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的大宋新帝国 > 第五十八章 天文

我的大宋新帝国 第五十八章 天文

作者:摇摇-欲坠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1:11 来源:笔趣阁

新军的组建并不算顺利,除了原本南苑军的两千勋贵子弟,新征召的七百多勋贵子弟,后来招的读书人,现在还不到五百人。

已经过了快一个月,才招了不到五百人,很显然,读书人都没有当兵的念头。

好男不当兵,这虽然是乱世,却依旧没有读书人想要当兵。

毕竟,哪怕是五代十国最混乱的时候,读书人也是受尊重的群体。

只要读书识字,不管谁当皇帝,都会重用拉拢。

如今的宋朝为什么官,职,司(差遣)如此混乱,就是因为文臣几乎都是前朝,甚至是后晋,后汉时期的官员一直到现在。

赵匡胤不想用他们,也要给他们一个官,这个官只是品级,能领俸禄,却没有实际权力。

除了官以外,还有职,这个职位才有实际权力,可是又涉及到了虚职,实职。

所以,最后演变成了差遣才是唯一衡量权力大小的准则。

一个五品官,差遣却是三品,就有可能比一个二品虚职还重要的多。

在宋一代,许多三品官能把二品,一品官员骂的狗血淋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也因为这种隐性权力,文官的上升渠道比武将更多,所以现在虽然没有重文轻武,但是读书人也不愿意去当兵。

不过对赵德昭来说,这件事并不会影响他的计划。

如今将近三千人的勋贵子弟,已经足够让他执行自己的种子计划了。

他们这些勋贵子弟,接受了新军的培训,未来散布到各个军中,就能逐渐将这种战术,思想,传播出去。

至于地图绘制技术,也可以直接在勋贵子弟里面传授。

虽然这样的速度会慢一点,但是目前来说,时间足够。

因为他现在连六分仪,三杆分度仪,经纬仪都没有造出来。

工业计划展开,得到合格的火枪,也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所以,现在最主要的是建立框架,而不是急于求成。

至于以后,社会逐渐稳定,读书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再控制读书人的上升渠道,扩大当兵的人的上升渠道,到时候,自然会把人才调节到军队这边来。

一个皇子,根本不需要去针对谁,或者针对某个团体,只需要掌握了人才的流通渠道,自然能调节社会人才需求。

十月底,勋贵子弟云集开封府,也引发了不少纠纷和社会矛盾。

不过赵匡胤和赵德昭并没有去管,只有身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推脱不开,不得不抓了几个闹的事情比较大的权贵子弟。

这种事吃力不讨好,可是谁让他现在还把开封府思维禁脔呢?

十月二十八日,开封府到处张贴了告示,要求勋贵子弟和已经报名的读书人,进入南苑进行组建前的培训。

十一月一日,两千七百三十二个勋贵子弟,四百二十七个报名加入新军的平民和文臣子弟,云集南苑。

这一日,赵德昭身穿盔甲,威风凛凛地走进了南苑别院。

北宋初的南苑位于西正门大梁门的北侧城墙外,是一片引汴河水而建成的园林,算是这个时代的公园,不过却属于皇室所有。

赵德昭抵达之后,就见到赵匡胤,赵光义,韩重赟等人,正分座了三架罗汉床,斜倚在案几上,面色凝重。

见到赵德昭进来,赵匡胤还没有说话,赵光义先开口问道:“二哥儿,传授新军天文历法,可是你的意思?”

赵德昭点了点头,走到了赵光义的床边,在他案几的隔壁坐了下来。“三叔,近日身体可还好?”

“死不了,也好不了。”赵光义重重叹了口气,端起银杏树叶泡的茶,喝了一口。“二哥儿糊涂,这天文历法,历朝历代都是绝密,只能皇家掌控。若是让人学了去,今后借天说话,如何应对?”

