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哈利波特之晨光 > 第一百二十四章 荣誉之吻(中)

德意志第二帝国最高法院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有两个记者,他们通过贿赂俾斯麦首相府邸的仆人,进入了他的房间,拍摄了一张俾斯麦生前最后的照片。

照片上的俾斯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东欧流行的黑死病一旦感染就会流鼻血,俾斯麦在嘴唇上留了胡子,乍看之下好像流鼻血了。脑袋上还缠着绷带,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受伤了,虽然俾斯麦曾经遭遇过暗杀。

绝大多数人死时嘴都是张开的,将绷带绑住可以让人们瞻仰俾斯麦的时候遗容好看一些。

为了让照片看着真实,两个记者还布置了一下现场,可以明显看到照片右侧的床头柜上有一个钟,它正对着镜头,让人可以看到准确的拍照时间。

当时第二帝国最高法院的意见是:如果一个人竟然被允许公然保留着他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东西,从另一个对该物拥有法律上所有权的人手中拿走,那就不符合自然正当感。

结果是这两个记者没有因为这张照片发财,反而还被关进了监狱里。

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个人感觉,亚里士多德论证过: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所有人对正当感的思考发现,这种感觉是自然根植于人身上的。

不论是俾斯麦还是普通人,记者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对看普通人生命最后时刻都没有兴趣,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没人会像记者那样贿赂工作人员。

康德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当铺的店主,有一天一个外行来到他的店里典当东西,店主知道他可以少给顾客钱,并且不遭到任何处罚,至少那个顾客不会知道。但是店主还是会琢磨“如果我少给了钱,也许会有传言,我的名誉回受损,这样我的生意就会被影响”,最后店主没有做错事,他给了顾客正确的钱。

德国的法学家对“自然正当感”的论证已经不仅限于它的历史来源,还有那种我们感觉是正义的东西的正当性。

有一位名叫比尔林的人,他指出“除非我们认为人的心灵在其结构上是基本类似的,否则任何法律科学都不可思议”。那种强烈的,构成“正确”的感觉被认为是受“主观”影响的,而探讨的是一种有确定意志内容,具有“客观”正当性的属性,这种“客观”源自于所有人在法的理论与实践智识结构上基本相似的概念和理念。

也就是说,要用人的智识本性取代心灵,去识别某些法律内容在何种普遍有效条件下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

我们常以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是没有障碍地获得我们想要得到的,但是当我们像动物一样寻求欢乐、或满足**、逃避痛苦的时候,实际遵循的是趋利避害的本能。边沁认为人都被苦乐主宰,当带来的总效益减去“代价”,正确选择应该是“幸福”最大化的那一个。

康德认为是理性让人与动物不同,让人类不再是只拥有**的生物,而是按照自主存在,拥有自由行动和选择的能力。

纽特曾经为邓布利多带话给德国魔法部长沃格尔“做正义的事,而非容易的。”

如果当铺老板收到了宝贝,却将它当成普通的珠宝,比如一个挂坠盒,它很常见,不像冠冕那么稀有。可是这个挂坠盒曾属于某个名人,给识货的人会卖出很高的价格,可是那个当东西的人不知道它的价值。

巨大的利益能让人铤而走险,做了这一票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何须担忧以后会不会有生意上门?

即使他想要做“正义的事”,他的小店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给客人,何况他还不用担心被处罚。

尽管很不愿意,但店主将实情告诉了那个当东西的人,这个东西他的店不收,建议对方去别的店去典当。

别的人可不一定和他一样,何况典当东西的人急需用钱,要不然也不会把传家宝拿来当了。

雪碧有句广告词:服从你的渴望(obeyyourthirst)。

当时莉莉家里的冰箱里只有可乐,那是一种黑色的糖浆,波莫纳还不知道有透明的汽水。

她并不口渴,只是好奇它是什么味道,然后就去麻瓜伦敦体验了。

有一个叫“望梅止渴”的成语,东汉有一位将军,他在行军路上没有发现水源,但是他没有诚实地告诉士兵,而是说不远处有一个梅子林,想要喝酸梅水的士兵们受到激励,嘴里分泌唾液,加快了行军步伐,很走运地找到了水源。

