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九十二章 国家民族 下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九十二章 国家民族 下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夏天的虫不知道什么是冰,只有让陈抟见识到,了解这个概念,才能跟他深谈下去。

先给他看《国家与民族》,让他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问题,再把真理教的教义拿给他,他才真正懂得哪头轻哪头重。

能认可赵德昭的理念,然后通过宗教进行科学的传播,不需要他费心操劳,只需要他的名望。

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广告效应……

裴格安对这个神仙一样的老道很有兴趣,没有打扰两个人说话,而是很有兴趣地倾听。

陈抟从桌上拿起了一张纸,上面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一行字。“血缘家族,族群,原生民族,广义民族。”

见赵德昭看完,陈抟才问道:“这是老道不懂的概念,皇子究竟是以何理论,将民……族如此划分?这中间的差异是什么?”

赵德昭看了一眼,递给了好奇的裴格安,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三皇五帝时期,一国之大不过千里,一族之民最多万人。那个时候,种族之分,只是以血脉,亲缘关系划分。

这种最基本的人类聚集,是以血脉关系来划分的。一直到今日,大部分家族,依旧将血缘看做是最亲近,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姓赵,你姓陈,她姓裴,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

但是,我认可你,你也认可我,认为我们是可以接触,交际,甚至是融合的同类,这就形成了族群。

在族群的基础上,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理念,一样的风俗习惯,接受同一种教育。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交际圈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还有许多跟我们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可能一生都无缘相见。

而我们这些人组成的,在某个区域内形成的道德,文化,法律的认同,其实就是民族的出现。

从汉代开始,民族的概念其实就已经逐渐形成,不过却一直被家族,宗族压制,并没有形成气候。

五胡乱华,南北朝,彻底打断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反而因为战乱,让家族,宗族更加兴盛。

但这不代表民族就已经消散,实际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皇帝,都在积极向华夏正统靠拢。

比如前唐,就一直标榜自己是老子后代,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道教是华夏文化正统。

这种求认同的表现,就是民族的认同感。

但是,这种认同感是屈居于家族,宗族,利益之下的。

在下不才,想要把这种认同感提升的更高一些,让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让石敬瑭这样认贼作父,割让燕云十六州,让刘崇这样自称儿皇帝的华夏人少一些。”

陈抟捋须沉吟,问道:“那你对辽朝,西南溪峒蛮獠这些族群如何看待?”

赵德昭开口即来。“辽朝虽然兴于北狄,却在数十年来一直学习华夏礼仪,穿华夏服饰。他们实际上已经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在一起。

三皇五帝时期,国土只有百里,黄帝有熊氏,一开始也被称作蛮夷,如今的河东是华夏文化之根,当初也被称作东夷。

可是数千年来,河东,河西,都成为华夏的核心区域。

秦皇统一华夏之前,秦国也被称作西戎,如今的两湖地区,当时还是南蛮,可是如今都成为华夏的中心。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我华夏文化根深蒂固,同化了一批又一批的蛮夷,形成了如今的华夏。

不管是辽朝,还是西南的溪峒蛮獠,只要他们心向华夏,愿意说华夏话,写华夏字,学华夏文化,随华夏习俗,三代以后,都视为华夏正朔。”

陈抟忍不住呵呵笑道:“皇子心胸开阔,见多识广,老道不及也。这华夷之辩从东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历朝历代都争执不休。

老道细观皇子之论,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你所写血缘衡量标准,二是你所谓的地缘衡量标准,三是衣饰、礼仪,文字等文化衡量标准。

你不仅提出了这三个标准,还将此细化分解,阐述,有理有据,这是前所未有之论。

不过,即便民族之论可以获得大多数人认可,但你又如何将国家之论与朝代之论融合?”

封建时代,国家的概念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认可,就是因为家天下。

你让百姓舍小家,为大家,轻家族,重民族,可是这天下,是你赵家的啊!

你一家之天下,又不是我们的家?值得我们去维护吗?

