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九十七章 纪念堂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九十七章 纪念堂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襄阳内城并不大,慕容家族在内城的西南角,占据了一块独立的区域。

赵德昭骑马抵达的时候,得到消息的慕容家族男性成员全体来到了大门口迎接。

赵德昭到汉京足有七天,各方面事务都还没有处理好,也还没有开始出访本地家族,慕容家族这是第一个。

赵德昭跳下马,扶着慕容延卿的双臂,将他扶直了身体。“世叔,前几日在节度使府,我是留守,你是都指挥使。今日不论官职,我以世交侄辈身份来为十三哥上一炷香,无需多礼。”

慕容延卿正容道:“皇子身份尊贵,情义延卿心领,但礼不可废。请……”

赵德昭被引入了前院,慕容家族的女眷也都以慕容老太太为首,共同出迎,在院中等候。

这套庭院是一个一个的小院落,组成了一个大院落。由于内城狭小,房子建的比较密集。

他们这些人一进来,就将不大的前院占据的满满当当。

赵德昭脚步飞快,不等老太太行礼,就上前扶住了她的左臂。“婆婆不要多礼,今日德昭只为送十三哥一程,待来日清闲,我再来府上给婆婆请安。”

老太太笑着抓住了赵德昭的手,说道:“最后一次见你还是世宗时期,那时候你就比较皮,因为你们两个二哥儿同字,你还不服我家二哥儿,两个人打了一架,我家那个不成器的,还被你打哭了。”

赵德昭比慕容德丰小三岁,因为慕容延钊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两家那时候关系非常紧密。

赵德昭的字,就是跟着慕容德丰起的,都叫日新。

两个人都是二哥儿,又都是一个字,两人小时候关系亲近,却又有竞争。

慕容德丰不过是寻常体质,而赵德昭天生神力,虽然小了三岁,打架却是慕容德丰打不赢。

听到奶奶这样说,慕容德丰却没有抓住机会上前再套近乎,他的心里还一直因为弟弟死去而愧疚。

赵德昭笑道:“小时候不懂事,与二哥互不相让,现在长大了,也就知道,兄弟更要团结一心,共同对外。”

老太太见慕容德丰依旧没有动作,叹了口气,还是要多多历练他一番才行啊。

接下来,老太太介绍了府内的女眷与赵德昭认识,慕容延钊的妻子,小时候经常抱他,自然有印象。

不过他的小妾三姐,赵德昭就没有印象了。

“十三哥因为国事而亡,朝廷自然不会不管,来日评定了功过,汉京府自然会有抚恤。德昭昨夜彻夜难眠,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待来日事务稍停,欲在南城寻一小山,建立纪念堂。届时,十三哥的名讳必然刻在其上,供后人瞻仰。”

一个小妾当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反应过来,而慕容延卿却是大为震撼,连忙问道:“留守这是何意?”

赵德昭笑道:“唐朝有凌烟阁,并列出二十四功臣,供后人瞻仰,不过未免有些小家子气。德昭欲仿凌烟阁之制,建纪念堂,分功臣与普通士兵,皆立碑刻名,让后人不忘。”

慕容延卿这个时候也不顾自己是长辈,双膝跪地,叩首道:“留守此举英明盖世,若真有这么一日,慕容家族愿平家出资,还望留守成全。”

建设一个英雄纪念堂,是收拢军心,民心的最廉价,最有效手段。

在明朝的时候,因为有了纪念堂,将军作战不畏死,文官为官重清名,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纪念堂的石碑上。

只要控制好刻名的资格,纪念堂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慕容延卿愿意出钱建设,也是为了能让父祖兄长,甚至自己以后的名字能刻在上面。

赵德昭连忙扶起他道:“世叔不用这样,德昭既然有了此意,日后定当施行。”

老太太这个时候反应了过来,紧紧抓住了赵德昭的手臂。“二哥儿,……二哥儿,我慕容家族世代为将,勇不畏死,可能立名?”

赵德昭轻轻点了点头,平静的老太太登时嚎啕大哭。“若有这一日,老身死而无憾。”

若是一个现代人,不能体会这个时代的人对身后名的追求,因为不同时代的人,追求完全不同。

不讲个体,只论大环境,古代有什么?

