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六十章 以身作则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六十章 以身作则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时间倒退到一个月前,曹璨他们这一帮勋贵子弟看到新的步兵操典之后,就都敏锐地发觉这本书的重要性。

当天晚上学了大半夜,第二天还不肯离开。

赵匡胤虽然将他们赶走了,赵德昭虽然要准备婚礼,但是他们依旧死皮赖脸地赖在东宫。

步兵操典不允许外传,我就在东宫看没事吧?

身为勋贵子弟,或许骄傲,或许跋扈,或许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绝对不会愚蠢。

因为跟赵德昭的亲近关系,他们能先学到这种新式练兵法,就是他们的优势。

就好比石保兴,潘惟德他们,虽然已经超龄,却都借用了父亲的颜面,向赵匡胤请求,能加入新军。

赵匡胤控制士兵的年龄,只是为了便于赵德昭能管得住,并不是要把优秀兵源排除在外。

何况他们本就跟赵德昭关系亲近,所以他们的申请,很轻易就被批准。

而他们这些人,也就成了这批新军的骨干和教头。

宋朝禁军一般是十人为队,十队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

新军三千一百多人,按照规制相当于一个军,首领为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为赵德昭,副都指挥使为袁不让,兼领锦衣营。

他率领三百禁军,负责军纪军法,也是赵德昭的打手,谁不服气就揍谁。

赵德昭最重视的曹璨,因为年龄太小,并没有获得神机营将虞侯的职位,这个职位被年龄最大的潘惟德得到。

潘惟德能获得这个职位,除了他年龄大,还因为潘氏一门有八兄弟都进入了新军。潘惟德有四个亲弟弟,三个堂弟,一起进了新军,也算一股不小的势力。

而人数最多的还要属慕容家族,这个来自山南东道的大家族,年轻一辈有三十余人,这一次,除了几个学文的,几个年纪太大和太小的,一下子来了二十二个。

慕容延钊已经死了,他还是赵匡胤的结拜大哥,所以对慕容家族,赵匡胤也是格外优待。

他唯一插手新军的事务,就是为慕容家族的次子,与赵德昭同字的慕容德丰要了一个将虞侯的官。

赵德昭将要把新军拉去襄阳,跟慕容家族这个地头蛇当然要搞好关系,所以并没有拒绝这个任命。

他让慕容德丰负责火器营,这个职位也不亏待他们。

最后一个测绘营,将虞侯授予了王承衍。

王承衍除了长的帅,各个方面都不是很出色,但是这个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擅长交际,口才很好。

一个赵匡胤的最喜欢的主持人,口才当然无可挑剔,由他来跟一帮书生打交道,比任何人都合适。

已经接触了一个月步兵操典的这些朋友,全部被赵德昭任命为了都头,他们一共二十一人,加上从禁军里面挑选出来的十人,组成了教练方阵。

十一月初三,锦衣卫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特训,训练一开始,所有人就叫苦连天。

按照后世的新军训练,一开始就是站军姿,列军阵。这一项看似简单的训练,在所有人穿上三十公斤中盔甲的时候,就非常辛苦了。

因为大都是勋贵子弟,书生,没有左右不分之人,而且家庭条件都不错,身体也没有一个虚的。

可是穿着三十公斤重的盔甲,一动不动站一个时辰,就连赵德昭也觉得辛苦。

第一天就倒下了几十人,锦衣营的士兵早有准备,挨个施救。

赵德昭站在最前方,一动不动,以身作则。因为他的存在,没有一个人敢打退堂鼓。

半日军姿,半日学习,传授新军练兵战术和思想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帮助赵德昭了。

所以,每一日,都是赵德昭先将当天要讲的课,先传授给这些都头,将虞侯,然后由他们再分开传授。

每个人接受能力不同,口才有高有低,这也造成了有些都的士兵学的很好,有些都却学的一塌糊涂。

不过,赵德昭并没有过多插手,而是让他们下层军官自己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王承衍,曹璨他们受到了越来越多将士的认可。

至于晚上的思想教育,赵德昭也没有参与,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袁不让。

袁不让担当教头很称职,可是他口才笨,就拉上了王承衍,也算是将就地把教官这个职位坐稳了。

赵德昭在干什么?当然是回家了……

身为皇子,他的首要任务不是上阵杀敌,也不是考取功名,而是传宗接代啊。

但是年龄都不大,赵德昭是不忍心现在就让两女当妈的。

不管怎么想,享尽温存,这是逃不了的。

当时间进入十二月的时候,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所有人不管是军姿,还是列队,都有了那么点意思。

