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家请我当皇帝 > 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二百九十二章 先下手为强

作者:四代重奸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15:30 来源:笔趣阁

话说那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及宣府总兵李国樑听了宋献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离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离京师不过三百五十里。”那宋献策不由苦笑道。

“虽说宣大两镇为了要价,先后派遣王清之、吴惟华分别前往两地游说。”

“奈何京师路短,太原路长,吾恐诸位尚未赶到宣府,张维世已降虏矣!”

原来当初宣大两镇眼见义军围困后金阿济格部,占据了上风,自度不能胜,故而有些将领便心生异心,找来王清之请其在其中穿针引线。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几日之后,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后,到处串联,又拉拢出来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国”的将领出来,于是这才有了这两面下注之事。

在这两种倾向之中,在倾向于义军一方中,武将占据了优势,而倾向于后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勋贵占据了优势。

表面上双方实力看似五五开,但是由于武将作为军队的掌控者,自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为强,率先联系上了张顺。

只是由于宣大两镇的特殊情况,张顺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后再谋取宣大。

如此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时日,反倒让吴惟华后发先至,占据了先手。

“这.....这该怎么办?”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闻言一愣,不由连忙开口问道。

“三位既然已经归顺义军,那么招降宣大两镇,难道还非得亲至宣府不成?”宋献策眼见三人中计,不由开口笑道。

“此话怎讲?”三人闻言不由相视一眼,面上露出惊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两镇,乃是大明京师西面重镇,除了督抚总兵以外,还设有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们不能除掉镇守太监,拉拢以下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说,如果我们直接宣称宣府大同两镇归顺舜王,那会怎样?”宋献策不由捋了捋胡须,嘿嘿笑道。

“这......这不是天下大乱吗?”那叶廷桂闻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虽然是两个军事重镇,督抚和总兵对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问题,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分守参将以及各堡守备也各司其职,拥有很大的权限。

往日里,这些督抚、总兵在自己权限内行使职责,那么这些人自然无话可说。

但是,一旦这些督抚、总兵一旦越权,他们究竟肯不肯听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才急于赶回宣府大同,准备控制住主要将领以后再宣布“降顺”之事。

宋献策闻言不由笑了,对着叶廷桂道:“抚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常理来说,理当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当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

“敢问当如何行事?”叶廷桂和王世仁、李国樑三人相视一眼,自度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由开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兵张凤翼,还有你和宣府巡抚张维世,以及另外两位总兵一同发布通告,晓谕两镇上下归顺义军之事。”

“第二,大张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义,封赏宣大两镇上下之事。”

“第三,别遣信使下令各地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参将、守备改旗易帜,遥尊舜王。”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恶政,欠粮欠饷,民不聊生事迹;大力宣扬华夷之辨,批判东虏、北虏烧杀劫掠恶行,人人得而诛之!”

“尽快将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然后趁着两处镇守太监、宣府巡抚张维世及东虏惊疑不定之际,突袭大同宣府,彻底掌控这两地。”

“这......”叶廷桂闻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国樑相顾骇然。

你道为何?

原来这时代还虽然有一些“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的宣传口号,但是受限于信息传输限制,还没有出现舆论战这个概念。

本来那老道士宋献策对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张顺带领大军进攻山西的时候,曾经为了配合“大纵深作战”,狠狠的搞了一波“认知作战”,这才彻底颠覆了他的以往观念。

故而今日,他学有学样,给宣大两镇也玩这么一手。

由于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身死,而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又不曾返还,此时的宣大两镇可谓是群龙无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际。

如果这个时候,舆论到处纷纷扬扬,而上司命令又适时到达,那么绝大多数人由于从众心理,肯定也会很快就接受这个“现实”,这就是“认知作战”的威力。

当然,这个“认知作战”也不是万能的。

如果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不能在人们头脑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两镇,那么舆论便会反噬。

在受人欺骗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场很快就会转向反对义军。

“成,此事我们三人倒没问题!”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点了点头道。

“只是兹事体大,一旦出现什么差池,恐怕我们三人担待不起。”

宋献策何等人物,听到这里,哪里不知这三人已经心动。

他不由趁热打铁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与舜王殿下关系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谐,自有某一力承当!”

那三人听到此处,自度无忧,这才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无话可说。”

四人计策商议一定,遂快马加鞭前往猩州城,寻了笔墨纸砚及布帛若干副,开始挥毫泼墨。

第一桩,先写露布十余条,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及两巡抚、两总兵六人名义晓谕宣大各处,归顺舜王。

第二桩,又写书信军令,分嘱士卒前往各处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处,命其改旗易帜。

由于张顺自起兵以来,并没有设置特殊旗号。

那宋献策便选用杏黄旗一面,上书一个斗大的“舜”字,作为义军的标识,命人连夜赶制几十面,随联合署名军令一起送往各处。

第三桩,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锣鼓喧天,宣扬义军“敕封两王三公五侯,参将及参将以上皆为伯爵,士卒月饷实发粮米一石”的封赏。

待这三桩事已毕,那叶廷桂心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经下令宣府大同两镇归降,那我何不借机再与山西三关三处各书信一封,使其一并归降,如此方不负舜王封我镇朔王之恩。

想到此处,那叶廷桂又取来书信布帛,又挥毫写给偏关、宁武和雁门三地参将兵备,命其一并来降。

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心中正计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献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为何?

原来宋献策和张顺,这两个一大一小的狐狸,早就算计了他们许多。

先是张顺“一鱼两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后,借口招降宣大两镇暂时剥夺了这三人麾下的标营,以免再起反复。

而到宋献策事情做的这里更绝:我管你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我先把“归顺舜王”这事儿,先下手为强给你彻底坐实了,让你反悔不得,然后再作其他计较。

可怜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一世英雄,结果利令智昏,竟然一步步入其彀中,被人拿捏的死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