听到巴普洛夫摇铃的狗,没有看到、吃到食物,嘴里“不自主地”分泌唾液,可是它并不是天生就将摇铃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始它听到铃声没有任何反应。

当人还是婴儿的时候,他对金钱的**并不如成年后那么强,他获取食物的途径是“妈妈”,饿了就会啼哭。

圣奥古斯丁说,所谓“自明”是我们天生具备的知识,一旦认识其名词,它就会被立刻认识,当人们明白词语的意义,也就立刻明白其存在。

那么如果不是被**、渴求所驱使的话,何为自由行为、自由决定?

康德认为,自主行动就是根据自己制定的法则去行动,而不是外来给我们的目的去行动。

他的解释太复杂,波莫纳觉得可以用庄子的理论,《在宥》提起了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看到所有人都称赞西施美,于是也学着她那样皱眉,她并不知道西施有“病心”,而是追求世俗的认同。

为了得到这种世俗的认同,她做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和本性的事,这并非因为生存危机,这种来自于外界压力产生的屈从。

这种渴求(desire)不同于口渴(thirst),却同样来自外界,当她按照这些行动时,她就失去了自由,尽管她可以不学西施,而学别的美女那样打扮自己,好像她是自由的,如同服从“口渴”,选择可口可乐或者雪碧。

康德认为赋予了人尊严的,是自主行动,这是值得人们尊重的。圣十字若望说,“要获得你不曾有的快乐,就必须走你不喜欢的路”。康德认为,即便这条路不能给你带来鲜花和掌声,即便你尽了全力,良善意志什么都没有实现,它依旧闪亮如珠宝,或者如他墓志铭写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所以康德认为功利主义者那种为了实现“幸福”最大化,而利用他人的行为有失妥当。

理查德·帕克也不想死,当然其他人也不想死,其他人很容易说服自己,想想你的家人,失去了你他们会多么痛苦。

可是要如何说服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的人,放弃自己的生命,让其他人获得生存机会呢?或者活着回去,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因为孤儿孤身一人?没有人想念?

基于对人的尊重,康德认为我们有保护自己的职责,大多数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去想自伐,他们觉得生活不幸的人才有这个动机。

黑死病肆虐时还有经济萧条、战争,面对这种痛苦的局面,有人渴望死神将自己带走。

也有人不惜一切手段地想要活着。

如果生命是一种不惜代价而延续的需求,那么毁灭就是一种无价的奢侈。

身体的**会摧毁“游戏伙伴”正常状态下的封闭存在的结构,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都会很正经、有礼貌和教养。

死亡不是到期付款,而是生命色调的变化,人们描绘死神的时候往往它身披黑袍,而当时的时尚是鲜艳的色彩。

将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用“永恒”的方式记录下来,不用去感叹容颜易老、不用去哀叹英雄气短,惨死随时都可以发生,艺术却依旧生机勃勃。无论之前经历了什么,画家感觉到的是激情和自发性,他们不再是拿着刷子的工具,画圣经里的故事。

人们及时行乐,是在丰富自己的生命,让活着不再留下缺憾,而不是在失去生命。

死亡会让悲剧升华,哈姆雷特里的奥菲利亚顺着开满鲜花的小溪飘走,有一首诗歌是如此写的:上帝将她遗忘,先是脸,然后是手,最后是头发。

甚至在她溺水前她就在别处了,我们遗忘的人很多还活着,只是他们不再我们的记忆中鲜活、彩色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除了爱情,还有事业,他认为一个人若只是为了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自己的热爱和需求,那此人是傻瓜。

他看到普通人生活在自己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过得快活,泰然自若,一天天凑活过去了,看见落叶了心里只能想到冬天。

苏格拉底说,年轻人,葡萄丢了,往前走,前面还有更多鲜美的葡萄。那个失恋的年轻人说不,他要用自己的生命表达自己的诚心,苏格拉底说,你那么做了,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

至少维特的学识被人肯定,不只是他喜欢的女人,还有赏识他的伯爵。

虽然歌德所处的时代,尼采还没有诞生,“不要在爱中忘却自己”苏格拉底说过了,如果他听进去了那个和别人缔结婚约女人说的话。

做个堂堂男子汉,你的智慧、学识、才能会让你获得种种快乐。

格林德沃和邓布利多一样喜欢说“爱”,也一样巧舌如簧。

格林德沃通过一系列表演,将发动战争正当化了,有许多人迷失在他制造的幻觉里。

拯救世界是“正确”的吗?这是另一种不同于反抗压迫的“自然正义”?