所以说,封建时代,家天下时代,国家的利益至上这一点,很难实现。

国家与民族之间既相辅相成,却又互有相悖。

在明朝已经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赵德昭胸有成竹笑道:“所以,即便要抛出此论,也要循序渐进,首先不要强调国家的概念,而是要强调民族,乃至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何谓主义?”

这不是个很容易解释的词,因为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太多了。

为了让陈抟理解,赵德昭先问道:“道长,道家治政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陈抟毫不犹豫地回答:“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可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国家不过多地干预,百姓不妄为,遵循道德与法制的约束,做到自我实现。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的政治体制就是无为而治,还创造了文景之治。

不过,这种方式对小国来说可以,对没有外敌的国家来说可以,像后世的欧洲许多国家,治理国家其实就是这种思想。

但是对华夏来说,不适合,所以最后被儒家替代。

赵德昭点了点头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实现的过程,这一切,统称为主义。

所谓主义,包括了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也包括了对世界、社会以及学说问题等理论和主张的推进过程。

在下将此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思想和学说,其次是推广和运动,最后建立适合自己的体制和规则。”

陈抟再也忍耐不住,看了一眼听的津津有味的裴格安,问道:“陛下与我曾提起皇子有奇遇,却语焉不详,老道想知道,这些都是……都是……”

陈抟有些不好总结,措辞总是词不达意,所以一时之间有些语塞。

不过赵德昭很明白他想问什么,笑了起来。“道长的意思我明白了,你说的奇遇,我的确遇到了。要不然如今还在懵懵懂懂度日。

不过这件事很难说清楚,最好还是等道长到处瞧瞧,然后我们再细谈。”

陈抟瞟了一眼案几上的册子,问道:“也是跟这本书一样吗?”

裴格安这个时候插话说道:“道长,你们说的,我也遇到了,所以我如今才主持了整个汉京的工厂建设。”

这句话陈抟有些没有听明白,工厂是什么东西?

不过他没有开口,只是笑了笑,示意裴格安继续说。

裴格安继续说道:“若道长传授我长生之术,我就将所有的事跟你讲明白。”

这一下陈抟愕然。“你有了《长生练气诀》还问老道求术?”

裴格安也傻眼了,瞪大了眼睛看了看陈抟,又看了看摇头苦笑的赵德昭,明白了过来。

陈抟也看明白了,忍不住哈哈笑道:“皇子的《长生练气诀》比老道的法门强了许多,连老道如今都在修炼《长生练气诀》啊!”

裴格安知道自己出糗了,拧了赵德昭的腰间肉一把,小声问道:“你教我的就是最厉害的长生之术?哪里学来的?”

“回头再说,我不是跟你说过嘛,是你自己不相信。”

陈抟笑道:“看来你们两人虽都遇到仙缘,却又各不相同。”

赵德昭点了点头道:“我是男人,接触的东西更多,她是女人,主要接触的是技术方面的学问。”

“技术?”

赵德昭故弄玄虚道:“这又涉及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暂且不提。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儒家说的奇技淫巧,不过,这些奇技淫巧却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陈抟立即拱手道:“还盼皇子能细说一番。”

门外传来了佟亮的声音。“二哥儿,晚宴好了,两位夫人等二哥儿与道长入席。”

赵德昭站起身来说道:“吃过饭再陪道长细谈,我这里有无数道长想要知道的学问……”

陈抟立即道:“那老道就叨扰了。”

他的确很好奇,赵匡胤语焉不详,只说赵德昭遇仙缘。

可先,哪里是遇仙缘的点拨,完全是手把手地教了赵德昭无数学问啊。

皇子是不是真的后知五百年,所以才能懂得这些变通?

这到底是在挖皇权的根脚,还是在维护皇权的根脚?

国家与朝廷,宗教与政治,还有太多差异,他根本没有搞明白。

而这个皇子,似乎都很了解。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把襄阳当旅途一站的想法,根本不想再离开这里。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了解这些,虽死无憾了!

几人刚出他的客房,却见刘小骑着马飞奔到中院的角门处,还没有下马,就听见他扯着嗓子哭喊:“二哥,炸了……炸了……啊!”

(今天中午上架,虽然已经注定扑街,还是先求一波订阅吧。加上这一更,今天争取更新五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