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启明1158 > 九百四十六 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咏霖开了历史的倒车

聿真记得她,忙招手叫:“这位大嫂,可是报了名了?”

谭嫂子见美男叫她,忙小跑过来,“公子叫我?”

聿真笑道:“是我叫嫂子。——那里边吵吵什么呢?”

谭嫂子先给李菡瑶行礼,说“皇上万福”。

李菡瑶抬手道:“谭嫂子快别多礼。朕从前就觉得谭嫂子是个贤惠有盘算的女子,果然不错。第一个给儿女报名,将来他们成才,全都是你夫妇的功劳。谭大哥更有远见,竟不重男轻女,将来享福的日子在后头呢。”

谭嫂子男人本来还因为女皇夸媳妇没夸自己不自在呢,谁知月皇给他的评价更高,笑得合不拢嘴,谦虚说“做爹娘的都巴望着儿女好,这有什么”云云。

李菡瑶微笑道:“这就很不容易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爹娘都如你们这般想。”

谭嫂子如遇知音,拍腿笑道:“可不是!有那样人家,亲生的女儿都作践,比捡来的都不如;不是亲生的就更不像样了,比畜生都不如。就说我们那条街上有一家——”她说话时左顾右盼,一扭头看见聿真,顿时想起他刚才问自己的问题,本来自己要回的,因忍不住嘴痒接了月皇的话,把他丢在一边不理了,这不好,忙话头一转,歉意道——“公子问里边为什么吵吵。是魏夫子,说学生要住在书院,十日一休。有人就不乐意了,说她女儿晚上要回家喂猪;还有人说她女儿要煮饭洗衣裳、伺候婆婆,她那女儿才六岁……”

周围人愣了下,一阵唏嘘。

只有李菡瑶见怪不怪。

聿真笑问:“那大嫂和大哥怎没吵?”

谭嫂子高声道:“吵什么!有什么可吵吵的?月皇花那么多银子在娃儿身上,难不成是银子多了没处使?”

不等人回,她自己答道:“那是为了教孩子成才!住在书院才好呢,管教严厉些,娃儿们也不敢偷懒,不然白天学几个字,晚上一撂手,转头就忘光了。那婆娘眼皮子浅,一头心思巴望着她家丫头给她挣月银和米粮,一头心思又想着等这丫头放学回家干这干那,上学做家务两不耽误。想两头都顾着,只顾贪心,也不怕将来什么都捞不着!”

聿真赞道:“还是大嫂想得明白。”

月皇笑吟吟道:“朕就说嫂子是明白人。”

谭嫂子得了夸赞,喜得合不拢嘴,把她一双儿女往前一推,教训道:“你俩给我记好了:进去要用功。家里面,娘和你们爹辛苦些,只要你们争气,再苦再累我们也甘愿。也不指望你们能像鄢相和落相那般出息——他们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比不了——娘只要你们能认得几个字,能写会算,将来成家立业,不做睁眼瞎就行。”

这话看似说给孩子听的,其实说给周围人听的。

两个孩子虽害羞,却信心十足地答应了。

谭嫂子朴实的愿望,令人刮目相看。

孔夫子和何陋对视一眼,都觉得心情沉重。

孔夫子轻笑道:“老夫大概明白了,月皇想用三年的工夫,培养一批人救急,故而令学生住在书院,严加管教。然,‘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三年的时间,够做什么?”

何陋也笑道:“月皇天纵奇才,李家豪富,江南王满腹经纶,还请了不知多少名师,天资、物资和师资集于一身,成就今天的才学,也不止三年罢?”

周昌接道:“正是。市井百姓,生活艰难,不肯让儿女住在书院,也是不得已,希望他们能帮家里一把。月皇勒令他们住在书院,眼下他们贪图小利,或可遵循,三年后呢?没了这丰厚的优待,能留下几人?”

李菡瑶笑吟吟道:“诸位说的都在理。但朕行事:从不落无用之棋子,不做赔钱的买卖,不打无准备的战役。今天能留下他们,三年后当然也能留下他们,甚至吸引更多的孩子来上学读书,尤其是女孩儿。”

周昌忙问:“如何留下他们?”

李菡瑶神秘道:“这个,无可奉告。三年后自知。”

黄修瞅了周昌一眼,“告诉你了,你们好回去想对策,明日再来使诡计?你好大的脸!”

周昌气道:“谁使诡计了?”

黄修道:“不使诡计你们来做什么的?一个个饱读诗书,却在这大放厥词,阻人送女入学,手段下流!”

周昌抖着手指他,“你……你这老匹夫!你又好到哪里去?你原先不也反对月皇,发现她是你弟子,你才有了私心,墙头草似的,又改为支持她了。”

黄修道:“老夫那都是被你们蒙骗的。”

两人吵了起来。

李菡瑶忙劝止,不给他们分说的机会,高声叫:“听琴。”

周昌黄修不知她要做什么,忙住了嘴。

听琴道:“在。”

李菡瑶道:“你去跑一趟。”

听琴道:“是。”

于是往东西两院去传话,对吵嚷的百姓道:诸位送孩子来书院,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月皇肯下血本培养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为朝廷所用,为官做宰、出将入相。咱们的愿望是一致的,不必吵吵。今日所公布的免束脩和奖月银,才是开头呢,三年后有更大的惊喜。”

众人顿时被转移了心神。

大家纷纷问:“什么惊喜?”

听琴道:“到时才能公布。”

一汉子道:“谁知是真是假?”

听琴道:“诸位不信,只等三年后再看,若是没有惊喜,只管把孩子领回家去。当然,这三年谁要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混银子,这惊喜就跟他无缘了。”

众人恍然,原来在这等着呢。

有人道:“住就住吧。我闺女还小,在家也是淘气。”

也有人不服,说他儿子在城里一家私塾上学,每天都回家,也没见夫子说影响读书,怎么这里就不行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问个不休。

听琴不慌不忙解释。

最终,大部分人都报了名。

这些报了名的百姓们,又去招呼亲戚朋友带娃儿来报名。如此来了走,走了来,论讲堂内外始终人潮汹涌。任凭周昌和孔夫子他们如何宣扬女子上学堂的害处,也阻止不了做父母的巴望儿女成才和对银钱的渴望。

何陋恨道:“这些人,只顾贪眼前小利,就不顾纲常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