许是它的风格和适应性,更能为满族女子所接受吧。

江南二百至三百两一件丝罗刺绣汉袍,到了北边,竟卖到八、九百两,依旧是供不应求。

此时的物价,较至吴争收复杭州府时,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仅以粳米为例,吴争收复杭州府时,虽是战乱之际,一石上好的粳米,也就一两三钱至一两五钱银子,当然,粮价一战之时,也曾到过一石三两左右,可那不具代表性。

眼下,一石上好粳米已经要二两七、八钱,相当于上涨了一倍。

可工资水平,涨得更多,想那时,百姓在富户家帮工,也就八文到十文一天,一个月也不超过三百文,按当时一两白银兑换四百文计算,也就七钱左右的银子。就连那时的沥海卫,也只是每月拿二两银子,已经在天下军队中首屈一指了。

可现在,因新城的修建和无数工坊的兴起,江南各府,可谓人力难求,百姓只要肯干,一日三十文,几乎是最低行情了。

也就是说,连最普通的百姓,一月也能挣上二两多银子。

粳米上涨一倍,工资上涨三倍有余,购买力自然是增强了。

但北方的物价变化却不大,差不多还是一两三、四钱银子购买一石粮食。

所以,江南与北面,同样一两银子,以此时最中肯的粮价而言,购买力要少四成左右,也就是说,北面银子更值钱。

然而,江南二百至三百两一件丝罗刺绣汉袍,到了北边,竟卖到八、九百两,依旧是供不应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