众人也习惯了这种强度,就连那些书生,也不再觉得辛苦了。

而这个时候,赵德昭又拿出了后世的大杀器,正步走。

卸掉了盔甲,每个人都只身着一色的棉衣,开始了吹毛求疵的走路训练。

这种训练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是在赵德昭的高压下,每个人都只能认命。

训练了几天,许多人连走路都走不好了。

这种别扭一直持续了半个月,这才好转了一些。

而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赵匡胤听说了新军在训练走路,也忍不住跑过来看了看。

这一看,就被这种威武雄姿给震撼住了。

三千多人,十人一排,列着整齐的方阵正步走,每个人的动作一样,相差无几,甚至表情都一样。

这么多人以一种同样的姿势正步走,对赵匡胤的震撼,比后世普通人看阅兵式更震撼。

因为后人都知道阅兵是怎么回事,现在却没有人知道啊。

如今的宋朝,即便是仪仗队,阅兵的时候,也都是跟寻常走路一样。

看过之后,赵匡胤立即向整个禁军颁布命令,让所有在开封府不远的将领都带着下属回来瞧瞧,跟着学习。

快到过年的这几天,南苑里来观摩的禁军将士,要比训练的士兵还要多。

每个人看到这些士兵,就像看到了香馍馍。

赵德昭也被烦的受不了,同意了年后禁军可以派将领跟着学队列,军姿,但是要教的新式兵法,作战方案这些,不会外传。

赵德昭在忙着训练嫡系部队,裴格安这边也没有闲着。

一项项指令通过徐永昌,传达到了佟亮这里,又传达到了赵匡胤,或者是已经先去了襄阳的刘小那里。

五百户木匠,农庄里面的铁匠,都被下达了命令,在年前搬迁到襄阳。

在襄阳那边,刺史蔡令性征召当地的农户数千人服劳役,在襄阳城的上游南岸,修建了一千套格式统一的房屋,这些都是要给铁匠和木匠们住的。

选择上游,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上游的江岸以山石为主,容易搭建码头,栈桥。

下游汉江转向南,江岸大都是泥土,基建会更加麻烦。

至于在上游的污染,这种初级工业时代,暂时还能承受,过几年有了基础就会撤销。

工业的整体布局,裴格安在现代已经在六个国家整体规划并且建立过。

对如何建立完善的循环体系,她比赵德昭还要精通。

刘小到了襄阳之后,一边盯着节度使府的修缮,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派人在襄阳东南的岘山边缘,圈下了几个山头,开始砸石头。

后世这里就曾经是个大型的水泥厂,建国后襄阳发展的水泥,大部分就来自这里。

一直到了新世纪,这里因为环保,才被废弃。

也就在刘小抵达襄阳不久,十余船硝石在士兵的护卫下,抵达了襄阳。

跟他们一起前来的,还有从西川掠夺过来的一万三千册图书,有些甚至还是竹简,历史超过了一千年。

从江油到襄阳,看似距离很远。但是汉江的源头就在距离江油不远的陕川交界处。

只需要把硝石运送几百里,就能装上小船,沿河而下,抵达襄阳。

也就是说,从西川到襄阳,将河流利用上,运输货物,可以节省一大半的人手。

在封建时代,河流就是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没有之一。

襄阳的动作再大,朝廷这里的动静也很小。

反倒是赵德昭在开封府练兵,引起的轰动更大。

这个新年,有不少将领,只要没有战事,就返回了开封府。

新军,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目标。

但是,一直到如今也没有谁知道,新军这样训练,上课比训练还多,到底是要练什么军。

甚至,连新军要用什么武器,也无人知晓。

潭州大胜,西川大胜,今年的宋朝过了一个幸福快乐的新年。

只有中书令府,诚惶诚恐,人人忧虑。

因为中书令赵光义,在大年初二这一天,就因为心脏骤停,差点一命呜呼。

四个太医一直守在他身边,方法用尽,终于让他恢复了过来。

可是这一次他虽然醒了过来,却已经连床都下不来。

最严重的是,他如今已经尿不出来,随时都有可能断气。

这也是大宋这个新年,唯一的不谐。

(新军训练写的太多,太细,然后导致了情节推进很慢。有删了两章,加快进度,马上就会去襄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