这个时代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后世丰富的精神享受,即便是有钱人,能享受的生活,跟后世普通人相比,也天差地远。

他们唯一比后世普通人强的,就只有在人力堆积上的愉悦感。

也就是佣人,仆人,小妾这些。

吃的,喝的,玩的,都单调之极。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都没有安全感。

他们接受的信息,还没有后世的一个普通初中生多,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只局限在自己周围。

这个时代的人不怕死,除了认为死后还有生命,更因为活着本来就是一段辛苦的旅程。

你有钱,固然可以享受三妻四妾的生活,但是这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

你可以比普通百姓吃的好一点,却也有限。

有钱有权的底线比其他人高,上限却很有限,比不上后世的普通人。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追求,就变成了名望。

能够被史书记载一笔,就是无数人的追求。

所以,能在朝廷的纪念堂刻名,绝对是无上的荣耀。

赵德昭这一招当然是为了拉拢民心,只要这一举动能得到赵匡胤的支持,不管是军心,民心,都可以利用。

卢多逊跟着赵德昭一起到了慕容家族府上,原本还有一些利益之心,可是听到了纪念堂的计划,登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想到了很多。

如果棉花真的能改变人们的习惯,被自己引进华夏,推广开来,那么,以后史书上就会记载下来。

如果留守以后能登上皇位,自己作为从龙之臣,今后也绝对能被史书记载下来。

望向赵德昭的眼神变的崇拜而热烈,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犹豫和审视。

他卢多逊,也要青史留名!

与此同时,在建立之外的开封府,也有一场关于汉京的对话。

赵德昭抵达汉京,如今还在梳理人事关系,唯一发布的政令,就是那四条通告。

消息传到开封府,立即引发了满朝文武的热议。

女子服役,举才而不是举贤,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这种改变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好。

不过暂时只是在山南东道施行,所以反对的意见并不多,还都被赵匡胤压住了。

让所有文官疑惑的是,王溥作为大儒,为何没有反对这一通告?

如果不识字的泥腿子都可以为官,那还学儒干什么?置儒家学子于何地?

幸亏这是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儒家本来就跟佛教一样,被打压的不成气候。

那些武将们才不会管你是大儒还是进士,只要不听我的话,就砍你脑袋。

王三铁吃人肉都没有人管,王彦升专吃敌人耳朵,在西北威名赫赫,在朝廷屡受褒奖。

儒家,这个时代还没有影响力。

后世儒家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来吹捧自己,实际上,这句话根本不是赵普说的。

整个宋朝,都没有流传这句话。一直到元朝,儒生的地位被与乞丐并列在一起,被称作臭老九,下九流。

那个时候,才在戏曲里面被唱了出来。

元朝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然后被那些受冷落的儒生们借以**,然后发展成一种自我吹嘘的心态在后世流传开。

实际上赵普根本不是儒生。

他只是父祖当官的时候读过书,天下大乱,衣食无着,然后被征召为军中从事,也就是军中负责统计的文书。

从这个职务,他逐渐晋升为丞相。

这个时候,他的手中就拿着誊抄的山南东道四条通告。“陛下,如今群臣沸腾,皆认为皇子这四条通告,不合国体,自掘根基,陛下纵然有心维护留守,也该让各人辩论一番。”

上首的赵匡胤却笑道:“不急,再等几日。你先看看这些……”

他扭头看了一眼孟宽,示意他将案几上面的几份奏章递给赵普。

赵普接过了孟宽递过来的奏章,问道:“这是何物?”

赵匡胤笑道:“自二哥儿前往汉京,每一日,都有我安排的人员将二哥儿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汇报过来,如今已经收到了四份。

另有王溥,沈义伦,蔡令性,卢多逊等人,也都给我上了奏章。你先看看……”

赵普仔细看了一遍,上面详细记录了赵德昭抵达汉京的热闹,接见山南东道各地官员的对话。

但是这些只占了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内容,都与工坊有关。

前几个月,汉京那边只是修江堤,备料,大部分人都还不知道要干什么,以为这些都是为建设汉京城准备。

可是赵德昭抵达之后,裴格安就立即整肃力量,开始兴办各种各样的公坊。

这里面,要属卢多逊汇报的最为详细,甚至还阐述了兴办这些公坊的背后原因。

赵德昭的通告,虽然与如今国情不通,可是却大有可为。

赵普看完了这些,忍不住暗自疑惑。卢多逊乃进士出身,为何会如此重视工坊的作用?他不怕成为天下儒生的众矢之的吗?

王溥和沈义伦都是老成持重之辈,为何会与皇子共同进退?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是我还没有想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