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民国大文豪 > 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

民国大文豪 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

作者:薪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29:58 来源:笔趣阁

1926年5月21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决议案,标志着北伐战争进入起始阶段。◇↓頂◇↓点◇↓小◇↓说,

上海的报刊上纷纷报道此事,绝大多数持赞成态度。

这要归功于张座霖在北平的所作所为,他的高压统治让其失去了新闻界的支持。

4月26日,张座霖下令杀害了北平著名报人邵飘平,引起了新闻界的同仇敌忾,也可以说是兔死狐悲。

张座霖今天能杀害邵飘平,明天就能杀害其他报人,除非是大家都不说真话。

新闻界一向讲究言论自由。

虽然大家知道这是相对的自由,但这是新闻界的坚持和骄傲所在,是新闻界的脸面。

张座霖杀害邵飘平的举动是在打新闻界的脸,得罪了整个新闻界。

北平的新闻界慑于张座霖的恐怖统治不敢出声,连公开的追悼和纪念都没有,一片沉寂。

上海的新闻界则严厉声讨了奉军在北平的暴行。

别小看新闻媒体,媒体能够通过报纸影响读者,读者是什么,是民心。

正因为如此,上海的报纸对于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赞成者居多。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还是因为广州国民政府和苏联合作的事情。

张座霖有日本人撑腰,北伐军的背后是苏联人,说起来两者是半斤八两。

林子轩反对和苏联联合,不过却支持北伐。

他希望北洋政府快点倒台,国家早日统一。这样中国才能有一段相对安稳的时间,不至于到处都是战乱。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这段时间,他安下心来撰写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论文。

宋子闻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想要说服这位经济学的高材生可不容易。

要拿出真东西来,为此,林子轩把丢掉很久的经济学又捡了起来。

他甚至想是不是进修一个经济学硕士学位,自己的文凭太低了啊。

这时候,徐至摩来到了上海,他并非是专程来上海,而是路过,他要回老家海宁。

原因是他和陆小蔓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他的父亲坚决不同意。

徐父认为儿子离婚已经是大逆不道,现在又要娶一个结过婚的女人,更是败坏门风。

徐至摩想让林子轩和他一起回海宁,劝说父亲答应这桩婚事。

这让林子轩哭笑不得,不过没有拒绝。

陆小蔓和王庚在1925年年底离婚,和徐至摩算是你情我愿,林子轩只有祝他们幸福了。

在回海宁的路上,徐至摩说了他今后的打算。

北平太乱了,张座霖的高压统治让向往自由的徐至摩很不适应。他准备结婚后搬到上海来,买一套房子,在大学里教书。

新月社的不少人都有这个打算,因为林子轩的关系。上海是他们的首选。

也有人到南京、厦门、广州等地谋生,要么到学校教书,要么在报馆任职。

比如语丝派的林羽堂在5月份就带着家眷逃离北平。到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他向厦门大学推荐了一批在北平教书的学者。其中就有鲁讯。

由此,北平的学者陆续南迁。最终汇聚到上海。

这是林子轩第二次来到海宁硖石镇,第一次是来海宁观潮的时候。

有了林子轩的介入,徐父倒是不好斥责儿子,让徐至摩陪着林子轩四处游逛,热情招待。

这或许就是徐至摩的目的。

几天之后,徐父终于松口,徐至摩想要结婚必须经过他的前妻张幼怡同意。

如蒙大赦的徐至摩返回上海。

此时,张幼怡已从德国回来,住在二哥张军劢的别墅内。

林子轩和冯程程以朋友的身份邀请了这两位旧日眷侣,给他们创造一个洽谈的机会。

在法租界的餐厅里,张幼怡穿着一身洋装,文文静静,透着一股自信的神采,相比较而言,徐至摩则有些唯唯诺诺,失去了诗人的自由洒脱。

林子轩和冯程程先行离开。

在路上,冯程程不由得叹了口气,感情的事情真的说不明白。

看着张幼怡和徐至摩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还有了孩子,想不到说离婚就离婚了。

新式的人追求婚姻解放,追求自由恋爱,为此不惜离家出走,以前的冯程程同样如此,反对包办婚姻,但现在过的也很幸福。

那些追求自由恋爱的人就一定幸福么?还是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

只能说各有各的缘分,各有各的幸福。

林子轩在后世看惯了男女之间的聚散离合,离婚成了普遍现象,但幸福就很难找到了。

看着餐厅里的那两位,他握着妻子的手,觉得更要珍惜眼前人。

张幼怡同意了徐至摩和陆小蔓的婚事,大方的送上了祝福,这让徐至摩颇为羞愧,也放下了心事,返回了北平。

在北平,胡拾正准备离开,他要前往英国,顺便到莫斯科参观访问。

胡拾到英国是为了出席中英庚款委员会全体会议。

1925年5月,英国国会通过关于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议案。

1926年3月,胡拾在上海出席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7月,胡拾离开北平,经哈尔滨,乘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前往英国。

这是胡拾自1917年留学归国后,九年间第一次走出国门。

也是继徐至摩和林子轩后,又一位来到莫斯科的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在莫斯科呆了三天。

胡拾先去参观革命博物馆,细细看了俄国1890年至1917年的革命运动史料,很受感动。

随后,他遇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同他们一道去参观莫斯科的监狱。

三人看了都觉得很满意,认为莫斯科的监狱很有人道主义。

胡拾又同他们讨论苏俄的教育,看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统计材料,印象也不错。

他甚至觉得苏俄“真是用力办新教育,努力想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的感想与至摩不同。此间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说有理想与理想主义的政治家;他们的理想也许有我们爱自由的人不能完全赞同的,但他们的意志的专笃,却是我们不能不十分顶礼佩服的。他们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信心,只此三项已足使我们愧死。”

经过短短三天的参观,胡拾对苏联大加称赞。

他的信件传回国内,在报纸上披露,引起了又一轮对于苏联的争论。(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