如今的赵光义保守病痛折磨,却查不出原因,但是身体日渐消瘦,面色青白,到处青筋毕露。

以前他势大,将中书令府控制的铜墙铁壁。

但是他如今身体不好,没有了雄心壮志,跟着他的人就有了其他心思。

根据赵德昭勾结内线汇报,如今他的肾衰竭已经非常严重,连小便都解不出。

说了这段话,他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

赵匡胤原本也反对将天文历法传授给新军,但是在赵德昭的劝说下,已经答应了下来。

原本的宋朝国祚三百二十年,现在他们想要打造一个千年王朝,有些地方就必须要变。

赵匡胤本来就才当了五年皇帝,如今也才三十八岁,还是非常懂得变通的。

听赵德昭分析了地图绘制的重要性,以及后世的变化,他没有过多坚持。

但是赵光义今天才知道这件事,一时之间就有些接受不了。

很显然,赵德昭来之前,他们就已经争辩了不短时间。

不管是赵匡胤,还是赵德昭,都很清楚,在这件事上持不同意见,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赵家。

所以,赵德昭跟他耐心讲解了起来。“三叔,天文知识就是一门双刃剑,能伤敌,也能伤己。否则,也不会每次地龙翻身,天狗吞日月,就要下罪己诏了……”

如今的地理测绘需要借助天文知识,因为利用六分仪和三杆分度仪进行测绘定位,借助的就是历法中记载的每日太阳和月亮位置变化夹角。

这就需要测绘人员不仅要会掌握器材,更需要掌握每一日的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变化。

太阳行进的黄道路线,月亮行进的白道路线,根据季节不同,时间不同,都有不同变化。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根据每天不同的夹角,计算精确的定位。

没有这些外部条件,即便是有了六分仪,三杆分度仪,手动的经纬仪,也根本无法进行最精确的定位。

特别是经纬仪,是利用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假设地球是正圆形,那么每个时区就是十五度夹角。

可是这十五度夹角如何划分,如何计算,都需要天文知识的补充,天体位置变化的计算。

而天文知识,是古代保密最严的知识,在南宋之前,一直只有少数人掌握,任何人不能私自学习。

皇帝是天子,与天沟通,只能是皇帝的权利,所以皇室垄断这门学科,不让其他人掌握。

天文知识走进民间,最早追溯到元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南宋咸淳十年。

当时的元朝已经建国,占领了华夏大部分疆域。

他们对历法知之甚少,但是很清楚历法的重要性。大到农民种地,每年日期编序,小到祭祀拜神,都需要历法统计。

因为他们不讲历法视为只有皇室才能掌握的知识,开始大肆招生。

他们将司天监与回回司天台合并为一,并于次年招收生员入台学习。后又置设太史院,与司天台并立,观象颁置太史院,司天台仅教授生员,成为天文学校。

元朝入主中原,是对华夏文化的一次摧毁,唯独在天文地理方面,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明朝之后,这项知识又被封存了起来,不再广泛传播。

赵匡胤是被赵德昭画的大饼诱惑,现在对赵德昭格外支持,换一个政权稳定的皇帝,绝对不会受赵德昭的蛊惑。

精密地图,火枪,工业,千年国祚,一日数千里的火车,上万里的飞机,赵匡胤的世界观已经被赵德昭给彻底破坏了。

虽然现在赵德昭拿出来的只有水车和火枪制造的工序,可是镔铁刀是明确摆在赵匡胤的面前的。

那些图纸是摆在赵匡胤的面前的,而且非常合理,现在的木匠,铁匠,也能做的出来。

投入不高,回报却超乎想象,这个时候,赵匡胤又如何能控制住自己呢?

但是对赵光义来说,一切远期的承诺都是虚幻的,可是现在的风险是存在的。

“二哥儿,三叔知道你是为振兴我大宋,可是,若让其他将领懂得了历法,就能另外拉拢一支军队自立,这时连名正言顺都是现成的。”

更深层的东西又不能透露给赵光义,他思想太固执,赵德昭费尽口舌说不服他。

而且,赵光义不是私心,一心为了赵家,也不能强硬对待。

哪怕背地里想要搞死他,但是表面工作,表面态度,赵德昭会做的更到位。

所以,只能放大招了,问道:“三叔,你可知道这天下有多大?”

赵光义道:“天下共分九州,我中原位于天下之中……”

赵德昭摇头笑了起来,向着孟宽说道:“纸来……”

赵匡胤和韩重赟也很有兴趣,两人下了罗汉床,站在旁边观看。

一叠没有裁剪的纸,被送到了他们两人之间的案几上,赵德昭从怀里掏出了一截铅笔,然后笔落纸上,很快就用线条画出了一张世界地图。

虽然简略,却也将七大洲,四大洋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而只占据了黄河流域的宋朝,在整个地图上面,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这还不算完,因为赵德昭又画出了一张太阳,地球,月亮的宏观图,并一一标注了出来。

三人都不是无知之人,但是看到赵德昭画出来的星空地图,都有些目瞪口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