认同他这一观点、加入他的人都不是罪犯,而是英雄。

人很容易给自己的行为找正当的理由,也有人不分善恶得活着,去公共场所不一定接收到的都是新鲜有趣的信息,听人演说的时候要记得带上脑子,不要被周围人的情绪影响。

至少康德认为那个店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尽管他最终给足了顾客金币,因为他的目的是自利本性,而非道德义务。

或者这么说,店主并不是因为“我想做个好人”才那么做的,而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好人。

波莫纳觉得邓布利多没有西弗勒斯说得那么糟糕,他默许了西弗勒斯用他的形象对魔法部的官员说了那些话。但邓布利多确实需要做好头发管理,尽管他没有像校歌里唱的那样秃头。

在赶走了德尔斐娜后,那个麻瓜裁缝再也没有做出一件衣服,那些布料在他手里全部变成了丝带,仿佛是中了诅咒。

诅咒不是那么容易被解开的,何况学校答应给鲁斯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能以这种和平的方式离开最好不过。

这个森林里有许多危险,包括刚才西弗勒斯放走的毒蛇,本来他们可以赖在这里,说什么都是有危险的。既然魔法部认定了斯帕克就是“危险”,那就让他们回北极吧,苏格兰的夏天对它来说太热了。

斯帕克和鲁斯形影不离,他和学生,不对,应该说是“人类”都相处不好,不像邓布利多,在学生毕业后还有往来。

不是所有人把老师当一回事,薪水低、事情多,唯一的好处是可以用学校的资源,尤其是魔药大师,离开了学校后很难找到那么多材料尽情做实验了,斯拉格霍恩就因为种种不便,学术领域很难有精进,虽然他在学校里也没怎么搞研究。

维特不明白,女人要放弃稳定的生活和一个他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有多困难。

英王室有一位玛格丽特公主,在她15岁那年,一位名叫汤森德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被召到白金汉宫,成为英王室的副管家。

他们相爱了,很快各大报纸刊载这件事,汤森德当时已经结婚了。民众倒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等公主长大一些,认识了更加新鲜的人,她就对沉闷的汤森德没有了兴趣,最后她也没有和汤森德上校结婚。

战争结束后,公主常和披头士们一起玩,不论乐队成员在人前如何,有一次乐队排演晚了,第二天还有表演,他们很想回家。但是因为公主没走,他们就都不敢走,听歌听得津津有味的公主很久后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她连忙道歉,然后其他人才走的。

尽管有所调整,但乐队成员对她身上的王室气息还是难以忍受,这些利物浦大街上的年轻人可没有经过礼仪训练,他们说话时还有很重的利物浦口音,只是唱歌的时候听不出来。

“你要是去王宫工作,知道怎么跪拜吗?”波莫纳问西弗勒斯。

他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她,像是她说了不经大脑的话。

波莫纳朝他展示多年练习的微笑。

他冷笑一声,一言不发,然后扭头在林中漫步。

波莫纳连忙跟了上去,幸好他这次走得不快,她很容易就跟上了。

有一个美国诗人写到:tworoadsdivergedinayellowwood,andsorryIcouldn’ttravelboth.thentooktheother,asjustasfair。

现在森林里的树叶不是黄的,绿意正浓。

莉莉既然说,“我不能再装下去了,你选择了你的路,我选择了我的”,就要一直走下去。

人活一辈子难免有遗憾,有人因为遗憾而弥留于世不肯离去,变成珍珠白的幽灵,也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

至于通往哪里,只有他们才知道了,毕竟没有亡者回来过,人死不能复生是常识,马人却说神秘人会再次归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不过他们有必要骗人类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